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古玉春拍时(一)
发布时间:2016-12-29 12:10:09 来源:远古空间的博客
BONHAMS今春的高古玉拍卖很有特色,尤其是东周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玉精彩纷呈,大部分达到了馆藏的水准。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用材之良,皆是彼时的典型之作。古玉之美,实在于它们凝集了时代的精神与精华,立体透雕的螭龙是其艺术创作的领军之典范。
清晰的大幅图片与细节的特写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明快的抛光打磨,斑驳侵染的土蚀,犀利辗碾的砣痕,蜿蜒曲折的线条,时代工艺的沉积等等,皆醒眼于一目了然的高清图中,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段浏览的美好时光。
一年又迎春光天,谷芽发满碧玉端;
三月春风疑无意,吹来千年入眼帘。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獸面紋玉琮 7.5cm
青綠色玉料,局部有黃白沁斑。整體造型內圓外方,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外部以橫線截成兩節,每節均以四琮角刻人面紋,以棱為人面部的中心線,琢刻簡化眼鼻。
新石器時代或以後玉琮 8.8cm
玉琮呈半透明青黃色,已受沁為褐色。外方內圓,上、下射部為矮圓柱體,中間為方柱體,上下貫通,全器光素無紋飾,整體造型渾樸,玉質溫潤。
商/西周玉雕弦紋鐲形器 7.9cm
玉質橄欖綠色,全器受沁呈深淺不一的褐色,局部白化。本器鐲形器呈圓筒造型,器壁輕薄均勻,微束腰。凸棱口沿,器表上靠近上下口沿各環繞四道凸棱,整體簡約輕巧。
西周雞骨白玉琮 8.9cm
此玉琮由雞白玉製成,內圓外方,中有穿孔,整體為扁圓筒形,突出的四角各琢刻一簡化人面紋,以淺浮雕結合細線刻雕琢成,簡單利落。有關玉琮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有統一定論,最早關於琮的記載見於《周禮》:「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認為琮屬於一種祭祀地神的禮器。
西周青玉雕龍紋玉管 5.7cm
青色玉質,器表和中孔附著少量泥土。玉管器型為扁圓形,下端比上端稍粗,有縱貫全器的中孔,器表琢螺旋狀分佈的龍紋,臣字形眼,張口翹鼻。此器有可能為組玉佩中的構件。
西周青玉雕龍形玦 11.5cm
青綠玉質,局部受沁為雞骨白色,體扁平,圓形造型,一側有一缺口,缺口一側陰刻龍首,另一側琢成龍尾,首位相銜,頭上有角,龍背雕有稀疏的脊齒,背部有一小孔,可穿繫。通體磨光,造型簡樸。
東周黃玉雕小觽兩件 6.5cm
西周鱗紋柄形玉飾 12cm
全器白化,器扁平,此柄形器頂端平整,四面皆飾櫛比鱗次的五截彎弧單元,如層層花瓣,上端以下微微凹弧,上端收刃。整體造型工整,雕刻利落。
商或以後玉獸面紋圭 21.1cm
玉圭為不透明牙黃色。器身片狀長方形,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鑽有三孔。器兩面陰刻獸面紋,獸面上方飾成組的凸線,兩面獸面紋飾不同。玉質溫潤,刀法細膩,實為佳品,且保存至今,極為不易。
圭是禮儀用玉,象徵王權,新石器至時代的玉錛及商代時期的玉鏟皆與圭類似,至春秋戰國時期圭的使用更為廣泛,在墓葬中常被放置在頭部、胸部、腹部和腳部附近以及棺槨之間,可見圭的用途遠比記載的要複雜得多。
此件玉圭較為特殊,其下部方角以禪紋雕飾尤為少見,玉圭上的獸面紋飾與龍山文化中的玉錛類似,
西漢青玉雕丁字雲紋璜 17.4cm
玉璜紋飾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從商周時期簡單抽象的風格,發展到後來春秋戰國和漢代的密集繁雜,繁縟美麗。本拍品所飾的丁字雲紋密集且勻稱,極具漢代特徵。
戰國/漢灰青玉雕龍首璜 14.7cm
此璜青灰色玉質,幾乎白化。扁平狀,弧形,近似半圓型,兩端雕對稱龍首,龍首有角,眼睛呈圓形,翹鼻,口微張,下吻向嘴內彎卷,器身飾淺浮雕密集榖紋,反面飾相同紋飾,璜頂中央有一小圓孔,可供穿繩繫掛。此璜造型對稱工整,雕琢精細。
戰國龍首玉璜一對 12cm
此對玉璜青色泛綠,表面白化。體扁平,弧形呈半圓,雙面雕刻紋飾相同。璜的兩端琢為龍首,對稱雕刻,龍首有角,菱形眼睛,卷鼻上翹,口部微張,器身以浮雕飾密集的榖紋,器頂中間鑽一小孔,可供繫佩。整體造型優美,雕工精細.
