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机场旁的禾市镇,牛吼河四季欢腾穿境奔流。
6月的上午,暴雨刚过,伴着湿热的空气,行走在丰陇村、在牛吼河畔,一直都能听到“牛”的故事在耳际回荡。
丰陇村是泰和县历史上的“三大粮仓”之一,有耕地2576亩,13个村民小组,618户2123人。村中贫困户有38户82人,先后有17户43人脱贫、21户39人将在2017年底实现脱贫。
灯更亮了、路更宽了、水更清了、产业路子更多了,土坯房拆除也接近尾声了。村中618户百姓正昂首挺胸迈向康庄大道。那种气势真可谓是牛气冲天。
在粮食主产区丰陇村谈牛,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健硕威猛的男人。其实,丰垅村广为人知的“牛”却恰恰相反。
常言道,男人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丰陇村很牛,离不开村两委干部身后的“牛”。
村支部书记梁昌发、村委会主任邓华荣、村会计肖烈霆、支部委员万建东四人身后的“牛”就是他们的妻子袁丽华、廖满华、周秋梅、肖小华。
从宣布丰陇村为“十三五”贫困村之日起,村两委干部就转起脑子,迈开步子,甩起膀子全身心扑在脱贫攻坚上,几乎无暇顾及自家的农事。
要脱贫致富,就要付出行动。何况还有第一书记在领着干。第一书记是“外来户”。外来户都着急,本村干部脸面哪里挂得住。
该放下的就放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村支部书记梁昌发、村委会主任邓华荣、村会计肖烈霆、支部委员万建东四名村“两委”干部基本上每天都在脱贫攻坚各大项目的“战场”上。修好通组公路修通组公路,建起了一个产业大棚还要建产业基地,扮靓了一个组还要扮靓整个村……
为了“摘帽”,四名村“两委”干部一头扎进村里脱贫攻坚的大小事务中。
“开展脱贫攻坚,培训、会议多。大小事务也多,经常老表一个电话就的必须出现。”书记梁昌发不好意思地说,“原来家里种八亩地,现在种不了这么多,只有两三亩地了,没时间种。就算是两三亩耕地,我也没有时间去打理,只有扔给老婆袁丽华。”
为了帮助村中百姓,梁昌发领衔在全镇率先推出了“民事代办机制”。东家要办个低保手续,西家要理个建房审批手续,甚至哪家有个头疼脑热。只要打个电话,就会有“两委”干部去代办。
书记带了头,主任邓华荣也毫不示弱。为了村里早日甩掉贫困帽,他全天候耗在村里脱贫攻坚大大小小的事务中。为了脱贫攻坚,他放弃了农机致富的机会。据了解,除了帮助劳动力少的贫困户外,他一年下来根本就没有开过农机去挣钱。谁去操作农机,妻子廖满华上阵。尽管廖满华学会了操作农机,可光自家的十七八亩耕地就够受了,还要照顾两个老人两个小孩,哪有时间开着农机去挣钱。据说,仅此一项,他们家就要减少一两万元收入。
村会计肖烈霆,工资不多事物却繁杂多,村中大大小小100多个项目审批手续的前期资料和后续跟踪都需要他去奔波。于是乎,他也跟着书记主任的样,“厚着脸皮”把家里所有事物扔给了妻子周秋梅。说干就干。哪有女子不如男。周秋梅操持家务、照顾家里老小、耕作30多亩水稻。忙里忙外,样样都精通。2016年,她被推选为全县最美媳妇评选并成功。
村支部委员万建东,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村中的“健康医生”;村中谁有糖尿病、谁有高血压,他了如指掌,还经常通过体检“命令”慢性病患者及时就医。村中200多份健康档案他一个人承担,村里的清洁工程有序推进他主动承担。不用说家里的琐事不沾边,更别说家中20多亩耕地的打理指望他。妻子肖小华看在眼里,默默地把家里大小事务“独揽”。
能忙家务,能扛农活。四名干部的妻子,就这样被群众称为了“四头牛”。这评价中,有群众的尊敬、佩服,甚至还有调侃。但即便是调侃,也不难想象丰垅村的干部和群众之间关系得有多“铁”,才能展现这种亲密的良性互动。
干部作风很牛气,家里的妻子也训成了“牛”,村里的各项工作也牛气。2016年,综合考评指标评比全镇第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点;2017年被推荐参加全县“十佳基层党组织”评选。
“其实更牛的是我们的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梁昌发介绍,“前任第一书记喻斌一年就争取资金1300多万,现任第一书记陈国辉经常‘偷偷’在村里走访群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还不惊动村里任何一名干部。”
喻斌、陈国辉是江西省委政法委先后派驻到丰陇村的第一书记。每周省里村里来回奔波七八百公里。他们帮助村里制定发展规划,跑县里跑市里跑省里争取项目资金,家家户户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有了第一书记,邓瓦村彻底告别了昏黄的灯光。喻斌跑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50多万元,新增加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重新架设线路2400多米,惠及全组农户500余。
“两委”干部牛气,“第一书记”牛气,带动了整个班子变得越来越牛气。后面除了有家人的牛气,还有广大党员群众牛气的支持。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说干就干,为了推动土坯房拆除。有34年党龄的老党员周国鲲慷慨激昂地吼一声“从我家开始拆起!”。看似很简单的一话,但仔细咀嚼一下,便能体味其中的无私付出和责任担当。这句话,让丰陇村土坯房拆除顺利打开局面,全村400多栋土坯房已拆除300多栋,预计在6月底全部拆除。
要牛气还要有底气。增加村集体收入,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袁瓦组,3名致富带头人领衔打造蔬菜基地13.6亩,村集体和10户贫困户分别占股份10%和15%,村集体年收益可达1万元,贫困户年可增收700元;
整合闲置土地,打造占地11.5亩装机300KV的光伏扶贫电站,全村贫困户年均分红可达2000多元,村集体年可增收13万元;
村中依托合作社打造井岗蜜柚基地100亩,82名贫困户享受第一批分红10万元;
为了增强底气,村中还争取资金100万元走“资本下海效益回流” 之路,计划购买商铺出租用以贫困户分红和增强村集体收入;
一电站、一棚菜、一窝鸡、一亩柚、一商铺为主的“五个一”“造血”功能模式已然形成。
行走在村中新修的3.58公里主道上,感受着丰陇村越来越牛气的变化。(梁生斌、肖学圳、刘中斌)责任编辑:神州风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