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三个水菊粑

发布时间:2020-11-22 08:00:37 来源:中国报道

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三月三,正是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时节,也是相邀踏青放风筝的时节。此刻大山深处,趾凤乡的张小平书记,无心欣赏春日美景,他刚接到信访局局长余苍松的电话,让他做做缠访户李老讼的思想工作。

李老讼是张小平最熟悉不过的人了,他个子矮小,精瘦,爱面子,好逞强,平时张口闭口之乎者也,喜欢卖弄文采,以显示他一肚子文化。五十年代他在县城中学就读,因病退学,在群山环绕的乡村里也确实算个文化人。

这个人,用俗语说,是个很难缠的人,无理也能搅三分。十几年来他不仅自己上访,还利用做组长的职务之便,鼓动群众凑份子钱,到处上访。多次到法院告状,败诉后,也不气馁,屡败屡战。在他身上,信访局和趾凤乡政府每年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

余苍松多次与张小平一起商议此事,张小平为此多次入户走访,同李老讼,同群众谈心,了解情况,打开心结,好多人在了解了真相后,纷纷退出,还要李老讼归还以前凑的份子钱。闹了十几年,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身边的人走着走着,就渐渐散了,成为孤家寡人的李老讼,思想上也出现了松动,只是碍于面子,强撑着,不想下台。知道这个情况后,张小平决定出面,给李老讼借个坡,下个驴,争取一举解决这个痼疾。

李老讼的性格,张小平太清楚不过了,到趾凤乡多年了,李老讼从未消停过。他耳聋,助听器坏了,找到张小平,张小平想法子为他了换了新助听器,生活中的困难,只要是正当诉求,都会为他解决。经常打交道,彼此都很熟悉,现在出面来做李老讼的工作,让他彻底放下无理取闹的想法,张小平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大自然在播种希望,农人在播种希望,人民的公仆在为人民播种希望。一阵风吹起,窗外的细雨打湿了桌上的公文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字,一行行,一排排,如播种在稻田的秧苗。纸上写的都是如何同李老讼交谈的内容,是的,张小平在苦思冥想,在搜肠刮肚地想,目的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他是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知道只要切入点找到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他决定再到李老讼家去一趟,农村的工作靠空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移位办公,要脚踏实地才行,拿起一把伞,他大步朝着李老讼家走去。

春在村头水菊花

青的是草,红的是花,沿途好多冒雨挑荠菜,掐蒿子,掐水菊的人。人们的欢笑声,林间鸟雀呼朋引伴声,洋溢的全是快乐,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是阻止不住人们的快乐的。看到他们快乐,张小平也感到很快乐,他真心的喜欢看到这种快乐,他一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他觉得这时候的他,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山区长年累月工作的艰辛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浅灰色,状如菊瓣的叶子柔嫩肥厚,有一层软软的绒毛,摸上去并不扎手,花是黄色的,珠粒般圆小,这是水菊,生命力极强,沿途的路边地沟上到处都是。张小平驻足凝视了一会,他的老家朱湾齐坂,一到春天,田间地头遍野都是。小小的水菊,让张小平走了神,它牵系着多少对家乡的思念,牵系着多少童年少年的回忆?有多久没回老家了?有多久没回小家了?张小平摆了摆头,拉回了跑远的思绪,继续朝李老讼家走去。

三月三,宿松俗称"鬼节",在这一天里,人们喜欢把采回来的水菊,摘下茎叶反复洗净,捣碎,腊肉大蒜荠菜做馅子,和着新磨的糯米粉,做成寿桃形、圆形、六方形的水菊粑。水菊粑俗称“打鬼粑”,传说三月三野鬼出来游荡,摄取人的魂魄,把粑扔到鬼身上就可以把鬼赶走,吃了水菊粑"粑"魂,能把魂粘附住,人的身体就会健旺。这种说法带有迷信色彩,水菊粑作为乡间的传统美食和这个故事一起流传下来了。作为宿松特有的美食,张小平小时候没少吃。到趾凤多年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出差开会,几乎天天都是在趾凤乡过的,后来消化系统不是很好,医生再三叮嘱要少吃难消化的食品,水菊粑就基本没吃过了。

踏过千回门槛平

一边走一边想,不知不觉就到了李老讼家。才迈上石阶,一只肥肥的白花狗摇头摆尾地碎步跑来了,它围着张小平欢跳着,衔着他的衣角不停地打转转,亲热得不行。记得初入户,阿花才是一只胖胖的奶狗,张小平摸了摸自己斑白的头发,心里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几年前来的时候自己还是满头乌发,现在已经是两鬓斑斑了。

听到门外的动静,头上搭着花毛巾,穿着围裙的老妇探头向外张望。看到来人是张小平,立即笑成了一朵菊花。她是李喜讼的老伴,不识字,勤快,贤惠,也懦弱,老头性格倔强,她事事处处都让着他。

跨进门槛,看到了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案板上摆着几个搪瓷面盆,青翠欲滴的是鲜嫩的水菊,洁白如雪的是新磨的糯米粉,老妇和几个年轻一些的妇人正在做水菊粑,李老讼和一群男人围坐在饭桌边摆龙门阵。“张书记好口福啊,是除夕夜洗得脚好,才这么会赶巧哇!”妇人们毫不见外,熟络地同张小平开着玩笑。

