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著名作家王蒙说: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来自学习,一个不讲学习的国家即使现在强大也终将走向衰败,一个不崇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人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好好学习,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充实生活;持续学习,与社会共同进步,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人的成长和前进的道路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一个人成长成熟成就和社会的进步都证明了这一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人只有有了知识才能充实强大,才得以在这个社会立足。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和自身的品德修养。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们常说,人不为学枉为人。有位贤哲甚至说过,不读书不是人。当然要排除那些无以为学的人,不是人家不学而是没有办法、条件和能力去学。为学的理由有千万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们为学的一般缘由。
第八十三章为什么而读书学习
正常人正常做事往往是有目标和目的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机意图,没有目标和意图的行动是游荡是盲动,没有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是莽动是胡来,或说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由于进入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做事日益讲究效率效益,注重目标目的,一个人只有在无所事事或不清醒不理智状态下做事才会无目标意图和动机目的,才会不考虑结果和后果。读书一定是在清醒而理智状态下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搞清读书的目的,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为什么而读书学习?为谁读书学习?不搞清理顺这几个问题,真的很难把书读好,只有真正搞清弄懂读书学习的目的,我们读书才有真正的目标和方向,才会步入正常正确的轨道,否则,就会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象无魂的幽灵一样游荡瞎逛,耗时耗力无效果,扰民害人无安宁。
首先,我们要搞清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问题。人,在正常情况下,之所以会去做某事,是因为至少在他自己认为做这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或说值得做。人们之所以会去读书学习,是因为人们觉得读书学习确有其价值和意义。读书学习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十分必要非常重要的。读书学习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认知能力。读书学习能积累知识与拓展视野,通过阅读,我们能获取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跨越时空限制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如,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可了解世界各地的前生今世和风土人貌等。二是强化思维能力。我们通过阅读可锻炼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系统学习数学公式相当于与历史上的数学家对话,文学作品则培养共情与同理心。三是实现个人价值。读书学习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与职业发展,能加速知识更新。持续学习是适应科技变革和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有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失业率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四是提升个人竞争力,为职业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书籍提供超越物质层面的滋养,帮助建立独立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我们能与历史人物对话,体验不同人生,从而在现实中保持平和心态。五是推动社会进步。读书学习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科研创新依赖知识积累,教育改革需要理念更新。每个个体的学习行为汇聚成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医学研究通过书籍传承经验,推动健康事业进步。六是应对全球性问题。当前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挑战需要跨学科知识。读书学习使个人具备分析问题和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七是传承历史与文化。读书学习可传承延续人类文明与智慧,书籍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科技文献,阅读让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探索未知。如,通过《史记》了解历史规律,通过《资本论》把握经济本质。八是塑造价值观。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典名著如《红楼梦》揭示人性复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此外,读书学习还有如下多方面的重要性与好处:1,能增强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使其在交流中能够更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能力不仅在工作中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2,拓宽视野和提升认知水平。书籍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了解历史、地理、科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升对世界的认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3,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读书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学会质疑、分析和总结,从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冷静判断和决策。4,培养耐心和专注力。读书学习需要耐心和专注,尤其是读长篇大部头书籍。这种训练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提高工作效率。5,提升个人素养和文化底蕴。读书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内在气质,使人在言行举止中显得更加豁达和高雅。5,终身学习和保持好奇心。读书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好奇心是保持生活乐趣和动力的关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未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6,提升文笔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文笔和思考能力,不仅在工作中受益,还能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7,提高生活质量。书籍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爱人和社会交流时能有更深的话题与内容,可大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8,体验不同人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和世界,拓宽生命的宽度和厚度,避免重复经历同样的生活。9,治疗孤独和提供安慰。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能为我们提供安慰和力量,帮助我们应对孤独和压力。读书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它让我们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突破认知边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如中国台湾现代女作家龙应台所言:“用功读书,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未来有更多选择。”读书学习能为我们提供更大更好的舞台,让我们能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能力与才华。
