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卫

清华大学“葵花籽”实践团:探索教育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02-06 13:59:02 来源:中国报道

1月29日-2月2日,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4所高校,10名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支队前往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嘎娘乡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龙洞村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又名“葵花籽”计划,“葵花籽”承载着希望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偏远地区的土壤中,各民族、各地区的同学们如葵花籽般紧密相连,手牵手共同成长,向着阳光奋力伸展,他们心心相印,共同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瑰丽图景。本次实践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元阳县)和以汉族为主的地区(东川区),与当地中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同时通过家访、座谈会、一对一交流等形式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通过两个地区进行对比,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同时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中如何发力。

 

(社会实践支队的队旗)

 

元阳县共有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超60%。嘎娘乡位于元阳县东部,因乡人民政府驻嘎娘村而得名。嘎娘村共有约770户人家。其中,哈尼族约占总人口的55%,是全村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瑶族、彝族、苗族等)占45%。同时,嘎娘乡也是元阳县汉族人口占比最多的乡镇之一。哈尼族居民世代居住于此地,汉族居住史约有200年。嘎娘为音译词,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本意为“在路上”,描述了嘎娘村位于山路中段的地理位置。嘎娘乡目前共有含嘎娘村在内的7个行政村:嘎娘村、水井湾村、大伍寨村、吉居地村、龙克村、凤港村、苦芦寨村。

1月29日上午,实践支队成员前往嘎娘村村委会,与当地村委会成员进行了座谈,本次座谈围绕民族风俗与文化交融、经济状况及脱贫政策、教育情况三个方面展开。据了解,在语言方面,哈尼族儿童既说哈尼语,又说汉语,部分汉族人也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但少数民族语言总体使用较少。

嘎娘乡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板蓝根、草果,家庭畜养猪、牛和鸡、鸭、鹅等禽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如定期组织义务培训、积极对接合适岗位、提供交通补贴。针对本地农业,乡政府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或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模式,促进本地板蓝根产业发展。此外,当地政府也积极促进家庭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同时尝试开发梯田景观,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规划好周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方面,当地每个村内都有一所小学,孩子们可以在村小完成1-3年级的学习,4-6年级再前往中心学校寄宿就读。目前嘎娘乡已经逐步实现由“均衡”到“优质” ,变“有学上”为“上好学”。

 

(实践支队成员和嘎娘村村委会进行座谈)

 

29日下午,实践支队成员在村委会和小朋友们开展交流活动,交流共分为三个环节。活动以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开展,随后,实践支队成员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剪纸手工课。民间剪纸是由居住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长江流域以南的汉族与南方30多个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等多重社会价值,能够表达广大群众的社会认知、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实践支队成员也在现场进行剪纸创作,当图案展示到小朋友眼前时,房间里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此外,成员们还与在场的小朋友进行谈心交流,主要围绕着个人观念、家庭情况、学校状况、学习经验分享四个方面展开。谈话过程中,大家互相敞开心扉,实践支队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为小朋友们进行答疑解惑,氛围融洽。最后,成员们还前往部分小朋友家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择校考量、收入来源、教育情况等问题。

(实践支队成员在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流)

(实践支队成员在进行家访)

(实践支队成员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村小)

 

1月30日,实践支队分成两个小队分别前往吉居地、苦芦寨、大伍寨和水井湾四村展开调研活动。队员们先和村委会进行了座谈,对本村的教育情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随后再召集当地小朋友开展交流活动。在苦芦寨,队员们和小朋友一起写福字,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象征着新年的美好祝愿。随后,队员们分别与小朋友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发现,当地小朋友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能够在业余时间投入足够时间,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师资力量不足,学习成绩还有提升的空间。本地的家长虽然大多务农或在外打工,但也不忘督促孩子学习,一直叮嘱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希望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当地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和家的距离比较近,一般一周回一次家。

(与苦芦寨的同学们一起写福字)

(与吉地村和苦芦寨的村委会、同学们进行交流)

(与大伍寨、水井湾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1月31日,实践支队成员前往嘎娘乡人民政府,嘎娘乡乡长李林洲及相关领导与实践支队一同展开座谈。支队长代表全体成员向乡政府有关领导汇报了实践支队的实践日程、交流情况、所思所想。听完了队员的介绍,李乡长对实践支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队员们近几天的实践成果进行了肯定。

本次座谈共围绕三个话题展开,首先,乡镇教育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了本乡的教育情况。嘎娘乡汉族占比较多,办学历史悠久。全乡共有10所小学、1所中学,小学有2200多名学生、110位老师;中学有1000多名学生、40余位老师。在师资队伍中,外地老师偏多,本地老师仅占10%,此外,省、州的名师会定期来当地进行教学支援。元阳县与上海签订了帮扶协议,全县中考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前往上海学习。目前,乡政府正在投资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乡政府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红河州内办学较好的案例,如红河州第一中学,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教育的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元阳县也在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乡政府领导与队员们分享了当地农文旅发展方向构想。一是利用天文资源,开发研学基地,打造特色小镇。二是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供游客休闲观光度假使用。三是发展高海拔冷凉蔬菜产业,打造市场品牌,调动物流资金。队员们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和专业与乡镇府领导进行了沟通交流,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支队也将在继续与当地保持联系,在文旅发展和教育振兴两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与嘎娘乡政府有关领导座谈)

