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超市正在处理临期食品。 图片来自微博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TA发现晚上9点半后,网红生鲜超市盒马鲜生店内许多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和点心,都被店员从货架上撤下,用小推车拉走,准备丢弃。有顾客提出拿走或购买,都遭拒绝。
关门前一分钟还在卖,一分钟后就必须丢弃,这引发热议。有人说,临期食品并非不可吃,以营业时间为界定不可取,也有些浪费。也有许多人表示理解,认为品控严格是好事,商家不及时处理临期商品会惹来麻烦,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形象伤害更深。
对于临期食品当天丢弃,不单是生鲜超市。老早也有人指出,有星巴克门店在夜里倾倒临期蛋糕,以确保不卖隔夜蛋糕。
毋庸置疑,生鲜食品和其他许多种类的食品有别,对保鲜度要求更高,但保质期通常更短。对于盒马鲜生们来说,丢弃当天未能售出的生鲜产品有些可惜,却也有些无奈。比起对临期食品更改生产日期再卖等做法,遵循严格的“到点则弃”规则,更能彰显品控上的严格态度。
但这不意味着,处理临期食品只有丢弃一途。
对临期食品,要严格监管
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个世界性问题,非中国独有。全球的食物管理都不算高效,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
▲部分微博截图。 图片来自微博
尽管当下有“大数据备货”,但考虑到售罄率会取决于诸多因素,想确保食品完全没“去库存”压力,很难。
但临期食品并非只能丢弃。从世界范围来看,临期食品出路多多,只是需要全社会的有效机制配套。
临期食品分很多种,除生鲜外,还有各种保质期更长的包装零食与饮料。临期生鲜食品的处理更复杂,因保质期短,许多产品只限当天,一旦过期容易变质或变味,没那么新鲜了。打折低价处理固然是种办法,但显然需要严格界定产品范围,也需要更严格的监管。
在严格监管之下,为了避免浪费,商家的保质期标识也不妨细化。相比国内食品企业简单的“保质期”设定,许多国家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食用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之分。前者指在该日期后继续食用会影响健康,必须停止销售,后者则指食品质量在该日期之后会下降,但不存在安全问题,零售商可以选择降价出售。
日本的做法更进一步,2016年开始,日本为降低食品浪费,在保留原有的“赏味期”和“最佳赏味期”之外,还将期限单位由“日”改为“月”。
处理临期食品,需要商家和社会力量合力
除此之外,商家还可摆脱一刀切思维。类似“十点关门前可售卖,过了十点全部扔掉”的做法,的确是对消费者负责,却也确实会造成浪费。
某些生鲜品牌采用不同时段、不同折扣,越临近关门价格就越低,最后免费派送的方式,不但吸引顾客,还能有效保障资源的利用。
又如一些连锁咖啡店和面包店,会将当天未能售出的蛋糕和面包提供给员工免费食用,作为员工福利,既可以当宵夜,也可以当第二天的早餐,但不允许将之带回家,这样既不浪费,又避免了员工将这些食品带走二次出售的隐患。
非但如此,商家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直接参与到临期食品经济中。
▲图片来自微博。
例如,美国某知名有机食品超市就开设了一个专门低价处理临期食品的子品牌超市,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英国则有超市,让低收入群体可以不掏钱,直接以店内劳动换取食物。
但这光靠商家自身的努力肯定不够,社会配套很关键。部分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经验可资借鉴。
例如,加拿大的超市每晚会将临期熟食等进行打折处理,至关门时还卖不出去的则会丢弃。当地民间组织会在超市人员丢弃食材后进行回收与分类,将依然可食用的部分低价出售或直接分发给低收入群体。德国则有“救济餐桌”公益项目,将临期食品发放到低收入群体手中,只象征性收取费用。
临期食品也并不一定要吃到肚子里才不算浪费。在便利店经济最为成熟的日本,每天会产生大量熟食便当和面包等临期食品,它们的另一个出路就是参与循环再生系统,变成肥料或饲料。
如罗森开创了“食品循环链”,下架食品先进行堆肥处理,再将有机肥分给与之合作的农户,种出的新农产品再送到罗森售卖。德国则会将临期食品和其他食品垃圾进行发酵,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
对于商家而言,临期食品的处理也需成本,细致处理可能节省食物但却耗费人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如果依托全社会的联动,形成从精细标识到回收处理的临期食品处理良好生态,对临期食品做到利用最大化,那“丢还是不丢”这道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