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行动改变了这个世界 ——记九江公务员詹冬龙的公益情怀
发布时间:2018-10-29 10:30:42 来源:人民新闻网
他用行动改变了这个世界
——记九江公务员詹冬龙的公益情怀
詹冬龙,男,江西都昌人,九江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明办理事。从军20年,团职干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主官、优秀机关干部,六次立功。转业后被评为九江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爱心大使、九江市十大爱心人物、九江市第四届道德模范、九江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优秀扶贫书记。中华慈善总会、人民网、民政部公益慈善网、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大江网、九江新闻媒体等都报道了他的爱心事迹。九江日报曾以《他送出了一整个世界》为标题,对其进行了专题采访。
很多初识詹冬龙的人,压根看不出来这个貌不起眼理着平头的汉子就是荣誉绕身的“九江好人”。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好事?小到一杯暖心的温水,大到用自己的力量挽回一个人的生命。他的公益慈善领域涉及很广,敬老助孤、扶危济困、捐资助学、产业扶贫等,他总是立足本职岗位做公益,把公益当事业;他所资助的对象,没有地域界限,没有亲疏远近,但资助对象都是传播正能量,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在詹冬龙的记忆里,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好事的,他并不记得所谓的“第一桩”,因为行善似乎已经作为他的个人标志从一开始就烙入骨血,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只要符合政策,只要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只要我力所能及,我就会想方设法去身体力行。对于这个世界,我的帮助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对于每个我帮助的个体,也许那就是整个世界。”
扶助孤老,三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
詹冬龙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初中起便开始照顾隔壁留守老夫妇,三十年如一日,直至老人去世。“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血汗,年迈体弱时,理应由社会反哺,使他们老有所养。”在詹冬龙看来,他所做的这些并不算什么,1995年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后留校,他发动所在学员队,主动照顾一对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带领学员定期送米送煤、打扫卫生,帮做家务,解决老人经济困难。直到今天,虽然詹冬龙本人早已转业地方,但他所在的空军预警学院在他的感召和示范下,依然在坚持这个善举。
2009年春节,是詹冬龙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日子,他回都昌老家探亲,同村入伍的10位军人相约看望詹冬龙,他当即提议大家一起去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得到全体人员的积极响应。他们给老人带去水果、糕点、压岁钱,还帮老人打扫卫生、聊天。此后,他们商定每年春节前夕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并设立敬老基金,至今一直在坚持,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主动加入到这一公益活动中来。“和合人沟通群”群主占华东,就是受詹冬龙的影响,发动群里会员主动为老人、困难群体献爱心,传播正能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
圆梦求学,数十年的坚持不懈
他只是市人社局一名普通干部,出身贫苦家庭,平时一家人粗茶淡饭旧衣度日。然而,詹冬龙却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圆了一个个贫寒学子的求学梦。
2008年4月,詹冬龙获悉距部队1000余公里外的阿拉善左旗阿盟,有一个贫困家庭,学子李轩伊的父亲在十年前因车祸成为植物人,母亲失业,家中债台高筑,李轩伊面临辍学。詹冬龙当即答应资助李轩伊和其他两位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三位寒门学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深造,而今都已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他们的人生因为詹冬龙的善举,从此大不相同。
2010年,听说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的事迹后,詹冬龙专程赶到都昌太阳村,掏出身上仅有的800元钱为孩子们改善伙食。此后,詹冬龙不仅个人为太阳村募捐十余万元,还先后数次自费上北京,为太阳村奔走。在他的努力下,北京都昌商会为太阳村捐资2万多元。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太阳村5周年时,他的战友、全国青联委员易秒英应邀参加义演,空政文工团副团长刘洋兵亲自带队参加,还当场向太阳村个人捐款5000元。
数年来,詹冬龙为家乡教育事业倾尽全力,曾花上万元购买数千册图书捐给他的母校和合中心小学,设立爱心书屋。2012年,他将6000元稿费全部捐给母校都昌和合中学,并牵头成立“和合中学奖教助学爱心基金会”,募资近40万元。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奖教助学金发放仪式,从设立至今,惠及近千人,和合教育水平和质量逐年提升,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师生、家长、政府工作人员主动加入到这一教育公益活动中来。