(在乡政府门前进行合影)

 

2月1日,实践支队在元阳县教育体育局开展交流。本次座谈主要围绕教育体系与政策、教育普及与成就、文化多样性尊重与融合、教育支持和教师发展、师生学校数据五个方面展开。

通过座谈,实践支队了解到,元阳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336所,在校生85000多人,各学段少数民族占比近90%,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92%,全县基础教育教师4300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069人。为鼓励本地人投身教育事业,当地政府对本地户籍教师招聘采取鼓励倾斜政策,即本地户籍(师范院校毕业本科生)可以不用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元阳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探索高质量教育发展新模式。

(座谈会现场)

(在县教体局门口进行合影)

 

2月2日,实践支队前往昆明市东川区龙洞村开展实践活动。龙洞村属于半山区,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20.5℃,当地共有2436人,725户人家,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约有100多人。全村有近80%的人员外出务工,务工地集中在广东、深圳、江苏等地。当地主要种植芒果,自2017年来开始种植,全村428户人家参与种植,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目前正在以芒果申报“一村一品”项目,每年八月份举办芒果丰收节,打造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龙洞村,实践支队成员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23届毕业生、驻村工作队队员林万东的带领下,同村支书在村委会开展交流座谈。座谈主要围绕着基本情况、教育内容、乡村治理三方面展开。教育方面,龙洞村有1所幼儿园、1所小学,大约220名学生。对于升学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初中到铜都中学(乡镇中学)就读,高中到东川一中、昆明市第三中学东川学校、东川高级中学三所学校就读。目前本地学校基础设施完善,体育场、多媒体设施、健身器材齐全。师资力量基本充足。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村委会采取励志演讲、高考奖励政策等方式,增强村民对教育的重视。

通过座谈,实践支队还了解到当地更多关于乡村治理的经验和方法。龙洞村建立村民积分制,村民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奖状、录取通知书等获得积分,年底的积分总额将与奖励挂钩。此外,本地采取网格式管理,20户-30户左右人家组成网格,选出网格长,负责向下传达村里的政策,向上传递村民的意见,提升群众认可度。随后,队员们分别前往村民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当地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观念,同学生们展开一对一交谈,并于交谈结束后前往村委会开展交流活动。

(与当地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合影)

 

当天下午,实践支队来到了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程——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学,与铜都中学党总支书记张朝勋及相关校领导展开座谈。

东川区铜都中学位于东川区城南,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76年,目前共有学生866人,其中住校生有749人,都是农村家庭的孩子。

本次座谈主要围绕学校整体情况、教育理念和课程安排、教育支持与教师发展、基建师生数据等方面展开。

通过座谈,实践支队了解到,铜都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铜都中学尽全力保障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等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对每名学生每天有5元的营养餐补贴,以食堂供餐的方式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住校学生享有每年1250元的困难学生补助(非寄读困难学生补助为625元);学校食堂按规定只收取食材成本费,每名学生一天生活支出(不含营养餐补贴)只须10元左右即能保证三餐支出……这些措施很好地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近几年来,铜都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学生毕业时的学业水平相较于入学时的提升幅度非常突出,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达到60%以上。学校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原因在于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用心教书用心育人。学校书记和校长都兼有学校主要课程教学工作,周课时都达八节,学校每学期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评价,考核中教学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包括书记、校长在内的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教学成绩的考核上与一线教师同等考核。考核中还会同时参考学生和家长评价来对教师进行考核。

东川曾因铜而兴,“天南铜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和记忆。目前铜都中学正以“铜都精神”为主,加快学校文化建设, 让师生牢记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和记忆;牢记巍峨的矿山、坚硬的岩石,以及其显示出的古滇工匠们果断的执行力和坚定的毅力;让师生牢记“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十六个大字蕴含的东川人胸襟和东川人爱国、奉献的精神。

(与铜都中学老师进行座谈)

(在铜都中学门口进行合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沉淀多少真情。短短5天的社会实践,“葵花籽”实践支队踏上了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开启一段关于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之旅。实践支队一共走访了2个乡镇、6个村落、30余个学生家庭,与县、乡、村、学校各类工作人员开展10余次座谈交流,同100余个学生及家长开展面对面交心谈心和经验分享。

在这片土地上,队员们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如何交融与共、欣欣向荣谋求发展;见证了当地政府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携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证了当地人民群众如何用汗水书写奋斗篇章、规划宏伟蓝图、拥抱美好明天!(杨映锴)

备注:全体实践团成员对本文亦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