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一行赴贵州毕节考察指导德慧智教育毕节试验区工作
发布时间:2016-12-15 18:13:5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毕节(记者 杨锈祯)5月11日下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成华一行五人抵达贵州毕节,进行了为期3天的“育德行动——德慧智国学毕节试验区”项目考察活动。同期前往考察的还有中华吟诵学会副会长刘世民一行四人。5月12日-13日,考察组分别到毕节第四小学、毕节第四实验高中、毕节金海湖新区梨树中学进行考察指导。
德慧智国学教育毕节试验区于2013年10月正式启建,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毕节市政府联合打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教育试验区。试验区依次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为试点校样本,以“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为目标,结合各试点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传统文化校园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师资培训、学生德育培养、生活技能培育、创新创造发明启迪、家长家庭教育等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
考察组参观毕节四小校园文化
考察组在毕节四小实地参观了处处体现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艺术墙、主教学楼、操场等校园文化主体设施后。考察组成员表示,这些校园文化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将对孩子们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种重要方式。
考察组专家在考察中了解到,德慧智教育毕节试验区各试点校已经开展了多达十几类国学经典特色教育课程,分为品格、品质、品行三个教育系列:品质培养课程中的经典诵读课、想象力培养诵读课、图文九宫课、慧识培养轻松发明课;品格塑造课程中的《弟子规》行文规范课、品格教育班会课、烛光强化学习课;品行端正课程中的梅花韵拍操、篆体书法鉴赏课以及武术、音乐、剪纸、象棋等课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均已取得明显效果。
德慧智经典诵读课堂
德慧智经典诵读课堂
毕节四小课间操-梅花韵拍操
毕节四小德慧智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毕节四高德慧智教育研讨会
梨树中学德慧智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专家组向梨树中学捐赠书籍
专家组为梨树中学学生送上新校服
在毕节金海湖区梨树中学考察期间,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还为学校留守儿童奉献了爱心,将社会捐赠的新校服、书包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书籍转送到了孩子手中,并且勉励他们好好学习,理解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学会“自知者明也,自胜者强也”,从困境中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健康之材。
考察活动于5月13日圆满结束。孙成华主任就德慧智教育毕节试验区三年进校园的摸索实践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肯定。他说,这归功于毕节市政府、教育部门及广大教师群体对这个国学教育试点工作的认知和思路的高度清晰、统一,教师队伍发挥了较高的积极性和执行力,让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从而取得了教育教学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育德行动就是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大纲的要求,配合主渠道和社会需求、教育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试验区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和经验推广出去。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毕节试点校实践中不断总结、验证、提升,将试验区打造成示范基地。一定要特别重视它的巩固和示范、辐射作用,还有就是要加强培养骨干教师队伍、组建人才库建设,建立示范基地,然后走出去,给全国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在顺势潮流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国学教育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一定要紧密融入主渠道,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
通过3天的考察总结,我们看到,毕节试验区在政府和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的内涵,以少年诵读为重要的载体,以学校作为国学拓展的主阵地,以公益方式融合社会资源,增强合力和可持续力,形成了国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德慧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创新模式。这个创新模式是有生命力的,下一步要把试点更扎实的办好,同时走出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德慧智教育毕节试验区,通过尝试推行“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化教育模式,使得试点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成绩均获得较大提升,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创新试验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普及化。
责任编辑: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