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王宏昌:高铁战线上的技术尖兵

发布时间:2020-08-13 19:01: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新时代•铁路榜样 新蜀道上的技术尖兵 王宏昌

12年奋斗在高铁养护一线

坚守0.1毫米技术标准

14次破解高铁养护难题

4次荣获局集团公司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创下了“中国高铁第一坡”养护奇迹

他就是让动车组列车安全穿越大秦岭主峰的

华东交通大学校友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高铁基础设施段总调度长王宏昌

王宏昌,中共党员,华东交通大学2008届交通工程专业校友,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08年参加工作,2017年当选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2019年荣获西安局集团公司“西铁楷模”称号。

追查0.9毫米“真凶”

干练、帅气的王宏昌2008年从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后,到西安工务段当线路工。工区的师傅们把这个大学毕业生当成“宝贝疙瘩”一样看待,但王宏昌坚持跟着师傅们下现场,在专业实践中提升本领。在一天天看似枯燥的巡线中,王宏昌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9年郑西高铁预介入工作准备启动,王宏昌第一个报了名。9个月的时间里,他运用所学知识,先后解决了精测网数据搭接等6项技术问题,令工区职工们刮目相看。

2009年12月15日,综合检测车通过郑西高铁渭南北站2号道岔时,检测出的晃车问题让他陷入了困境。他回忆道:“2号道岔是全国首批铺设的时速350公里桥上无砟高速道岔,我们根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越是困难越向前。王宏昌运用传统的养护手段对道岔各部分尺寸进行测量,反复比对设计参数,发现数值都不超标,但晃车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外高铁专家先后来到现场,几番测量分析,也没有给出答案。

不服输的王宏昌多次添乘综合检测车,感受晃车症状,一遍遍推敲原因。一个月后,车轮压过道岔,由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一次异常突变引起王宏昌的警觉。

带着疑问,王宏昌主动联系道岔厂家,原来,高铁上有个新的技术指标叫“尖轨降低值”,超过规定限度就可能造成列车晃车。

王宏昌赶紧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实测,结果发现“尖轨降低值”超出0.9毫米,这就是晃动的“真凶”。他立即组织调整相关配件,晃车难题迎刃而解。

“拥有金刚钻,才能揽下瓷器活。"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高铁发展的步伐。”王宏昌深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两年间,他编写了91页涵盖理论验算、数据分析等内容的学术报告,使病害率减少47%,不仅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也为西安局集团公司管内调节器的养护维修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总结的“尖轨降低值5点工作法”在西安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王宏昌的身影。2014年至2017年间,王宏昌参与了多条高铁的静态验收、动态验收,解决10余项技术难题,发表论文6篇。

较真0.1毫米偏差

“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抱着这样的信念,2017年4月,王宏昌再次请缨,参与了西成高铁的开通准备工作。

作为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南北主峰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鄠邑站至新场街站间有一段45公里长、坡度25‰的连续长大坡道,动车组每前进1公里海拔就上升25米,坡道落差达1100米,被称为“中国高铁第一坡”。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王宏昌经常一进山就是一星期,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上饭,饿了就啃面包、喝山泉水,车间管内153公里的桥梁、隧道、线路,连他自己都数不清走了多少遍。

面对45公里25‰连续长大坡道,王宏昌组织职工对上下行线路15万余根轨枕逐根采集信息,分析数据600多万组,通过数次精调,将轨道几何尺寸的最小偏差牢牢锁定在技术标准以内。

2017年11月,西成高铁开通在即。但在联调联试中,新场街站6号道岔出现了动力学指标超限问题,存在行车安全风险,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影响按期开通。

眼看开通日子将至,但解决方案迟迟拿不出,王宏昌坐不住了。他对新场街站正线8组道岔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对每组道岔轨枕的几何尺寸、钢轨廓形等进行全面检测,为了0.1毫米的偏差,他反复松卸扣件,来回调整。10天后,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顺利解决。

争创“0+0”养护奇迹

2019年4月,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改革拉开帷幕,西安高铁基础设施段成立。8月3日,鄠邑综合维修车间成立,王宏昌任车间主任。

“在一个工区,就要荣辱与共、不分彼此。”原本是谁的责任谁负责,但这次王宏昌对整个工区9名职工全部加倍考核。但在专题分析会后,王宏昌深刻认识到,虽然问题因某个岗位值班人员未接听电话而引起,但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各专业间存在技术壁垒,不敢轻易“接招”。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战斗团队,最大程度发挥生产合力,是王宏昌下的第一步棋。

王宏昌从检修计划编排入手,做好上下级纵向沟通、专业间横向沟通,严防过度融合影响专业发挥;组织制定“7+2”项多专业联合作业指导书、57项单一专业作业指导书,通过“六固化”、“五统一”明确检修流程和标准。

在工机具材料管理上,王宏昌整合各专业库房,从使用功能上重新划分为材料、工具、应急3类,对各专业工机具,梳理出共用部分29类,专业部分121类,统一安装芯片或喷涂二维码,实现动态管理,提高出入库效率,实现节支降耗。

改革实施一年多来,王宏昌带领职工精检细修西成高铁高坡区段线路设备,创下了“动态检测零出分、静态检查零缺陷”的好成绩。

今年7月中旬,王宏昌走上西安高铁基础设施段总调度长岗位,带领更多的职工精细养护高铁线路设备,使动车组列车安全驰骋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走出大学校园10余年来,亲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高铁的发展变迁,王宏昌始终将所学所长运用到高铁基础设施养护第一线,坚持潜心钻研,不断攻克现场技术难关,以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工作态度诠释职业理想,奋力争当高铁改革者、创新者、奋斗者。

从助理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再到车间主任,王宏昌咬定技术标准不放松,和职工一道,在实践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高铁设备维修和管理难题,虽然环境在变、职务在变,但他专注执着,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毫厘必较,保证了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