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香港2016冬《观古》:唯玉最爱(一)
发布时间:2016-12-29 12:24:44 来源:远古空间的博客
漢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漢代的玉器則從側面反映了漢代文化的發展,體現了漢代人的藝術追求和生活理念。
漢代以前,說唱表演的藝術形式已經出現,到了漢代,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種民間伎藝和說唱藝術空前的繁榮,表現這些藝術的題材也隨之增加。這件玉料晶瑩剔透,潤澤淡雅的《汉代白玉說唱俑》,就很好地體現了漢代說唱藝術的發展。玉人頭部微微前傾,挺胸收腹,右手執一小鼓,手指清晰可辨,雙手半舉至腰部作擊鼓表演狀,雙腿並膝向右作半蹲狀。頭頂挽髻,盤辮兩周,辮尾向後,形如馬尾,以陰綫刻短斜綫來表現髮髻,生動逼真。面部雙目圓睜,炯炯有神,鼻梁高挺。上身著右衽漢服,袖口寬大,腰部緊束,下身著長褲覆蓋至腳跟部。此人造型活潑輕快,表情生動,肢體動作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將漢代的說唱場景展現在我們眼前,表現了漢代雕刻藝術家精湛的技藝和創造性思維,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將說唱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正因如此,这件如此贴近民生与民俗,高6.5厘米的艺术佳作,以约190万港币拍出。
又如此件《東漢白玉龍首匙》,长11.5厘米,以白玉琢成,玉料半透明,玉質細膩。玉色白淨瑩澤,微微泛綠,清新雅致。湯匙局部有細長的裂紋,褐色沁沿裂紋分佈,沁色與玉色相得益彰,不但沒有影響到湯匙的美觀,反而起到了極好的裝飾作用。
玉湯匙整體略呈S形,曲綫張弛有度,弧度優美自然。勺壁由邊沿至內部由薄漸厚,邊緣圓潤,實用而美觀。湯匙勺部較大,勺面形態基本為圓形,凹陷較深,似半球,方便使用。湯匙柄部細而長,微微向下彎曲,柄部由底部部向上端逐漸變細,柄尾有龍首裝飾。龍頭似馬首,有獨角,上揚彎曲伸向後方,使得龍首雄武有力。龍眼睛為橢圓形,雙目圓瞪,刀工有力,炯炯有神。龍嘴自然前伸,雙唇外卷,嘴下有龍鬚,龍鬚以下用細綫刻劃紋飾以表龍身,簡約而形象。龍首栩栩如生,神采飛揚,其造型具有很好的動態效果,使得湯匙別有一番韻味。除龍首外,湯匙別無裝飾,雕工精細,簡練明晰。此件玉湯匙琢磨精工,綫條流暢,輪廓優美,將藝術融於生活,以藝術反映生活,體現了漢代製玉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漢代人們的審美追求,是不可多得的精美藝術品,其236,000港币的拍出价也是众望所归。
由此可见。古玉的划分以汉为界是有充分依据的。神玉和王玉的终结以及生活用玉的兴起,这个交替的过程在汉玉中得到了诠释与演化。
观古是为了知古,知古是为了更好地观古 ,唯玉最爱,它寄托了人们在民族与国家形成过程中对高古玉器感念的一段情怀。
文化期 黃玉玦 3.8 cm HKD: 23,600
玉料呈碧綠色,純潔無暇,質地溫潤。器表光素無紋,通體打磨光滑。玉玦整體形態近環形,算珠狀,中部管鑽一孔,兩面孔徑大體相當,孔壁內弧,鑽痕清晰可辨。肉部開一缺口,缺口兩側斷面磨製不甚平坦,剖面近似橢圓形。玦面一側缺口所對肉部沁色發黃,繞中心圓孔一周有小淺坑分佈。玉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類裝飾品之一,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其性質和內涵各異,是體現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典型代表。