锅上蒸笼在腾腾地冒着氤氲的水汽,锅里的沸水不甘寂寞咕嘟咕嘟地响着,老妇坐在灶旮旯里烧火,她时而朝灶膛里填柴火,时而扭头笑看着和老头谈得正欢的人们。老妇几乎把张小平当成了自己家的孩子,为了劝阻老头,张小平差点把她家门槛踏平了。张小平到她家也不见外,才一进门就熟络无拘地走到灶门口,坐下来,往灶里添了几把柴火,同老妇拉了几句家常。

李老讼看到张小平也很高兴,洪声亮气地打着招呼,说话还是一贯的风格,文白夹杂,时不时地推一推快溜到鼻尖的眼镜。聊到缠访的事,还没说上几句,老头就有点激动,诉说自己有多憋屈,有多冤屈,说到愤怒处还不时猛拍一下桌子。张小平知道他是在给自己要面子,也不点破。只说十几年了,您老也七十多了,这些事不在你手上解决掉难道要留给你的子孙?无论老头的态度多么激烈,张小平始终温言以对,贴心暖肺的话说得老头露出了笑容,态度也由强硬到松动到软化,到若有所思。

为民何敢惜躯身

春风化雨,老头的心活动了,他犹豫了好久,摸了摸带着的助听器说:“你张书记平时帮过我不少,从未在我面前摆过县干的架子,从这点来讲我就打心眼的服你。”说到这里他推了推眼镜,咳嗽了几下,清了清嗓子,又说:“细细想来,这十几年,我到处跑,除了消耗时间精力,耽误了家庭发展,”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屋顶,指了指家里的摆设,接着说:“你看我到现在住的还是几间瓦屋。我有文化,有脑子,就是没用在发家致富上。我看你张书记是在诚心帮我,你同我交心,我也同你交心。十几年了,没成一事,还误工误时,花了不少路费。你也知道,我是个好面子的人,我如若停下来,我如何同那些凑份子的人交待?你张书记今天来了,你得给我想想办法,你得拿一片芭茅叶给我遮下脸。”

正说着,恰好水菊粑蒸好了,老妇热情地请大家吃刚出笼的水菊粑。张小平说最近消化不太好,不能吃。老妇不依,说不吃就是嫌弃农村人邋遢,架不住老妇的热情,张小平只得吃了一个。咸腊肉伴大蒜馅子,可能是他家口味重,张小平觉得咸得很。老妇人问味道咋样,张晓平自然是说味道特别好,再让他吃,他就坚辞不吃了。

李老讼这时突然来了劲,曲起右手指,使劲地在油渍斑驳的饭桌上敲了几下,对张小平说:“你今朝如若再吃两个,你就是瞧得起我这个老头子,就是给了我天大的面子!以后所有的事,你怎么说我怎么依!屋里人都可以作证!我李某决不食言!”

说完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小平。张小平方才吃了很大的一个,已经有点撑了,现在莫说是两个,就是一个也够呛。此刻一屋子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小平身上,白花狗也凑热闹般地在张晓平身边蹭来蹭去,仰起胖乎乎的头,一双湿漉漉的眼睛巴巴地看着他。张小平意识到,他一直在寻求的解决问题的契机和切入点来了,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积极应战,就会坐失良机。

老头特意挑选了两个最大的水菊粑说:“张书记,你现在把这两个海碗大的粑吃了,一切的事情从此翻篇!”张小平看着碧绿瓷实的水菊粑,心里直发怵。但一想到十几年棘手的事可以凭此解决,立马用筷子戳起水菊粑,又吃了一个。这时他的胃已经受不住了,胀得难受,张小平停了筷子,发现大家的目光还是集中在他身上。张小平忍着胃胀,从凳子上站起来,在众人的注视下,笑着吃完了第三个水菊粑。

料知千载有人传

晚上,三个水菊粑像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闹腾个不停。一整夜,张小平忽起忽坐,坐卧不宁,天还未亮就被紧急送到医院。整整一个星期,他毫无食欲,靠打吊水度日,胃也从此落下了病根,现在吃不得任何糯米做的食品。后来有人问张小平,这样做值不值得?张小平说为了工作,为了化解矛盾,为了社会的安定,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他没觉得这件事有多么值得歌颂和赞扬,是啊,这只是他工作三十多年来,做的无数件事情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吃三个水菊粑,看起来是一件多么小多么普通的事,细想起来又是多么感人和不平凡,它体现了干群的鱼水深情,折射出了我们共产党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它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做好人民忠诚的服务员。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他们没有高高在上,他们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他们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人民。

三个水菊粑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颂不衰,不仅是现在,我坚信十几年以后,甚至几十年以后都将流传,都将被人们铭记。它不会随风而逝,它是老百姓的口碑,它是刻在老百姓的心上的,比刻在石头上的更为长久。

作者:何其三,女,安徽宿松人。著有个人词集《何其三词三百首》(中国文联出版社),个人诗集《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黄山书社)。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