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游学文化”的培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教育界、旅游界、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的重视,文化教育与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旅游的热情和关注持续上升,旅游的文化主题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旅游布局建设和发展旅游时,需要充分正视旅游本身的文化属性,正确处理好旅游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并积极为旅游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创造条件。
一、游学的缘起和发展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到天竺游学,求取佛经。回国后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中亚地区、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游学和旅游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从国内外关于旅游的研究可见一斑。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政策和管理体制、旅游立法、旅游文化、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经济等方面,鲜有研究将旅游与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旅游热”日渐兴起,人们对旅游的品质诉求不断提高,旅游的文化主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有许多人提出要回归古时“游学遗风”。由此可见,就目前而言,旅游与文化教育的这层关系在国内旅游界和教育界中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日本的修学旅行及其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修学旅行
“游学”在日本被称为“修学旅行”,它起源于1882年(明治15年)枥木县第一初级中学(现枥木县立宇都宫高中)的一次参观旅游活动。当时是由老师组织带领学生去参观在东京上野召开的“第二届实业发展促进博览会”,这也成为了后来日本“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团体旅游”活动的开端,迄今有近140年历史。然而,日本的修学旅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被取消,但又很快被恢复。1988年发生的南翔火车事故,致使一学校死伤30多名学生,修学旅行遭到日本国内右翼分子鼓噪抨击,修学旅行再度受到重创。即便到现在,关于修学旅行的存废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部分高中取消修学旅行,其理由是现代社会,旅游已不困难,学校没有必要在授课之外,再组织学生跑到外地乃至外国“修学旅游”。但呼吁维持这个制度的意见仍占多数。这种意见认为,年轻人在人生感受性最强的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度过数日,这不但可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还能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
2000年,日本骏河台大学旅游管理教授大桥泰二先生在美国旅游研究学会(TTRA)年会上指出:未来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在于旅游理论和原理、 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旅游政策与国际旅游、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修学旅行等方面。这一观点推动修学旅行在日本教育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巩固。日本修学旅行已被写入了日本国民教育大纲,纳入了学校教育法。日本厚生省规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必须完成在本国的修学旅行活动,并将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日本政府部门对修学旅行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年各地教委会出台本年度修学旅行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实施旅行的学年、旅行天数、行程长短、所需费用以及随行教师的人数等,由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遵照执行。作为日本学校的一门“必修课”,修学旅行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最深刻、最快乐的记忆,发展成为日本街头的一道风景。
(二)日本修学旅行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修学旅行从文化体验教育的角度,对旅游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挖掘和探索,促使旅游的教育功能得到逐步的加强,增加了以职业选择或自然体验等为主题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即有丰富多彩的职业借鉴,又重视持续性的自然体验。百余年来,日本的修学旅行在追求“安全性、教育性和经济性”的同时,其形式和内容也随时代变化不断向前发展,它吸收了中国古代“游学”和西方修学旅游(Grand tour)的优点,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上也最为完善,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三、赣南游学发展现状
2012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的出台,为赣南苏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积极策应高铁时代的到来,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原赣南中央苏区加快了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2017年10月,赣州市印发了《赣州市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2017年-2019年)》。根据该方案,赣州市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要素提升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以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为龙头,红色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一核三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要素齐备、市场规范的全域旅游供给体系,赣州市旅游业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驱动了地方经济和对外交流发展。
然而,与轰轰烈烈的旅游景点硬件建设相对比,赣南在旅游文化建设,尤其是在游学文化建设等软件建设方面仍显得滞后。根据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将文化教育与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发挥好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挖掘旅游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教育功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这种做法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以及旅游界的关注和推崇。当前,赣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上,需要及时补课。通过对日本的修学旅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为赣南“游学文化”的培育提供一些新思路,助力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
四、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游学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赣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凝练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学校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将红色文化和游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赣州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进赣南旅游资源的文化凝练工作,组织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发掘赣南旅游“苏区精神”内涵和“红土地文化”的文化特质,将诸如井冈山、梅岭三章纪念地大余县、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苏维埃中央首都瑞金、将军县兴国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凝练成游学教育素材,重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教育功能,打造具有赣南特色的游学模式。
(二)建立赣南学校游学教育的体制机制
通过对日本修学旅行的研究,我们发现旅游的核心功能在于文化熏陶和教育。而要回归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发挥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建立起赣南游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是关键。该机制的建立需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中,旅游、娱乐、休闲等被视为同“学习”异质的东西,是游离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的,而在具有赣南特色的“游学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之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主题。二是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学的组织实施单位要将体验式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游学文化的培育、发展和建设的全过程。三是推动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建立赣南当地的游学教育制度。争取将游学教育纳入到赣南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游学目标、游学内容、游学实践和游学结果贯穿一致的指标体系。比如:赣州市教委可以根据所建立的本辖区游学教育制度,要求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必须完成在国内的游学教育,并将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同时,还要配套制定严格的游学教育管理制度,每年及时出台年度游学教育计划和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实施游学教育的学年、游学天数、行程计划、游学费用以及陪同教师安排等,由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遵照执行。这样的游学教育机制一旦建成,学生们将有机会走出象牙塔,走向广阔的社会,在蓝天白云,大自然中,通过设计好的体验式活动,让孩子们去互动、体验、反思和成长,“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三)发挥家校、社会和机构的协同联动作用
这是属于游学保障的范畴。所有拥有游学教育资源的景区或基地是确保游学教育的“资源支持力”,发挥的是基础作用。承办游学教育的学校或者专业企业是实施游学教育的“专业指导力”。在整合以上两种力量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引和家长的理解认同,家庭、学校、社会和机构之间需要协同联动,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和运作机制。一般而言,对游学活动,家长的参与由学校主导;社会的资源优化和配合由机构负责主导。四者的整合则需要学校与机构组成一种类似的“专业共同体”,在学校的主导下建立、完善和不断优化。
(四)完善对游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游学效果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校游学教育成效的标志,可以结合专业或者课程的评价来实现。游学效果的评价既需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通过建立游学档案材料,不断细化对游学效果评估的检测点,完善游学教育的效果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与游学目标、游学内容、游学实践和游学效果的指标体系,提出具体的检测内容,依此做出效果评估;其二,要从开放和自主的视角,允许提供鲜活的游学实证材料,建立留白的“游学效果评价表”,注意将之设计进“游学手册”,将游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呈现出来。
综上,“游学文化”的培育需要通过学校游学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学校游学教育又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传统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游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机构的协同联动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游学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游学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身心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游学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方式,是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可以较好地纠正传统学校教育对旅游教育功能的忽视,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何明清赣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