读书学习犹如钥匙,没有钥匙,我们就无法登堂入室,一个人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能打开一扇扇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一个个成功和成就都是读书学习的结果。说到读书学习的价值意义即好处,还是宋朝皇帝宋真宗赵恒讲得最好,他写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其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民间久负盛名,很有影响力,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其意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住金碧辉煌高级房屋,可以娶到年轻的漂亮太太。读书学习的价值意义由此可见一斑,读书学习还能使我们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领域新的境界。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之所以能够看得远,是因为他全面深入学习研究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才有了后面的成就。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们开眼看见更广袤更精彩的世界。海伦・凯勒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仅失去了视力,还失去了听力,她的世界是黑暗而又寂寞的,她的处境是悲惨可怜的,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不向苦难低头,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她用读书学习这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殿堂的大门,使她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曾如此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读书学习是一种发现,它犹如一把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知识殿堂,让我们看到美仑美奂而又奥妙无穷的世界,使我们的人生不断登上大雅之堂,攀上人生新的高峰。读书学习犹如灯塔。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许多迷惘,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在黑暗中徘徊和摸索中前进,而读书学习就象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最终使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曾劝学晋平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读书学习就如太阳、如烛火,如大海中的灯塔,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摸清方向、找到道路。读书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过程。毛主席说过:“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学以致用,行方思远,读书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的抉择。只有读书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不读书学习,没有知识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十分危险的。读书学习犹如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的前程和未来,使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光明、希望和方向。读书学习还象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做到以读书学习为镜,以知识为镜,则可以不断进步提升。读书学习犹如一面镜子,我们要经常擦,天天擦,不断擦,它会让我们知兴衰、明得失、正衣冠、长进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书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在书中,高尚的理念使我们正衣冠,历史的知识使我们知兴替,前人的经验使我们明得失,无穷的智慧使我们不断成熟。读书,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既可以看清自己,也可以理解他人,更可以照亮世界。立身以立学为先,读书学习会使我们知书达理,很多先贤认为,修身养性,提升品行,要从读书学习开始。对于我们,读书学习是校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立身”之镜,常照“学习”之镜,能够看清自己,帮助自己正衣冠、修形象;不照“镜子”,就看不见自己的“污垢”,就难以辨清是非曲直。毛泽东主席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纵观那些腐败堕落的贪官,无不因为学习少了,照“镜子”少了,而看不见自己思想上的灰尘,看不见自己扭曲的人格,以致走上了不归路。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修炼、进步、提升的过程,不断发现自己的愚昧,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我们人类进步发展的最重要表现。读书学习给了我们一面时刻能够看清自己的镜子,让我们能够不断认识自我,得到校正的机会,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读书学习一般意义上来说,可以让我们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豁达心胸,提升境界,变得有知识有才华有能力有水平,使我们能更好地认知世界,明白事理,了解自己,看清未来。从微观上来看,读书学习,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我们读书学习好,成绩就会优秀,成绩优秀就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读了理想的大学就会找到理想的工作,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最好的自己。从宏观上来说,好好读书学习可以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为人类做更多更大的贡献。无论是从一般意义上,还从宏观微观意义上来说,也无论是消除愚昧,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提升底气,读书学习都是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只要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知识就会一点一滴地滋养我们,熏陶我们,改变我们,提升我们,使我们变得日益强大而充满智慧,从而实现我们的微观和宏观目标。读书学习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养成独特的气质。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经过与实践结合,可以拓展自己的技能、经验、认知和水平。当一个人有了知识能力和水平,格局境界就会变高变大,就不只会考虑自己,更多的是考虑他人和世界,就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会明白心里装着天下,才能平天下;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我们自己拥有多少索取几何,而是我们为他人为世界付出了几多创造了多少,这样我们就会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其次,我们要搞清为什么而读书学习。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读书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目的性、方向性、责任性、使命性非常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将极大改善和促进我们国人的读书学习。读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应对不确定性。在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学习,人们可以掌握新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甚至在危机中找到新的职业机会。