文化期 玉大勒子 6.3 cm. HKD: 20,000-30,000
玉勒子古時可能用於佩戴或把玩,常見的有圓柱形、方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起初以素面為主,後來逐漸出現雲紋、龍紋、鳳紋等各種紋飾。
此勒子為青綠色,微微泛白,不透明,中間顏色較深,向周圍自然過渡,勒子整體玉色斑駁。長圓柱形,中心對鑽穿孔,可穿繩系挂,兩端斜磨,邊緣圓潤不尖銳,比例合宜,造型簡約。
表面拋光,將玉料的光潔亮澤感表現出來。整體光素無紋飾,但其本身斑駁的玉色使其並不單調。此勒子渾厚樸素,藝術上是古拙的。
文化期 玉串飾十三件 HKD: 165,200
此玉串飾,由十二件圓柱形小玉管和一件鉤形墜組成。
玉管和鉤形墜均為鶏骨白色,玉質細膩,玉色亮澤,局部有茶褐斑。其中有十個玉管僅在中心對鑽穿孔,另外兩個玉管除了中心對鑽穿孔外,在下端還有橫向穿孔,可與下方的鉤形墜穿繩相連。鉤形墜上端略方,下端鉤形。玉管和鉤形墜表面拋光,十分光潔明亮。此玉串飾整體光素無紋飾,有著簡約的美感。
十三件玉串飾組成一組,十二個玉管可穿繩串聯為一串,繞挂頸部。有橫向穿孔的兩個玉管位於下方,鉤形墜懸挂其下端。整體加工簡單,造型樸素而稚拙。
文化期 玉串飾二十一件 HKD: 68,440
由玉璜1個,鼓形珠10個,圓柱形玉管10個組成。其中,玉璜為白色,表面有光澤,不透明,通體無紋飾。器身呈倒橋狀,厚薄不均,正面靠近上部兩端各有一圓形小孔。鼓形珠為白色,色澤光亮,不透明,其中兩個較大,剩餘八個較小,均為長端中心穿孔。圓柱形玉管為白色,局部有茶褐色斑,形製較規整。除兩件較短,兩個較細外,剩餘六個形制相類。鼓形珠和圓柱形玉管可以串聯成一串,挂於頸部,玉璜則可系置於最下方,懸挂於胸前。該串飾用料精良,琢磨到位,十分精美。
文化期 玉串飾三十件 HKD: 96,760
此玉串飾,由冠狀飾、圓柱形玉管、鼓形珠、球形小珠組成。
冠狀飾由透閃石琢成,黃白色,略成梯形,上端凸出一扁榫,榫上有兩個穿孔,可穿繩系挂,下端伸出兩耳,中間有穿孔。上端兩角內凹成圓弧形。圓柱形玉管有十八個,透閃石琢成,黃白色,形製規整。鼓形珠十一個,有的為黃白色,有的為黃色。圓柱形玉管和鼓形珠上多有茶褐色斑,與玉色搭配協調,十分優美。
圓柱形玉管、鼓形珠、球形小珠交錯串聯成一串,可繞挂頸部,下端懸挂冠狀飾。整組串飾,潔白光潤,搭配合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文化期 玉雕獸面紋冠狀飾 7.5 cm. HKD: 120,000-220,000
器呈白色,有沁色斑,體扁平呈倒梯狀,上大下小,面部微凸,背部平素內斂,下角消去,呈內向弧彎,中有微微隆起的棱綫。器物上端作冠頂狀,飾以數道凹弦紋,冠頂與上端邊框在同一平面上,其下鑽一扁鏤孔。下端琢有較薄的短榫,並鑽有平行的兩個小孔,供嵌插和穿系結扎用。器表紋飾用橫凹槽分為上、下兩節,上節是兩個綫刻圓圈和一條橫凸塊組成的簡易神臉,下節是采用淺浮雕和綫雕相結合的技法,以蛋圓形的凸面作眼瞼,重圈為眼,以橋形凸面和一個橫凸塊作鼻、嘴組成的獸面。此器玉質好,紋飾拙朴古茂,琢工精細。
文化期 玉鐲 8.5 cm. HKD: 50,000-80,000
玉料呈白色,夾雜瑪瑙紅色,一面瑪瑙紅暇斑較多,一面則較少,不透明。器身較為寬厚,兩面修治平整,呈環形,中有一大圓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孔壁磨光,內壁面平直,外壁面為凸弧面,橫斷面略成半圓形。器表琢磨較為光滑,通體無紋飾。造型規整,拋光精細,展現了嫻熟的琢磨技術。玉鐲雖通體光素,但玉料紅色與白色相間分佈,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充滿美感,不失為一件藝術珍品。
文化期 玉環 7.8 cm HKD: 141,600
