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基层治理至关重要。当下,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适应性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仙林新村位于城东仙林街道,是区域内唯一的拆迁安置房小区,1600多户居民大多是昔日仙林农牧场的“原住民”。
仙林新村于2001年建成,房龄较老,但周边环境和设施都十分齐备,有着老小区独有的人间烟火气。
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基层数治”暑期实践团队前往仙林新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访谈调研。
一、数字技术应用概况
据报道,中国信科于2022年将南京仙林新村为试点小区,按照1:1的比例建模打造了数字孪生社区,面向基层管理人员打造覆盖物业管理、车辆情况、人员出入、户籍迁移等一站式社区管理平台,满足群租管理、邻里纠纷、扶贫助弱、疫情防控等城市治理最小单元的管理需求,为社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保证社区周边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助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社区新格局。
在访谈中,居委会成员主要介绍了小区监控应用、人脸识别门禁与机动车识别管理应用。监控、人脸识别、机动车识别相结合,实时捕捉进出人员信息,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转型升级、智慧服务进网入格,使基层治理更加精细、风险防范更加精准、服务群众更加贴心。
二、治理的经验与创新
仙林新村突出的治理特点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行网格化党建,划分区域内都有网格员、流动党,以人力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天罗地网”。扎实推进网格化与信息化融合,组建微信群,及时掌握网格工作动态的同时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增强网格服务管理整体效应。
仙林新村基层治理服务人性化、对象多样化、队伍多元化、职责明晰化,但手段依旧是传统手段,并未实现数字化转型,资源整合力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仙林新村属于拆迁安置房社区,多数居民间彼此熟悉,且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数字技术的确不如传统模式简便、利民。而在人脸识别、监控等技术的应用中,仙林新村居委会对其存在的风险隐患也并未过多关注。
结语
仙林新村基层治理关注“最后一公里”的难点痛点,引入人脸识别、监控、机动车识别管理系统,加强智慧安防,升级网格服务,化繁为简,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不多,主要于加强安防、减少因车位引起的纠纷等。居委会只在技术出现问题时帮助解决问题,不主动感知与管理。
本次暑期实践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实践成果,对基层治理数字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的体悟。数智赋能基层治理,法治护航发展新途,团队会继续努力,探索法治时代下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新思路。(南京师范大学 张梓阳)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