如,许多人在教培行业遭遇寒冬时,通过学习新技能成功转型,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二是突破认知边界。读书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限制,开拓新的视野。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如,退休电工王德顺79岁学T台走秀,快递员窦立国通过自学管理知识成为分公司总经理,这些都展示了学习在突破认知边界方面的巨大作用。三是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场精神之旅。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智者对话,汲取智慧结晶,保持独立思考,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把钥匙,打开认知的新世界。四是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读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情商、缓解压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创新和想象力。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在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应对未来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职业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的变化,甚至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如,借助AI进行创作和编程等新技能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职业选择。为什么读书为谁学习的问题,孔子荀子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确,以前人们学习目的功利性很强,强调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而后,加官进爵,飞黄腾达,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人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通过学习来对照、批判、反思、映射出自己的内心,修心养性,让自己有好的改变;另一方面是抱着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功名思想读书学习,为了自己和家族的荣光而拼命努力。古人读书学习是两耳不闻窗外别人事,一心只读圣贤自己书。所以,孔子荀子才会说“古之学者为己”。其实,现在的人们也依然有着这种思想观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广大农村家庭就是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学习,跳出农门,走向都市,吃皇粮,不受风吹雨打,过上安逸稳定的好日子;工人家庭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提高家庭地位和影响。不过,现在的人更倾向于:学习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学会批评别人有什么不对。现在学生读书学习感觉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为了取悦家长,给老师正名声。所以,过了两千多年,现在引用孔子荀子所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依然说得过,还是有其现实意义。不过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荀子所讲的这两句,到底是两千多年前讲的。现在这两句话要改了,应改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钱”,现在的学生读个书出来,赶快找个好的职业,大把赚钱。怎么样赚大钱,最好学管理学,学金融,学电脑……什么赚钱学什么,他们不是为了求学问,而是求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并且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说,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会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挑战,或者说会感觉到问题非常严重。因为文化思想越来越没人理会,越来越低落了。大家只顾到现实,只顾赚钱,对后代的教育,也是只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有前途,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大家都向金融、商业、工程、医药这些方向去挤。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科学都在走下坡路,很少有人愿意学,学数学的人已经惨得很,数学博士找不到饭吃,只好到酒吧里去当酒保,替人调酒。文化衰落下去,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他说,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时代到了没落的时候,人类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头路。现在讲承先启后,的确需要准备。可是最头疼的是,目前还没办法回头,叫不醒,打不醒,看来非要等到吃了大亏人们才会醒悟。没有人文思想,科研精神,人类就成了机械,成为赚钱的机器,将来一定会痛苦的。他认为,宋代大儒横渠先生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应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应该如此。读书学习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必须解决,我们要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正确对待读书学习问题,把读书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与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人类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作出我们最大贡献。
读书学习为谁的问题也一定要解决好。当我们为别人而学时,就会产生无力感,就会没有责任心,越学越无味,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我们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而不是享受读书学习的过程,是为了父母学,为了老师学,而不是为自己学。只有把读书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是为自己学时,自己感到需要学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心的潜能。我们有的人在学习中感到很有乐趣,甚至产生沉浸体验,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他们将所学的东西内化为了自己的力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真正的读书学习是往内修,自我观照,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向内找,才能找到真正的学习动力。所以针对在校学生的读书学习,我们要正确引导,不要为了让孩子学习好,搞物质激励,你考满分,给你买手表;你期末考试考全校前十名,为你买个新手机,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是为了获得那些奖励学习,一旦没有了这些奖励,孩子就不会学习了。现在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后,撕书、烧书,那是学习压抑后的发泄,是对强制学习的反抗,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和自觉性,家长和老师都不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我们教育孩子就是教给他们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灌输知识。现在中国为什么缺乏创新,是因为我们在学校教育阶段就把孩子的创新意识给湮灭了,强调对孩子的管控,强调考大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的需要,为了结果而学习。我们必须明白,在教育中,读书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是主体,家长和老师是辅助者,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学,最终是提升自己,而提高升学率、家长面上有光、老师有成就感之类都是辅助品,主次不要搞错。在社会工作中,学习更是个人的事,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己技能,提升自身价值,为自己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修为,感受学习的快乐。