扶危救难,不计其数感天动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身患重症让患者饱受疾病折磨,巨额医疗费更是压在心头的大石,甚至会让一个原本富足的家庭一贫如洗。每每听说他人的不幸遭遇,詹冬龙总是习惯性地伸出援手,带头牺牲,无私奉献,发起一场又一场的慈善活动。他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夫妇决定将来在死后捐出身体有用器官并办理了有关手续。他常说:“人长寿不过百岁,能通过自己的帮助而改变他人的命运,我感到很欣慰。”
2006年11月,《新京报》刊登了一则“都昌白血病患儿在寒风跪乞两小时,仅得5元善款”的报道。一见报道,詹冬龙立即与同乡商议,在“都昌人在北京”网站发起募捐,并专门制作了介绍张明病情的宣传片,同乡当场募捐了近3万元。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远在台湾的慈善家郭台铭的耳中,郭台铭专门派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到海军总医院了解情况,并送去一张30万元的支票。最终,张明在医院顺利地进行了手术。
2013年5月,彭泽6岁半女孩李思雯被农用车碾压重伤住院。詹冬龙赶到报社捐款1000元,并发动亲友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筹资20多万元,最终挽救了小思雯的生命。
2015年1月,得知26岁的詹昌杰得了尿毒症,上有老下有小,三代独苗,詹冬龙立即组织同乡发起捐助,筹集善款近20万元。
2015年2月,在四川山区从教30余年的彭仁均老师被车撞成重伤,逾50万元的医疗费让本就贫困的家人愁眉不展,而肇事司机在付了4万元医药费之后杳无音信。伤者的女儿彭小丽是九江电视台一名爱心记者。詹冬龙看到其求助信后,立即写了一篇名为《我想向5000位朋友各借100元钱,救救一位山区老师的命》的帖子,在网络论坛和微信朋友圈内迅速扩散,共筹集善款约40万元。最后这位老师还是离开了人世,其家人听从詹冬龙的建议,在成都华西医院捐出了身体有用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2015年4月,詹喜宝在江苏常州因冲进火海救妻儿全身80%被烧伤,一家三口的医药费至少要200万元。得知消息,詹冬龙立即伸出援手,并精心组织了爱心募捐活动,短短半个月,善款高达300余万元。
2015年8月,“全国五星级志愿者”杨义屏的儿子突发肾衰竭晚期入院抢救,医生给出换肾救命的诊断。由于过度着急,她的丈夫劲动脉视网膜窦瘘旧病复发入院抢救,举债度日的家庭一下子陷入绝境。得知杨大姐的遭遇,詹冬龙牵头组织了一场爱心救助,短短10天,募集到爱心捐款20多万元。
一村一品,做大做强全国领先
詹冬龙2010年转业到市人社局任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分管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多方发力,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数年来,他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通过“建基地、促龙头、带农户”的方式,把“优势”变为“特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果畜药油”及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从重点发展的高效产业中选择适合各乡、镇、村发展的扶贫产业,打造扶贫产业平台,努力培植乡村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帮助农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近年来,詹冬龙还组织开展了系列新型职业农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如今,永修县易家河柑桔、修水县茶叶、桑叶,庐山市周边的农家乐、柴桑区的仙客来灵芝、赛阳苗木及农产品炒货、彭泽、都昌的养殖和贝壳加工、瑞昌山药等等,都成为九江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引擎。走进我市各个县区,随处可见生态农业,“一村一品”在我市已初具规模,特色产业日趋壮大。
2016年8月19日,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乡镇长联谊会会长韩威一行对九江“一村一品”产业进行调研考察。调研考察过程中,认为九江“一村一品”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取得很多成绩,其中一些做法和成功案例值得向全国推广,对促进全国“一村一品”工作全面发展有指导意义,决定在九江举办全国“一乡(村)一品网络博览会”,集中展示名优特色农产品,让名优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走进千家万户,让国人吃上绿色环保的放心产品,让海外华人记住乡愁,品味家乡名优农特产品。
2017年1月5日,全国“一乡一品网络博览会”在九江市成功举办,网博会为期15天。此次网络博览会采用“农产品+互联网”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在展馆现场和多家大型网络平台上共同展示、销售我国特色农产品。24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巴基斯坦等地区参展,上万个原产地产品、名特优产品及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报名参展,为九江走出去扩大了影响。全国一乡一品网络博览会今年是第三届,会旗从九江传到了深圳、从深圳又将传到上海,九江作为首届举办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江西教育电视台“党建好声音”栏目特意制作了《九江一村一品是如何链成的》专题报道。
精准扶贫,创先争优摘取桂冠