器呈白色,有青褐斑,不透明,器表有光澤。環截面近似方形,肉寬小於好,中有單鑽大圓孔,內外壁平直,內孔較圓,周壁不太規整。通體素面無紋,器表琢製光滑。環一面平整,一面不平整,平整的肉面上有一道橫切肉面的裂痕,在裂痕周圍有一道弧形凹痕。肉寬度不一,厚薄不均,最窄處在裂痕附近,在裂痕反面的周壁處有嚴重打磨的痕跡,厚度最薄,平面呈斜坡狀。
西周 黃玉長勒子 9 cm HKD: 41,300
此玉勒子為佩飾。以黃玉精雕細琢而成,淡綠色,玉質細膩,玉色清亮潤澤。有少量褐色沁,局部有白斑。
勒子長條形,截面U字形,中心對鑽穿孔,穿孔截面橢圓形。平整呈長方形的一面有兩個穿孔,位於中央,貼近兩邊各一個,可用於穿繩系挂。與之相對的一面有一條縱向凹槽。其中一個側面中間位置有一穿孔。勒子比例合宜,修長秀美。
此勒子通體拋光,光潔瑩潤,使玉固有的瑩澤美充分顯示。整體光素無紋飾,設計巧妙有新意,有著清新雅逸的美感。
周 玉魚、玉飾件 HKD: 21,240
玉魚,青玉,不透明,表面有朱砂痕跡。呈扁平弧形片狀,窄長,頭尾清晰,圓眼,口微張,吻部斜伸前下方,尾部磨有刃。用陰綫刻畫出圓目,鰭,腮等細部,鰭刻斜紋,除背部無圓目外,兩面紋飾大致相同。嘴部有一圓孔,孔為單面鑽,供穿系用。該器造型簡單,雕刻刀法簡練。
柄形飾,青綠色,不透明,表面有朱砂痕跡。呈片狀,長條形。兩面紋飾相同,背部紋飾不明顯,上部飾以獸面紋,用陰刻紋刻畫出細部,下部素面。器上部有兩個圓孔,供穿系用,該器造型不太規整,雕刻刀法簡練。
商 玉柄形器 12 cm. HKD: 20,000-30,000
此柄形器,玉料溫潤瑩白,微微泛青,半透明,玉色柔和。此柄形器呈長條形,平頂,頂略呈長方形,柄端略內收,柄端中部飾凸弦紋一周,器身由柄部向首逐漸縮細,首部有棕色土沁,土沁分界明顯。光素無其他紋飾,而玉料淡雅的綠色本就獨具美感,使得無紋勝有紋。整體造型簡約,典雅清新,盡顯樸素之美。
目前柄形器用途不明,舊稱“琴撥”,也有人稱“劍柄”、“佩飾”等,可見人們對其用途的猜測,目前也有人猜測其為祭祀禮儀器。
战汉 玉劍珌、玉龍首帶鉤 HKD: 25,960
玉龍首帶鉤,玉料顏色不一,白玉中夾有一條灰黑色玉,不透明,有光澤。鉤首作龍首形,龍首雙角明顯,器身作四棱形,較短,弧曲,頸部彎轉作鉤頭,鉤尾寬於鉤首。鉤鈕方扁。背部有六條凸棱,三條一組。通體素面無紋。製作規整,造型簡單,實用功能强。
玉劍珌,白玉,帶黑色沁,不透明,無光澤,略呈束腰梯形,下底大於頂面,器物端面為菱形,納鞘一端有小圓孔,兩側各有一個小斜穿孔。通體素面無紋。造型簡單,雕刻手法簡練,實用功能强。
春秋 玉雕蟠虺紋飾件 HKD: 29,500
第一件為玉璜,玉料呈青褐色,半透明,片狀,弧形。器形寬短,兩端皆琢製成龍首形,龍口微張。璜的頂端鑽一孔,孔直徑較小。玉璜中部以雙陰刻綫刻畫的凸弦紋兩道將表面界為三區,位於兩端的區域,邊緣雕刻出齒脊。靠近邊緣各鑽一孔,孔為近圓形,以便垂飾其他的玉飾。此器通體飾蟠虺紋。
第二件為玉飾件,玉料青褐色,半透明,呈立體正方形,中間鑽一圓孔,形成內圓外方的琮形,此器上下平整無射。但上下兩面正方形的每邊都琢有兩道等分的折角凹槽,上下左右對稱分佈。折角凹槽左右兩側飾以蟠虺紋,正中有圓孔的兩面為素面。
春秋 玉雕蟠虺紋勒子 11 cm. HKD: 80,000-120,000
玉勒子古時可能用於佩戴或把玩,常見的有圓柱形、方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起初以素面為主,後來逐漸出現雲紋、龍紋、鳳紋等各種紋飾。
此勒子為春秋時期,應為佩飾。牙白色,不透明,器身滿佈沁色。長條方體,比例合宜,形制規整。兩端凹腰,有凸弦紋四道,兩端四面各有一個穿孔。中間有三個穿孔,均勻排列,可穿繩佩系。經過拋光,勒子光潔明亮,十分精美。滿飾雙陰綫刻蟠虺紋,綫條流暢,紋飾井然。有著十分濃厚的神秘色彩。
战国 玉雕穀紋S形龍形佩 15.3 cm. HKD: 59,000
玉料呈黃綠色,雙面雕飾。龍形,體扁平,軀體呈“S”形,龍體捲曲,獨角,無翼無足,首尾方向相同,形體遒勁飄逸。龍體邊緣用陰綫勾出周綫,佩身兩面滿飾穀紋,龍口部有鋸痕,佩中間部位有以穿孔,以拱佩系。玉龍形佩雕工精巧,構思精巧新穎,形象生動。