为什么而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目的的问题,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六类:
第一类,为了考试而读书学习。考试是大多数人读书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和最直接的动力,很多人几乎可以说不考试不读书,除了科研工作者、高级专家学者和项目攻关人员外,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人或说很少有人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认真刻苦学习,有,大都是冲着考试去的。如果一旦取消高考中考、研考公考、期中期末考等各种考试,看还有几人孜孜不倦埋头苦读。在中国几乎可以说,读书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有些人不承认这个现实,其实这就是事实。所以,千万不要,也不能取消考试,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调整(如,高考原来就一张卷,叫全国统一高考,只是每个省录取线不同而已,现在就变成几张卷,好多类了,下一步还可能高考由高校自主或单独命题考试),使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逐步从应试教育为主转向以素质教育为主,但不管何种教育,要产生实效,必须有考试考核等验收程序,如果这个毁了,整个教育基本也毁了,至少中国是如此,这并非危言耸听。为考试而读书学习虽然不科学,也是短视的做法,但却是很管用很实用,因为目前来说要考上名牌大学,必须要有优异的成绩和很高的分数,而这也是很多人证明自己,改变命运的翻身机会,甚至是我们大多数学生唯一的机遇机会。到了大学虽然也有考试,但难度和价值意义比起高考来说要低多了,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自觉性紧迫性大大降低,以至于如此轻松的考试都过不了关(60分)以至闹得挂科。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学生进了大学就像放羊一样,松松垮垮,散漫自由得很,学校对考试和学习成绩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及格(考到60分)即可,以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几年几乎是混日子过,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真功夫,导致很难适应社会,也难以找到工作。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这必须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考试对于督促学生读书学习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当然,为了考试而学习,也确有其不足之处,会产生很多只会考试的考霸,而不是学霸,以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等。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也未必符合社会对于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对一些专业的考试设计进行必要的改革改进,使我们的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第二类,为别人而读书学习。这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现象,由于我们的家庭过分的宠爱孩子,都望子成龙,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只要小孩子好好读书学习,特别是考得好成绩,父母都会十分高兴,还会给予奖励,这便让小孩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读书学习。在学校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老师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就表示有教学能力和水平,老师就会受到表彰表扬,在评职称和先进及提级时都会优先照顾考虑,所以老师拼命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考出最优秀的成绩,对成绩好的同学,老师更是特别关爱器重,这就让学生又觉得自己是在为老师学习。同样,一个地方高考成绩好,相关的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和领导,都会受到表彰和提拨重用,于是社会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学生学习考试也很重视和关注,讲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这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为领导为社会读书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在校学生认为自己读书学习不是为自己读书学习,而是为了家庭读书学习,为父母读书学习,为老师读书学习,为社会读书学习,为求职业而读书学习,总之,是为了别人而读书学习。我们经常听很多小孩对父母说:“你们再逼我,我就不给你们读书了。”他们心里总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而读的,自己真不想读。家长们似乎也都认可,因为,现在一般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不读到大学就不光荣不体面。小孩现在读书又说是为了什么社会的荣誉,为了一个文凭,为了安全度过叛逆期,考取名牌重点大学,父母高兴得不得了,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所以父母对小孩读书学习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总是为小孩找好学校好场所,让他们能安下心来好好读书学习,以便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加深加固了小孩是为别人读书,而不是为自己读书的思想理念。
第三类,为自己而读书学习。我们读书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自己的水平,熏陶自己的情操,拓宽自己的视角,使自己各方面变得更强更好,最后受益最多最大的毫无疑问是自己。我们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能不能有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把书读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拥有知识和技能这对强大的武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在今后的人生征程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所以,从实在实惠的角度来说,读书学习真的是为了自己。虽然这样说有点过于实用主义,有点偏离了科学的价值观,但却是不言而喻、人所共知的事实。当今有些事,话好说,却有点理难清,我们成天口中喊着、心中念着:为社会为国家而读书。这没有错,但如果你不先好好为自己读好书,学习好,掌握真本领,将来怎么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你又拿什么回报社会和国家?我们只有先为自己读好书,掌握好知识和本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一个,说实在的,人性都有弱点,只有当我们在为自己读书学习时,才会更努力更自觉地好好读书,特别是父母的嘱托叮咛时时在耳边回响,更化作一种无形的动力。至于到底为谁学习,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大环境在这,因为我们的学生学员是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被教育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家庭父母和学校老师及社会氛围就教育熏陶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正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我们很多人就不敢实话实说,不敢说为自己而读书。为自己读书学习并不是简单自私地为自己读书学习,更深地,或说客观上其实是为社会为囯家读书学习,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于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中。记得有专家学者曾经说过:读书学习的目的有千万种,但最现实、最直接、最理想、最有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荣誉而学习。