在中國古代,玉璜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和玉琥被稱為六器。六器為《周禮》中被稱為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禮器,此天地四方各為「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璜由殷商時期的禮儀用品發展成為保存屍體而琢制的組佩飾件,作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流行把上衣跟下裳連在一起,稱為「深衣」,從而需要在腰間繫上腰帶。組玉佩的佩戴方式亦從掛於脖子上逐漸改為掛在腰帶上,而璧、璜、管等為較典型的佩件,紋飾通常類似本拍品般比較繁複,
戰國玉組佩 玉璜10.8cm
西漢青玉雕螭龍紋劍珌 8cm
此珌青白玉質,輕微受沁泛褐色,梯形,中間較厚,微呈弧形凸起,兩側較薄,表面飾陰線虺龍紋,以高淺浮雕工藝再琢三隻螭龍,延伸至另一面。器端中央有三圓孔,用於與劍鞘相接。此器雕工精熟,造型生動靈活,線條精準流暢,實屬難得。
玉珌為安裝於劍鞘底端的飾件,可保護鞘尾,與劍格、玉璏和玉劍首同為玉具劍上的裝飾品,統稱為玉劍飾。《說文》釋曰:「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可見玉是珍貴之物,玉劍飾顯示了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是權力和高貴的象徵。玉珌盛行於漢代,多為梯形,紋飾豐富,本拍品同時採用了細膩的高浮雕及低浮雕技法雕琢螭龍紋便是一佳例,也代表了西漢時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西漢青灰玉雕螭龍紋劍琫 5.5cm
西漢或以後白玉雕螭紋璏 11.5cm
玉質白色泛青,局部微呈棕褐色。劍璏是嵌飾於劍鞘上的飾物,此玉璏上鏤雕回首螭紋,下方有一長方形,尾端粗而回卷。整體形態生動活潑,拋光精細。
戰國/漢青玉雕龍形佩一對 26.5cm
玉質青綠色,器表輕微有白化現象,呈弧形彎曲。雙面雕刻,一端為龍首,龍首上刻菱形眼睛,翹鼻,張口,上方有後揚的鬃毛,龍身飾以密集的雲紋,為常見於戰國時期的紋飾,極具時代特色,末端平齊而不作錐狀。整體紋飾排列工整,製作嚴謹,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戰國/漢龍鳳形玉觽 10.9cm
青色玉質,有褐色及白色沁。以透雕技法雕一龍回首,身體呈S形,其前爪於鳳鳳頂部,後爪扣踏於鳳身另一側,鳳尾出尖成觽尾。龍尖牙張口,斧形下顎,頸部陰刻花卉紋,鳳身陰刻穀紋,頸部外緣有一穿孔。
觽在春秋、戰國後常常在組玉佩中成對出現,因其衝擊其他玉器而發出聲音,所以亦稱為衝牙。春秋時期的玉觽似獸牙,較為粗短,至戰國時期則出現長角狀或彎曲的龍體。西漢時期的玉觽多有穿孔,基本為裝飾玉,除用於組玉佩之外,亦可作為單體佩飾,此龍鳳形觽即為一例。
戰國龍形玉佩一對 14.6cm
玉質整體白化,表面泛黃。雕一對龍形佩,佩體片狀。龍回首仰望,龍身由下向上彎拱,尾端朝上勾卷,器身中上方有一繫帶孔,龍身琢密集的線刻雲榖相雜紋,兩面雕相同紋飾,神采飛揚,氣韻生動。整體造型規範,可稱戰國時期同類器物中的佳作。
龍形佩為裝飾禮玉,通常雕龍體兩端一首一尾,龍足作爪形或羽狀,有的龍體無爪。玉龍除素面外常見紋飾包括渦紋、穀紋、卷雲紋、勾連紋等。此對龍形佩器形較大,兩面均雕有紋飾,如此器形偏大且工藝複雜的龍形佩通常由王侯將相級別人士所製,在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的高等級墓葬中曾多有出土。
戰國/漢螭龍紋玉佩 10.9cm
玉質青白,表面有褐色沁斑。玉佩呈梯形,上小下大,微向內彎曲呈弧形。佩身採用透雕及浮雕技法,雕刻一螭龍呈S形盤旋,龍尾浮雕扭絲紋,延伸至玉佩另一側,使整個畫面極具張力,玉佩邊沿則以線具透雕卷葉花卉,佩兩面則以陰線刻花卉紋及雲穀紋。
此件玉佩極為特殊,其採用浮雕技法雕刻螭龍的方法使得裝飾極具立體感,這類雕刻技藝多用在漢代的劍飾用玉上,而玉佩則不多見。
戰國或以後灰玉雕雙人形佩一對 11.5cm
玉質青灰色。雙人呈站立狀,橢圓形臉,以單線陰刻眼、眉、口部,翹鼻。身穿窄袖袍服,腰束身帶,雙人勾臂相連,各人形雙手交疊放在身前,袍服刻陰線紋。器體上部為抽象龍紋。整體紋飾複雜,構思精巧,以此類陰刻雲穀相雜紋為飾的雙人形玉佩極為少見,體現了戰國時期嫻熟的製玉工藝。兩玉佩玉料相同,大小一致,紋飾一正一反,可合併成為一足玉佩,應是以「成形對開」法製作的成組器物。
人形的禮葬用玉最早至新石器時代出現,至商代時期出現側身人像和神人頭像兩種,側身人像多為片狀浮雕,西周時期出現人形玉佩,多呈扁平不規則的長條形,人物臉部不像商代那樣下凹,至西周晚期更趨向於平,至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則出現平雕或圓雕的舞人玉佩。隨著時間推移,此類人形玉佩也由最初的陪葬、喪禮用玉逐步向裝飾用玉所轉變。
责任编辑: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