尽管詹冬龙在部队从普通战士走上了团级领导岗位,但他清贫俭朴,节衣缩食,生活简简单单。他唯一从不吝惜的,那就是公益事业。他始终怀着公益心去干工作,善待每一个服务对象,把公益当事业,善作善成善为,因为分管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影响,上级寄予了詹冬龙更多的期待和职责使命。
2017年5月,为了扶贫攻坚工作的需要,詹冬龙接受组织派遣,以九江市人社局驻都昌县土塘镇潘垅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专项扶贫。
潘垅村地处土塘镇西南部,有17个自然村、31个村小组,共980户4060人,十三五建设档立卡的贫困户94户356人,因病因残致贫的达到60%,耕地面积少,属丘陵地区,低涯易涝易旱,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一直是扶贫攻坚的老大难。
詹冬龙深知,扶贫工作不是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事情。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脱贫,他熬费了苦心。驻村当天,詹冬龙就马上召开潘垅村扶贫工作碰头会,听取各片区负责人情况报告,提出做好当前扶贫工作"六动六多"理念:一是上下联动,多走进村民贫困户中,宣传有关扶贫政策;二是信息互动,多与帮扶对象沟通,精准填报有关数据;三是政策驱动,多学习运用扶贫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四是产业撬动,多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为脱贫致富输血造血;五是能人带动,多与乡贤能人对接,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发展;六是宣传发动,多弘扬正能量,为扶贫先扶志营造良好风气。
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他通过每日工作落实,每周会议碰头,半月工作汇总,每月工作推进等有效手段,教方法,提要求,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作实效。他以脱贫为底线,以兴村富民为目标,针对潘垅村的实际,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帮扶计划,确定“因地制宜、种养结合、长短互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村里现有资源,发挥“一村一品”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贫困户加入产业组织,脱贫致富;针对教育扶贫,他借助九江职业大学向东班义务支教大学生的力量,暑、寒假为潘垅小学留守儿童补课、开展“五防”教育,心理疏导,文艺演出,组织社会爱心组织为学生捐款捐物,让贫困家庭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针对潘垅村因病因残致贫人员较多这一实际,詹冬龙把健康扶贫作为精准施策的一个重点来抓,外出招商引资,对接公司项目,先后建立了都昌一村一品健康产业扶贫工作站、都昌县一村一品健康产业一条街、九江市一村一品健康产业孵化基地,为潘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康复理疗调养身体,为村民及其子女免费培养康复理疗、家政服务等实用人才,解决他们创业就业和康复疗养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詹冬龙从不摆架子,一心俯下身、深入群众中间,反复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问诊把脉”、与贫困户一道商讨找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詹冬龙带领群众主动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的脚印印到每个贫困村民的家中,印在了田间地头,听民声、知民情、记民忧、问民计,与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接触、心连心交流。
有的村民说,“詹书记的心里装的全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有的村民说,“詹书记就是我们的大恩人,他使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有的说,“我们感谢詹书记,他永远是我们贴心的好干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多来,詹冬龙的扶贫工作,抛洒了心血和汗水,也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2017年,詹冬龙在参加江西省人社厅组织的扶贫故事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被九江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优秀扶贫书记,被都昌县评为十大最美扶贫书记,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以上只是詹冬龙近年的爱心缩影,随着詹冬龙发起的慈善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慕名找他寻求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他们殷切期盼的目光,詹冬龙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个人力量有限,为抢救一个又一个生命,他宣传造势,奔走呼吁,从一个仅凭一己之力“傻做”、“蛮做”慈善的孤胆英雄,逐步蜕变成一个协调各方,善于借力,“巧做”、“善做”慈善的发起人。
轰轰烈烈做大事,不如平平淡淡做好事。詹冬龙用自己的善举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谛,为踽踽独行的弱者送去人间温情,让普罗大众看到了熠熠闪光的人性光芒。(刘章高、詹美安) 责任编辑:神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