如果你为老师为学校的荣誉而学习,那么你绝对不会痛苦,因为你有最直接的鼓励;如果你为了父母为了家庭的荣誉而学习,那么你绝对不会失败,因为你有最现实的动力;如果你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学习,那么你绝对不会平庸,因为你有最崇高的理想与志向;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学习,那么你绝对不会退缩,因为你有最有价值的原动力。好好读书学习,无论对学校老师,家庭父母,还是国家和自己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别人,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自觉努力学习。只要我们脑中有自己的理想,心中有自己的目标,生活中有自己真实想要的,那就会不断地突破自我,战胜自我,冲向未来!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学习,我们的世界将是充满希望而美好的!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努力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为自己而努力读书吧!其实,我们从来都不是为别人而读书,所以不要为迎合别人、取悦别人、成为别人的谈资而读。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阅历,开拓视野,从文字中去看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让灵魂代替身体走在旅行的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道路千万条,而成长的道路必须自己来走;没有人能代替你长大,人生来就是一场修行,而读书是人生路上的经历,读书不是苦难,是人生路上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只有通过学习,得以成长,才能给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人生经历才得以完整。读书能够让人变得聪慧、谦虚、有学识,最终让我们成为一个优雅且出色的人。没有日积月累的读书学习,就不可能有明日的辉煌。当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我们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就能明白读书的真正的目的,也会感谢自己曾经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努力读书与荒废度日的人相比较,无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升华自己。
第四类,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个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学习。如,1,为了养家糊口。这种认识是把读书学习同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踏实而又现实的目的,书读好了,就能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多赚些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2,为了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这主要是一些出身贫寒的农村学生、农民学员和社会底层人士不满足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方式,希望通过读书学习这条途径跳出农门和离开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3,为了报恩。主要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寄予学习主体以较高的期望值,同时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学习主体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反映到学习主体身上,就产生一种不认真努力学习就对不起关心自己的人的报恩思想。史铁生说,他写作是为了告慰母亲,若她未曾早逝,看到身患残疾的儿子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必然欣慰。一些同学也是同样的想法,希望自己成绩好起来,父母老师不必为自己担心。相比毫无目的或是功利性的想法,能为别人考虑,已然是值得称赞的。有时我们自己不好好读书学习,也会想到父母为自己操心,心中陡然生出一阵愧疚感。努力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长脸贴金,让他们欣慰并感到荣耀和自豪,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4,为了功名利禄。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学习考功名,让很多读书人改变命运,享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平民改变命运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而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做官又与发财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读书做官发财的读书学习价值观。“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所以想考取功名的人每天都要疯狂读书。而现在的现实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国家都不包分配工作,要自谋职业,读了再多的书,也可能过不好这一生。当然,什么是过好一生?每个人的概念和定义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要说的是,现在读书学习不再是人们通向“功名”的途径时,整个社会和人们都开始怀疑“读书”的含金量。5,为了明道救国。在传统社会中,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也能够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表现在学习生活中,这些知识分子就能够把自己的读书学习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明代思想家顾宪成为一书院所题的一副对联中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孙中山先生讲:“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这种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6,为了高人一等而学习。有些人读书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优秀,高人一等。成绩好,老师会向着他;考上重点大学,昔日看不起他的同学会对他刮目相看羡慕他;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让众人敬佩敬重他。现实中很多人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而拼命努力读书学习。无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为做官、为吃饭、为养家、为高人一等而读书,都应归为此类。换言之,这类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头脑中多一些积淀,为未来铺路。至于实现什么理想,是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反倒是次要的,总之,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第五类,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而读书学习。有人为做人而读书学习,有人为做事而读书学习。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很少听到为做人而读书学习的,而常常听到的是为做事而读书学习的。为做人读书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价值理性的体现,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格修养;为做事读书学习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达的是物质诉求,重视的是实用效果。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的,作为社会学学术术语,在今天被广泛使用,却有多重解释。一般来说,工具理性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价值理性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决定一件事要不要去做、值不值得做。工具理性问题有客观标准,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价值理性问题标准不一,很难找到确定的答案。