战国 玉雕穀紋龍形佩 13 cm HKD: 118,000
玉料呈青白色,間有淡米黃色斑,器體扁平,邊緣平直並陽刻細條邊綫做輪廓。整體式樣雕琢為龍形,類似S形。器首龍頭下垂,龍嘴向外部兩側捲曲,下部類卷雲紋形。尾部向內收斂並踏雲與腹部相連,中間形成鏤空。器表邊緣雕有龍爪,端部較平。該器通體雕飾隱起的虺紋,並在腹下部鑽有一穿。該器器形流暢,柔美中帶有硬朗之風。尾部符號化的雲朵點綴,使玉器更顯靈動之韻。
东周 玉勒、玉獸面 HKD: 153,400
三件玉獸面和三件較小的勒子可兩兩搭配成三組。可能為佩飾。
第一組獸面和勒子均為黃色,獸面牛頭形,彎角圓目,鼻孔下凹。勒子為長圓柱形,表面凹凸不平。
第二組為淡綠色,大致呈U形,上出方形雙角,中心有一穿孔,以雙陰綫雕獸面紋,卷角圓目,長眉寬嘴。勒子大致為方柱形,在邊上進行雕琢,使其更加美觀。
第三組為白色,獸面大致長方形,上出方形雙角。雙目圓瞪,卷角寬臉。勒子圓柱形,兩端各有陰綫刻弦紋一道,中間飾有雙陰綫勾雲紋。除以上三組,還有一個較大的勒子為方柱形,滿飾雙陰綫刻卷雲紋。
战国 玉雕勾連紋龍首觹 13 cm HKD: 129,800
玉質受沁為黃白色,器表有黃沁和青灰色結晶斑。體扁平,造型規整,整體鏤雕成一龍形,體圓弧上彎。上端為龍首,龍長冠,中段雕琢出龍的前肢及羽翼,並以鏤空形式表現肢體結構,後段尖銳,為尖狀角形。器表紋飾相同,皆飾以勾連紋,尖部小磕,龍首有一鑽孔,可以與其他器物組合懸佩。
战国 玉雕勾連紋獸面劍璏 6.8 cm HKD: 14,160
劍璏是古代裝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穿系於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於腰間。《說文》:“璏,劍鼻玉飾也。”又名劍鼻。該器玉料呈青色,有乳白色和褐色沁斑,下部粘附鐵銹。俯視呈長方形,兩端向下捲曲,面周緣繪刻弦紋一圈,內滿飾凸起的勾連雲紋。側視上部略成拱形,下部一端有高起的長方形銎。其鑲嵌於劍鞘近口的一側,以便將劍穿挂在腰帶上。
战国 白玉勾連紋獸面劍璏 8.5 cm HKD: 37,760
劍璏鑲嵌於劍鞘上,用於裝飾寶劍。此劍璏為白玉雕成,淡綠色,半透明,玉色清亮,玉質瑩潤。局部有褐色沁。上部略呈拱形,弧度自然,俯視呈長方形,比例合宜。兩端微微下卷,下部的一側有長方形穿孔,便於革帶穿過。通體拋光後劍璏明淨光亮,清新秀逸。表面滿飾陽刻勾連紋,婉轉流暢,毫不生硬。一端飾有獸面紋,獸面陰刻細弦紋,細部表現得當。兩邊各有凸弦紋一條,佈局合理,紋絡優美。此劍璏工精料實,十分秀美。
汉 白玉帶沁勾連紋劍珌 5.8 cm. HKD: 61,360
玉料呈白色,兩面均有褐色及黑色沁斑。器物整體呈微束腰梯形,上下左右磨平,截面作棱形,上寬下窄,兩面紋飾相同,均為陰刻減地淺浮雕勾連紋,紋飾在器表作對稱分佈,玉質晶瑩細膩,紋飾流暢生動。
汉 玉雕獸面紋劍珌 6.5 cm HKD: 50,000-80,000
器物整體呈束腰梯形,兩面的主體紋飾相同,均飾獸面紋,剔地雕琢,有浮雕之感。另一端的裝飾圖案分為兩部分,中間均勻分為四塊,飾以“L”形圖案且兩兩相背,兩邊紋飾相同,但其中一邊略低。
西汉 玉蟬 6.5 cm. HKD: 37,760
玉料呈白色,質地溫潤,細膩光亮。蟬體呈扁平狀,背面采用陰刻綫技法,頭部雙目外鼓,額部高突,寬頸闊翅細尾,腹面前部以寬陰綫表現蟬的口器,後部以數道橫刻陰綫表現蟬的腹部,此蟬乃“漢八刀”之典型代表,綫條簡潔,刀法流暢,形象逼真。玉蟬始見於文化期,漢代玉蟬多為琀,以蟬之形變寄托希冀故去親人能羽化成仙的美好願望。
舊玉蟬 HKD: 23,600
第一件玉蟬,青白色,細膩光潔,滑潤光亮。體呈扁平狀,中心稍厚,雙目外凸,蟬翼緊迫,蟬腹伸縮,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棱鋒畢顯,綫條挺拔。
