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罗怀臻:让舞台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28 14:55: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让舞台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文华大奖,同年,又获“五个一”工程奖。《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可以说,一切都是“有备而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在上海为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支撑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成功,成为近年来上海舞台艺术的优秀代表。

1.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在我看来,推动舞台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需要的是艺术形态的转型。犹如从唐诗转化为宋词、宋词转化为元曲,由古典舞催生出现代舞,不仅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创新,而且是一种整体的转型:从一种成熟的艺术形态,向另一种成熟的艺术形态转化。

《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剧的成功改编,就经历了一个艺术转型的过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于1958年,我第一次观看已是20世纪80年代末。影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没有进行黑白分明、脸谱化的形象设计,影片中的人物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201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整整一个甲子后,上海歌舞团邀请我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这距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整整相距了30年。30年后的今天,我希望借助这部舞剧,以青年喜爱的方式,再一次把革命故事讲给他们听。

每一次对经典的重读,都必然带有所在时代的意识和观念。重新解读经典,就是重新种植记忆——以当下的观念、当下的讲述方式和传播方式,让当下的年轻人无障碍地接受,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同理心,产生信仰与审美的共鸣。唯有如此,记忆才是鲜活的,经典才会在不断的重读中永葆生命活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对传统舞台表现形式进行了大量创新,融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甚至国标舞、街舞于一体,同时又调动影视、多媒体及话剧表演多种手段。社会各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赞赏,其实是对一种新的舞台演绎范式的认同,是在充满活力的时代大潮中对创新艺术形式的认同和追求。

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联想到上海歌舞团的另一出舞剧《朱鹮》。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朱鹮》惊艳亮相,好评如潮,但在当时也有一些权威评论认为该作品“舞种”不够纯粹。从《朱鹮》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仅仅过去3年,舞蹈界关于“舞种”的争论就已消歇,并适应了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三年前的《朱鹮》做到了艺术创新,今天,《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是将创新成为自觉。

2.在海纳百川中实现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舞台艺术创作实现守正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要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目标进行创新,创作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舞台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哪个人没有读过唐诗宋词?哪个人没有过过中秋节、端午节?哪个人的意识当中没有忠孝节义、修齐治平?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背景,永远生生不息地融汇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新时代创作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也为我国的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和支持。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读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也看过好莱坞的电影,知道哈姆雷特,作为戏剧人,谁没有受过莎士比亚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3.深化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活力

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力争在5年内推出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等六大领域的100部精品佳作”,以作为2021年建党百年的献礼。这是对上海文艺创作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与此同时,上海针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出“一团一策”方略。“百部精品”是目标,“一团一策”是手段。舞台艺术各个品种、剧种特色有别,因而在坚守本体、提高标准的前提下,必须鼓励个性化的创新。5年间,上海先后举办了8次全市规模的剧本和剧目研讨会,邀集全国各艺术门类的专家聚焦上海创作,积极建言献策,力求从整体上提升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的水平。

今年是上海“百部精品”的收官之年。回望上海近年的舞台艺术创作,涌现了一批基础较好、影响较大、潜力深厚的精品佳作,如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敦煌女儿》《早春》,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浣纱记传奇》,淮剧《武训先生》,评弹剧《医圣》,话剧《追梦云天》《前哨》,歌剧《晨钟》,交响乐《启航》《中国颂》,民乐《海上生民乐》等。而且,后发势头仍很强劲,近期还将有一批新作力作亮相。

回头看上海歌舞团的成功,与它的体制变革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它是由体制内的国有院团和市场化的青春舞蹈团合并而成,这种合并实际上带来一种市场的理念、竞争的理念,以及与时代同步的理念。眼下,新一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在全国范围深入推进,各地都在研究制订实施方案。从剧本、剧目、剧场、院团、演职人员着手,突破制约院团发展的机制性障碍,相信能够进一步增强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活力,推动更多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往往离不开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与评价机制。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已经明确,有心者、有志者、有为者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留下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创新之作。

(作者:罗怀臻,系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