讲到为做人而读书学习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作为例子。梁启超儿时读书,注意力维持不久,青灯黄卷,不免犯困。见此情景,父亲梁宝瑛就对儿子厉声说:“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注意,父亲梁宝瑛并没有说,不好好读书,将来你能做什么事情呢……而是说:“汝自视如常儿乎?!”深知读书要义的梁父,在此特别提醒的是做人!难怪,在这样的“做人为先”的教导下,梁启超4岁读《诗经》,7岁诵“四书”,9岁撰古文,17岁中举……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大家,其散文《少年中国说》,至今被学龄孩子们朗声诵读……再举一个例子,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中学在顺天中学堂毕业后,自学成才。他在年轻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他的读书志向,可谓崇高、宏伟、远大。他虽一介书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愿:“此心如饮苦药……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且看,作为读书人的梁漱溟,并没有为自己的衣食生计想得太具体,而是心怀天下。《论语·为政》曰:“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为学而成德之人;“器”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时的孔子想到一块儿去了,他们都认为,读书应以做人为要务,而不该成为器物。以上例举的两位思想大家——梁启超、梁漱溟,都是相当著名的读书人,他们的读书心愿,可谓纯洁端正,美丽动人,足为楷模,堪称师表。然而,谈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申明,不能要求每一个读书的孩子,都去做梁启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标准去丈量众人,反倒表明我们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强迫症。那么,还是孔学先师的观点正确,《论语·子张》中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对于大众读书而言,我们知道,高标准当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那样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实际、更可行一点儿,还是让大多数孩子先为自己修身、修为,先为报答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读书,来得更加恳切,也更加务实。实话说,为什么而读书的答案,应该有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次序:第一,为自己为兴趣;第二,为父母为家庭;第三,为老师为学校;第四,为社会为人民;第五,为国家为民族;第六,为世界为人类。这完全符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理念。读书不管是为了谁,其价值意义千万不能忽视。
第六类,是出于对知识和真理的天然热爱。这种热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是真正的读书学习,没有功利色彩,纯粹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现在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级专家学者,基本属于这一类。只是有些人受到了压迫式教育的“荼毒”和应试教育的苦逼,渐渐地淡忘了这份初心。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是否对天空中的太阳、月亮、星星胡思乱想过?有没有对四季更替,夏热冬冷好奇过?对人本身是怎么来的即人类的起源是否追问探究过?当我们怀着十万个为什么来探索这个世界,学习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但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使得莘莘学子们为了金榜题名十年寒窗苦读而无暇他顾。牛顿说,他之所以看得高,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在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基础上,深入研究,诞生了万有引力定律。试想,如果他不怀着一颗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心去学习研究和承续发展前人的成就,又怎能创立经典力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普朗克晚年说:“值得我们追求的唯一高尚的美德,就是对科研工作的真诚,这种美德是世界上任何一股力量,都无法剥夺的,这种幸福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份真诚,支撑着他打破经典物理的束缚,创立了令世人惊叹的量子力学;正是这份真诚,支撑着他在走出死妻失子丧女的悲痛后,仍能保持着一颗热爱科学的心。爱因斯坦对他的评价是“他的成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赞誉”。因此,我们要如前人一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探求奥妙、追求真理的心,用它来暂时忘却刷题的枯燥与乏味,不忘初衷专注致学。然而对于我们不喜欢的领域,我们曾任性地干脆扔掉不学,从这点来看,做第四类人或许又要好些。无论是哪一类,或兼而有之,我们都要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读书学习的目的,端正读书学习的态度,搞清为什么学,为谁学,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探求奥妙,追求真理,服务大众,造福社会,胸怀世界,博爱人类,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你就会发现,读书学习将会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我们的前景会愈发明亮起来,我们的未来会一天天美好起来。
总之,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个人素养、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为社会服务。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明确人生目标、塑造价值观,并在认知和能力上不断突破。许多读书的动力源于对家庭的责任感。我们通过教育子女、赡养父母,读书成为连接代际、传递文明的桥梁。正如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代人读书不仅是为了自身发展,也为了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读书学习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个人成为有价值的成员。通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创新。读书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延续的使命。通过学习历史、哲学等经典,我们能够汲取智慧,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限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包容心和全球视野。这种认知能力是促进国际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当前世界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通过读书学习,我们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参与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读书本身是一种精神享受,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真正的求知者追求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而非外在的功利目的。读书学习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律性、专注力等品质,间接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它也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为谁读书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元价值的融合。理想状态是既关注自我成长,又兼顾家庭、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作为个体,我们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通过读书学习实现自我与他人与外界的良性互动。(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