第二件玉蟬,灰白色,質粗,俯視相,伏狀,寫意風格明顯,雙翼掩合,尾不顯,背面素面無紋。造型簡單,雕刻手法簡練古樸,無細部刻畫,作簡化蟬形。
第三件玉蟬,白色,細膩光潔,瑩潤光亮。蟬翼雕刻精細,翼間用橫綫刻畫出腹部,背面足腿蜷縮,有明顯的寫實風格。嘴有一孔,可佩帶。造型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細部刻畫較為詳細,雕刻技藝精湛。
汉 玉雕覆面、玉蟬 HKD: 61,360
玉雕覆面灰白色,有褐斑,玉質相同,不透明,邊緣圓滑,素面無紋。四個眼蓋,兩個呈大水滴形,正面微隆,光滑,兩個呈近圓形,正面微隆,表面不光滑。耳塞,略呈圓錐形,一端較尖,一端弧形外凸。鼻塞,鼻塞上部呈短圓柱形,下部略呈半圓形,半圓形兩端與兩個短圓柱相接。其中一塞,為一短尖首圭形。另一塞,略呈圓柱形,兩端粗細不同,細頂端的面較平,粗頂端的面弧形外凸。玉蟬,玉白色,細膩光潔,滑潤光亮。體呈扁平狀,中心稍厚,雙目外凸,以寬陰綫分別琢製出頭、胸、腹、背及雙翅,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造型典雅簡樸,形象逼真。該套玉器保存齊全,造型簡樸,製作規整。
战国 玉雕雙龍佩 20.5 cm. HKD: 800,000-1,200,000
料呈青色,有黃白色沁,玉質溫潤,有光澤,不透明。此玉佩一套兩件,無論形制大小及雕刻技法均基本相同,因此選擇其中一件作介紹。玉佩形體扁平,以龍形作為裝飾題材,佈局上,兩條蜷曲的龍相背相連,除方向相反外,形制幾乎完全一致。
玉佩整體形態呈橋形,沿橋面有薄薄一層黃白色沁,器身多鏤孔,二龍低頷首,身上部作騰躍狀,中部回旋,後部上翹,尾部又向下延伸,大體呈S形分佈。龍首有尖角,眼作橄欖形,龍鼻內凹弧,張嘴似怒吼狀,上下唇兩側均向外翻卷,似鉞形,上唇抵龍身。龍前足分別從一段蜷曲的龍身上下相錯伸出龍身之外,向下的龍爪順右側捲曲,向上的龍爪則向左捲曲,龍後足均從龍身後部向上伸出,分別向左向右捲曲,四爪均呈勾狀,鋒利異常。兩龍龍身後部及尾部相連,龍身後部相連處形成一T字形大鏤孔,似系佩之用。兩龍龍尾相接,並向下反向捲曲,與龍身中部相連。器邊緣琢凸棱紋一周,龍身大部以雙勾陰綫技法施勾連雲紋,卷雲紋等紋飾,此外,在龍頭、龍身等多處部位以細密陰綫刻出細毛。
此套佩玉造型均勻對稱,富有動態與美感,紋飾簡潔明瞭,邊角分明,雕琢技藝精湛,是同類龍形佩中的上乘之作。《禮記》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飾既能展示佩戴者不凡的風度,又能彰顯其高貴的地位。
东汉 白玉獨角神獸 5.5 cm. HKD: 944,000
玉料呈白色,有紅色沁,玉質溫潤有光澤,采用圓雕技法製成,不透明。玉獸作蹲臥狀,體肥碩,頭部似羊形,略向左顧,呈微微抬起狀,頭頂正中長一粗壯短尖角,向後傾斜,由根部往上漸細,繞尖角刻有數周平行分佈的陰刻綫。長雙耳外翻向後抿,以浮雕手法將雙耳內外輪廓顯現出來。眉骨高隆,雙目圓睜,眼球較為凸顯,嘴部微微閉攏。
四肢前屈,足上雕出利爪,前肢掌部向前並攏,呈八字形,後肢並列緊貼腹身,四肢掌心位置皆刻有有三處淺凹痕,靠後的一處形似月牙,牙尖向後,牙身向前。在玉獸左側肩頸及肋部位置,有各有一處紋飾,兩處紋飾極為相似,紋飾前半部分陰刻鱗片狀紋飾,後接數道水波狀紋飾,玉獸右側肩部及肋部有同樣紋飾,形如翅。背部正中出一橫向長方體檯面,檯面上同向向下雕琢出長方體凹槽,凹槽四周留寬邊。獸尾蓬松且較長,向下低垂,呈螺旋式向前緊貼左後臀下方,尾尖與左後肢外側掌部齊平部分向上捲曲,采用陰刻技法。
此玉獸造型奇特,頭似羊型且有獨角的造型與《述異記》:“獬豸,一角之羊也”的記載頗為類似,但獸身有鱗片、羽翅、非蹄足的特點卻與之不類。
文化期 青玉琮 11 cm. HKD: 50,000-80,000
