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

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以美育铸魂育人

发布时间:2024-03-27 23:06:22 来源:中国报道

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愈发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新时代如何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坚持美育铸魂育人的理念,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突出传统音乐文化的三大功能

突出传统音乐的德育功能。德智体美劳“五育”不能相互割裂、相互排斥,要相向而行、融为合力。德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必然内容,也是重要内容。传统音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传统音乐中的德育元素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传统音乐中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可有力提高德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形成良好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深入挖掘传统音乐中的德育元素,可有力拓展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独特方法途径,提升传统音乐的德育效能。

突出传统音乐的审美功能。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特殊形式,是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内在和外延等交错在一起形成的特殊能力。音乐是美的文化,是一种世界语言。传统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要素。传统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传统音乐可以启迪大学生对美的表达、对美的传播、对美的升华。更为重要的是,传统音乐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审美理念、审美方法,帮助大学生将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内在和外延等审美观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

突出传统音乐的文化功能。音乐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能够传递文化信息,还能够加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具有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有极其独特的文化作用。传统音乐对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将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现代音乐的多样化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显性的大学文化元素。通过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充实、提升,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载体。特别是将传统音乐与美育融合,对高校教育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可形成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构建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三大路径

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传统音乐文化时代内涵。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记录着民族的兴衰和变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音乐也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南针。通过深入研究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对古代音乐器乐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还可以从中汲取古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为今人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坚持文化品位,充分激发传统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美育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培养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等方面的教育方法,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传统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更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和感染他人,传播美的力量。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从而达到美育铸魂育人的目的。例如,通过学习古典音乐作品,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古代音乐所蕴含的高雅情怀和精神境界,从而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坚持文化发展,大力推动传统音乐文化交流传播。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交流传播是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传统音乐,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积极开展传统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加深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时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教育技术,让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术深入融合,为传统音乐融入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坚持美育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教育者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够让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让美育铸魂育人的理念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应有的贡献。(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 杜钦)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