一、引言:时代呼唤下的职业转型之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职业化发展已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议题。黄志兴副教授所著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4年)正是一部回应时代需求的学术专著。作为深耕辅导员岗位15年的实践者与研究者,作者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历史脉络、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本书不仅是对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律的深度探索,更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重要文献。
二、理论贡献:构建职业化研究的四维框架
本书的理论贡献首先体现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创新性阐释。作者突破传统视角,将职业化置于“专业化”与“专家化”的辩证关系中,提出“三化协同”的发展模型。通过历史演进的梳理,作者揭示了辅导员制度从“政治指导员”到“人生导师”的角色转变,强调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专家化是专业化的升华。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澄清了学界对“三化”概念的模糊认知,更将辅导员职业发展纳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规划中。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现状调研—路径构建”的研究逻辑,既立足中国语境,又借鉴国际经验。例如,通过对1952年至今辅导员政策文本的分析,作者提炼出“制度保障—专业支撑—能力提升—职业认同”的演进路径,揭示了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同时,书中对全国10所高校441份问卷的实证研究,为职业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量化支撑,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辅导员职业能力与“十大育人体系”相结合,提出“价值引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九项核心能力指标,为职业化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这种将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符合学术规范,又贴近实际需求,体现了作者对辅导员工作本质的深刻洞察。
三、实践价值:破解职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本书的实践价值在于直面辅导员职业化的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职责泛化”“专业基础薄弱”“职业认同不足”等问题,作者从制度设计、能力建设、职业生态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建议。例如,在岗位职责方面,作者主张建立“团队协作”模式,将九大职能分解为个体与团队的协同任务,避免辅导员陷入“全能型保姆”的角色误区。
书中的案例研究尤其具有借鉴意义。以江西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映山红育人工作室”为例,作者详细阐述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包括理论宣讲、红色活动设计、网络阵地建设等。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设计,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此外,附录中对2004年以来12份政策文件的系统梳理,更成为辅导员理解政策、规划职业发展的实用工具。
在职业能力提升方面,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策略,倡导辅导员将日常工作中的难点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通过分析学生迟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将其转化为学术成果。这种“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既缓解了辅导员的科研压力,又提升了工作的理论深度,为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特色与亮点:多维视角下的创新探索
1. 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结合
本书以72年的制度演进为脉络,将辅导员职业化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了其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紧密关联。例如,通过分析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职业化的推动作用,作者指出政策导向对职业认同的重塑效应,为当前政策制定提供了历史镜鉴。
2. 跨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
作者突破单一学科局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例如,运用“职业倦怠三维模型”分析辅导员的心理困境,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激励机制设计方案,这种跨学科视角增强了研究的系统性和创新性。
3. 案例研究与政策工具的双重价值
书中既有宏观政策解读,又有微观案例剖析。例如,对“双线晋升”政策的实践困境分析,结合具体高校的职称评审细则,提出“单列指标、分类评价”的改进建议。这种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写法,使本书兼具学术深度与政策参考价值。
4. 职业生态的系统性构建
作者提出“制度—能力—文化”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态模型,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个体能力的提升,更是制度环境、组织文化与个体发展的协同演进。例如,通过建立“赋能成长营”平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构建支持性职业环境,为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迈向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是一部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更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为破解现实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既是对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律的学术总结,更是一份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期待更多研究者与实践者以此为起点,共同探索中国特色辅导员职业化道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韩桥生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