玉料呈青綠,局部呈白色,晶瑩潤潔,通體拋光,滑潤有光澤,不透明。方柱體,器形較大,器高大於器寬,內圓外方,壁較薄,中心有大圓孔上下穿透,孔用兩面對鑽的管鑽技術鑽鑿而成,大圓孔內部光滑,有裂痕,兩端有短射,琢成圓口。通體素面無紋。琮一側面有嚴重的土沁痕跡,玉料變白,相鄰棱角變平,顏色變黃,與其相對的另一側中部有一道橫切裂痕,裂痕呈白色。該器製作規整,造型簡單大方,雕刻手法簡練古樸
红山文化 黃玉勾雲形佩 11 cm HKD: 118,000
此勾雲形佩為黃玉透雕而成,淺綠色,色彩柔和婉約,瑩潤細膩。局部有褐色沁。玉佩大致為扁平長方形,比例合宜。中心鏤空一彎勾,彎勾向左,自然而流暢。四角向外出勾雲,勾雲栩栩如生。上端中部有一圓形穿孔,可穿繩系挂。此勾雲玉佩造型自由隨意,極具張力,綫條柔婉,渾然天成。玉佩精雕細琢,正反兩面隨形磨出溝槽,邊緣鈍刃,弧度柔和,表面拋光後更顯溫潤亮澤,雅致不凡。
玉佩不加其他紋飾,造型簡約而生動,別緻靈巧,清新秀逸。具有律動的美感,雲卷雲舒之勢躍然眼前。
文化期 玉鐲 7.4 cm. HKD: 100,000-200,000
玉料呈乳白色,夾雜有大量茶褐色斑塊,有光澤,不透明。器體較薄,器身如寬條帶,形似圓筒狀,上下兩面齊平,修治平整。中有一大圓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外壁面與內壁面平行,兩側壁面均較平直且打磨光滑,橫斷面略成長方形。在玉鐲上部沿面外側,可見一處磕損痕跡。整器無紋飾分佈,造型簡約,樸素而不失莊重,乳白色玉料配以大量分佈均勻的茶褐色斑塊,給人以清新雅逸之感。
商 玉斧 16.3 cm HKD: 177,000
整器通體磨光,器體兩面色澤不一,一面偏黃褐色,少量部位發白,柄身右側表面略有殘損:另一面大部發白泛黑褐色斑。器頂部略微外弧,器身呈風字形,兩側由上至下明顯向內凹弧,呈束腰狀,左右對稱,雙面寬弧刃,刃口磨製規整,刃角上翹,微有磕損。器柄部中間有一兩面對鑽的圓形孔,用以固定器柄。該斧厚薄不一,上端較厚,由上至下漸薄。斧鉞在古代作為權力的象徵,為社會上層人士所擁有。
文化期 玉飾九件 HKD: 25,960
玉飾共分9件,分別為玉管形飾5件,玉錐形飾2件,玉條形璜1件,橢圓形玉珠1件。玉管形飾皆成圓柱體狀,其中一件形體稍大,玉料呈紅褐色,近兩端沁體發白呈煙霧狀,剩餘4件形體略小,1件玉料呈青黃色,另3件呈暗白色。玉錐形飾中1件形體較為細長,上端為圓錐形,下端有小圓榫並橫鑽一孔,玉料呈乳白色,沁色泛紅,另一件形體較粗短,兩端形製與前一件類似,玉料呈白色,夾雜有紅斑。玉條形璜呈白色,形體扁圓,兩端較薄,各有1圓形穿孔。玉珠呈白色,橢圓形,長端對鑽一孔。
西周 玉蠶、玉勒子、玉玦共十三件 HKD: 59,000
均為佩飾。玉蠶有四件,玉勒子一件,玉珠八件。玉料均為白色,溫潤瑩澤,有些局部有褐色沁。
玉蠶呈家蠶形,上圓粗而下尖細,軀體彎曲,身軀有節紋,其中兩件頭部有穿孔,似是玉蠶的眼睛,可穿系佩戴。蠶紋雕刻細緻生動,形神畢肖。玉勒子為圓柱形,中心對鑽穿孔,兩端各飾陰綫弦紋一周,中間飾凸弦紋一周。形製規整,輕巧別緻。玉珠中球形珠有四件,鼓形珠一件,形狀不規則的有三件,均有穿孔,可穿繩佩戴。有些表面有陰綫刻弦紋,十分精美。
文化期 白玉環 10.5 cm HKD: 380,000-580,000
中華民族有喜愛、崇尚玉器的優秀傳統。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玉器就出現了。起初,玉器只是起到單純的裝飾作用,發展到一定的時期,人們賦予了玉器更加豐富的內涵,進而玉器帶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巫術色彩,後來出現“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說法,把佩玉作為有德行的象徵。玉環是古代為人喜愛的玉佩飾之一,寓意美好,如《韓非子·說林下》中就有:“吾好佩,此人遺我玉環。”
要雕琢出好的玉器,選用的玉料至關重要。此玉環以上好白玉精雕細琢而成,玉色瑩白,玉質細膩,溫潤有方,宛若膏脂。玉環大致為圓形,略扁,中央正圓大孔,環壁較寬,外緣有相對的兩壁略顯平直,而且比另外兩壁窄。外緣較薄,向中間逐漸增厚,過渡自然,弧綫優美,雄渾質樸。局部有褐色沁,主要分佈在外緣。沁斑錯落有致,毫不突兀。沁色與玉質搭配和諧,渾然天成,使玉環免於單調而更添韻致。玉環通體拋光,將玉器本身的細膩光澤感表現了出來。通體光素無紋飾,卻是無紋勝有紋。素雅無紋的玉環更加體現玉料本質的純粹的美感。
該玉環時代較早,沒有晚期玉器的繁麗複雜,體現的是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美感。此玉環因材施藝,據料賦形。是玉器中的佳作。展現了當時製玉工藝的發展水平,體現了人們的不俗的藝術審美。
卑南文化 青玉玦 6.3 cm. HKD: 23,600
此玉玦為軟玉,青玉,蘋果綠色,綠中泛白,玉色清亮潤澤。整體環形,有一缺口,棱角分明,斷面方形,環外有四個突起,具有鮮明的卑南文化玉玦的特點。中央正圓大孔,一面有V形凹溝,起於環內緣中央,向外圓弧形延伸逐漸縮細。器形規矩,簡練明晰。
玉玦製作精緻,表面拋光,將玉料本身的紋絡和瑩澤光亮的特點表現了出來。通體光素無紋,樸素而典雅,造型古樸而稚拙,體現了台灣卑南文化特有的簡約美感。
西周 玉勾雲紋束腰勒子 5.8 cm. HKD: 212,400
玉料呈青綠色,通體大部裹一層黃褐色包漿。器身整體呈喇叭形,一端喇叭口略直,另一端喇叭口略大,器身中部內凹,作束腰狀。兩端中心對鑽穿孔。器外以雙勾綫技法陰刻出數道雲紋,雖寥寥數筆,卻綫條流暢,深淺均勻,體現匠人精湛技藝。
西周 黃玉龍形佩一對 7 cm. HKD: 60,000-90,000
此龍形佩應為佩飾。黃玉製成,玉料淡綠色半透明,質地細膩,瑩潤溫和。
玉佩整體長方形,體扁平,比例得當。雙龍S形連為一體,只見雙龍首而不能分明其尾。虬龍有長角,張口,上唇上卷,下顎與龍體相連,足作伏臥狀。整體動靜得宜,形神畢肖。龍身紋飾采用雙勾陰綫刻,龍首飾勾雲綫,婉轉流暢,靈巧生動。而拋光技法將玉器本身的細膩光澤感表現了出來。龍的眼睛為陰綫刻圓形,炯炯有神。龍身上有三個橢圓形圈,與雙陰綫相串聯。
汉 玉雕素面劍珌兩件 HKD: 11,800
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該組器物玉料呈青色,一組兩件,皆有黃褐色、米白色沁,兩件器物寬窄不一,均上寬下窄的梯形,中脊隆起,橫截面如欖形,器物表面皆光素無紋,底部皆有圓形鑽孔,與鞘套接。
春秋 玉雕蟠虺紋觹 8.5 cm. HKD: 170,000-270,000
玉料呈青色,上寬下尖,方首,尾部有白色侵蝕,口角對鑽小圓孔,可供佩系。通體以淺浮雕技巧,紋飾分區而設,兩面首部皆飾簡化蟠虺紋,蟠虺紋簡化為首部四肢和羽翼為一個單元,規則均勻排列,形成有規律的齒狀邊緣,蟠虺紋浮雕之上間以細密鱗紋及不完整的綯索紋表示鱗片和羽翼。尾部“人”字形陰刻綫與有脊綫橫棱相間分佈,規則均勻排列,雕琢精細,佈局結構、粗細疏密皆相同。
战国 玉雕龍首觹 10.5 cm HKD: 150,000-250,000
玉料呈青灰色,質溫潤有光澤,器形扁平,兩件,大小形制相同,整體為狹長龍形,體圓弧上彎。上端為龍首,中段雕琢出龍的前肢及羽翼,並以鏤空形式表現肢體結構,後段尖銳上翹,為尖狀角形。器表雙面皆飾以纖細陰刻綫,雕琢精細,綫條流暢。龍首處有一鑽孔,可以與其他器物配合使用。
汉 青玉蒲紋璧 17 cm. HKD: 90,000-150,000
玉料呈青色,體扁平,正圓形,有大面積的乳白色侵蝕。紋飾簡而不疏,外緣周邊都琢陰文周綫,璧內滿飾斜蒲紋且分佈規則,璧面凹凸不平,同時還可隱約見到劃分每個蒲紋的暗菱形狀網紋。玉璧琢工精細規整,打磨光滑圓潤。璧厚薄均勻,紋飾和器形均具漢代玉璧的典型特徵。
汉 青玉龍鳳獸面紋璧 24.5 cm. HKD: 80,240
玉料呈青色,質地純淨溫潤,有光澤。玉璧內外緣有陰綫刻輪廓綫。肉上紋飾用一周隱起的綯索紋分隔成兩重紋飾帶:內區滿飾蒲格渦紋;外區為形式相同的合首雙身變形龍鳳紋,無間隔,每組紋飾由一頭二身蟠繞而成,龍頭呈獸面形,眼鼻突出,身體細長且彎曲。畫面對稱,綫條纖細流暢,雕琢精緻,具有淺浮雕的美感。
东周 玉穀紋環 9.2 cm HKD: 100,000-200,000
玉料呈青白色,環身兩面均有褐色沁斑,質地溫潤,有光澤,半透明。環體扁平,呈正圓形,中央鑽一圓形透孔,以備佩系,孔壁直,沿玉環邊緣雕刻陰綫輪廓綫,兩面肉部均飾3到4周舒朗的臥蠶紋穀紋,紋體呈圓形出一條細長尾繞圓體呈旋轉狀,旋轉方向不規則。《周禮》載“蒼璧禮天”,玉璧是中國古代禮玉制度的核心代表之一。此壁雕琢精細,保存完好,沁色絢美,不失為玉璧中的精品。
汉 玉雕璧 13.6 cm. HKD: 14,160
第一件,青黃色,有灰白色浸斑,滑潤有光澤,不透明。正圓形,扁平體,外緣略有殘損,玉璧內緣經過休整,十分圓整。兩面紋飾相同,研磨光亮,內外緣有陰刻紋輪廓綫形成內外廊,內外廊之間飾以凸起的臥蠶紋,臥蠶分佈均勻,大小勻稱適當。
汉 玉鑲金口盤 14.7 cm HKD: 150,000-250,000
玉盤體較薄,為侈口,平折沿,口沿部分鑲金邊一周,沿面較寬,弧腹平底,腹較淺,盤底起棱綫。此盤通體打磨光滑,呈灰褐色,鑲金邊口沿呈金黃色。此器做工嚴謹,技藝精湛,口沿鑲金邊不僅可以防止玉盤口沿的磕損,亦表明擁有者對其的珍愛與重視。同時,金與玉的結合也象徵著“尊貴”與“美德”。
汉 玉環 5.8 cm. HKD: 64,900
此玉環呈青色,玉色朦朧綽約。一面有較多的白斑,白斑分佈均勻,過渡自然。另一面光亮素淨,白斑少。玉環半透明,玉質細膩柔和,晶瑩清亮。雕琢成環形,中央正圓大孔,斷面圓形,形制圓整規矩。環上有一小穿孔,可穿繩挂,俯視可看到穿孔將玉環打穿。
通體拋光後玉環更加亮澤,將玉料本身的瑩潤表現了出來。整體光素無紋飾,素雅清秀,圓整光潔,具有簡約的美感。展現了當時製玉工藝的發展水平,體現了人們不俗的藝術審美。
战国 玉透雕蟠虺紋雙聯璧 10.7 cm HKD: 236,000
玉璧為雙聯璧,玉料呈青色,兩璧器形為規整圓形,器部邊緣平直,以極細陽刻綫凸顯。璧肉面整體以中部鏤空可分三部分,外部肉面通體飾虺紋,中部以透雕技法雕琢雙連體纏繞蟠虺紋,蟠虺鱗甲一呈片甲狀,一呈條紋狀。內部連接好處寬度稍窄,同樣雕琢有虺紋,稍有不同的是虺首部與另一個體尾部相連。
該雙聯璧風格端莊,工藝精緻,細部表現細膩,透雕工藝使玉璧極具視覺衝擊。
文化期 玉瑱五件、玉鈕兩對 HKD: 15,000-25,000
玉瑱一般指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用以塞耳的玉器或耳飾,《國風·墉風》“君子偕老”一篇中即歌曰:“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本組玉瑱共五件,皆為青玉質,部分受沁呈鶏骨白色。四件圓柱形、一件圓錐形,於瑱上端或頂部圓形榫上對鑽圓孔,用以穿系佩戴。形制各不相同,十分難得。另有玉鈕兩對四件,同為墜飾。皆通體包裹鶏骨白沁皮。一對呈球形,一對為平頂,中心對鑽兩圓孔,可貫通穿系。
文化期 石獸、玉鏨、石玦 HKD: 20,000-30,000
石獸一件。青白質,沁鶏骨白。側面型板狀體。形態似為一蹲坐鳥雀,橄欖形頭,尖嘴,冠羽三歧、伏於頭後,體較豐滿,短尾後翹,下腹部嵌一鶏心形鋬,鋬中心管鑽一圓孔。通體光素無紋,形態抽象,引人聯想。
玉鏨一件。玉色青白,局部覆不均勻石灰沁。長條形,剖面作長方形,四邊有棱,腰平直,兩面斜磨成鈍刃,通體光素。鏨本為鑿刻工具,然以玉製,當為禮儀之用或作身份之象徵。
石玦一對兩件,形制相同。色青黃,通體石灰沁。型制規整,作環狀,斷面圓形,環體一側有小缺口,平素無紋,打磨光滑精緻。此類器形因考古出土時多置於人骨架的耳側且缺口向上、成對出現,故應為耳飾,可算作我國最為古老的裝飾品之一。
责任编辑: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