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成事是做事的最重要的环节,谋事是做事的准备与过程,成事是做事的目的与最佳结果。谋事与成事对做事来说具有决定意义。
第六十七章 如何谋事成事
做事要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谋事,只有把要做的事谋划好,才有可能把事做成做好。尽管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一切都是事在人为,人永远是谋事成事的关键与核心。谋事与成事是把事做好做圆满的关键,对做事有着重大影响和决定意义。
第三节 围绕事谋事成事
谋事成事要一切以事为轴心转起来干起来,我们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关键时期,当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摆在面前,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以事为轴心,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使我们各项决策部署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唯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担当,勇负责,一切以事为轴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围绕谋事干事成事,聚焦进步发展的目标任务,心无旁骛地开拓创新,切实让工作转起来、实事干起来,让振兴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起来,把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上来。责任是实干的动力,推进振兴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每个有志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不忘目标使命,牢记肩上责任,常怀为民之心、永存爱民之情,用心谋事,用力干事,努力完成好进步发展各项任务,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一个人缺乏责任感,处处考虑个人得失,必会患得患失,遇事绕道走,工作推一步走一步,在原地打转转,这既对自己成长不好,更对事业发展不利。改革开放浪潮风起云涌,振兴发展犹如逆水行舟,我们必须提振精气神,既要坚定决心和信心,更要保持耐心和恒心,发扬一抓到底的精神,拿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断补齐发展进步中的短板。我们还要强化责任意识,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件任务一件任务落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推进,确保做一件成一件,完成一件有一件的效果,切实做到改革有责、发展负责、稳定尽责。实干是最好的作风,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谋事干事成事,重点在干,要雷厉风行动起来,确定要干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干好干到位。不干事,谋事毫无意义,成事也只能是奢望。我们要以对国对民对人类有益为统领,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让勇负责、敢担当、善谋事、会干事、能成事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迫切要求和鲜明特征。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推动发展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上,弘扬善谋实干精神,干字当先,勇挑重担,敢于动真碰硬,把手中的事做实做细做好,争做新时代发展进步的楷模。推进我们事业全面发展、全方位进步,不仅取决于我们有多好的谋划,更要看我们有多大的决心,还要看我们拿出什么样的行动。每个有志者都要牢记使命,奋勇争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书写新时代我们人生的华丽篇章。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一定要按规律办事,遵循人道,不违天道。人道和天道各有其规律,人道的做事法则和天道的成事规律也有所不同。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能从二者中找到平衡点,那么成事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宇宙规律。人做事,虽然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决定,但是如果做的事,是违背规律的,那么做的事就会失败;如果做的事,是顺应规律的,那么做的事才会成功。《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我们做事,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产生效益、是否有利可图,有利人们就会去干,无利或亏本的事,就没人去做,这是人道的做事法则。而天道,考虑的是平衡。发展过盛的,就消去,回归平衡;发展不足的,就加强,使之壮大。兴起,盛大,衰弱,退化,兴盛衰退,春夏秋冬,这些都是天道的规律。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最好在考虑“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是否符合天道的运行规则。有些事情,如果大家都一窝蜂拥挤去做,那就是鼎盛时期,按照天道的规律,发展到鼎盛的东西,就像中午的太阳,接下来必然会西斜;就像圆满的月亮,接下来就会转盛为亏。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加入,去做这件事,那么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面临惨淡经营,亏本收场。这就是商业上说的,要避开红海竞争,开辟蓝海新市场。相反的,如果一件事,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个时候,竞争的人还不多,我们着手去做,接下来一定会迎来高峰时期,这个时候成功盈利的几率就很大。那些厉害的人,大多有超乎常人的眼光,洞悉趋势变化的规律,坚信自己的决定,从而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马云能取得现在的成功,真的不容易,20年前,那些行业专家和商业大佬们,很多都嘲笑马云的网购,认为这个东西,完全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购物模式。20年后,网购不但改变中国经济的模型,而且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网购过,那么我们就是被时代淘汰的人了。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是马云。大事有大的做法,小事有小的做法,背后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变化之势,抓住大势的人,能坚持坚守的人,才会成功。天道助成,是助其天性,成应该成的事。有些人天天想着买彩票中奖,可是都不中,就会抱怨,为什么老天不保佑他中大奖呢?《庄子》曰:“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庄子说,老天助人,是助其天性,成其应该成的事。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天性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那么老天就会助我们成为作家,或者学者、老师等职业,这就是助其天性。有的人天生爱好音乐,也有这个天赋,但是家里穷,买不起乐器,那么,自助者天助,老天会助他克服困难,成为一个音乐家,或者相关的职业。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天性,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那么就会失去天助,成事的几率就很低了。顺天,顺天意,谋事在人,成功在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做事要遵循人道天道,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科学的谋事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做事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谋事成事前提和基础。做事须谋划,也需要技巧,掌握技巧的人事半功倍,成功成事的概率就高。有些人总是嗟叹事难办,人难做,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没有领会做事的窍与道。行立于思,思想支配行动,深思熟虑乃成事之根本。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劝学解》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美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爱默生曾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能思、会思、善思是处事的前提,正确的思想则是成事的关键。那么,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早在1963年5月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对实践的总结即为经验。单靠经验处事,是“经验主义”不可取。知识与经验的结合才是正确处事思想的保障。而知识与经验告诉我们,做事须经谋事、行事、成事三个阶段。谋事,万事须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方能成功。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无繁简,或在纸上或在脑中,均应合理确定目标,妥善拟定方案,严密制定计划,结合可行性研判分析,适时调整。行事,办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浮华急躁,贪多求快事必难成,“欲速则不达”。在计划周密的前提下,控制好走向、把握好节奏,坚定信心与恒心,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是办事之要义、成事之要诀。成事,按照既定方向,校准目标、修正偏差,积极推进,报以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务期必成的信心,常怀“弗胜为笑”的心态,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事必能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里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指的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其实不光作战,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都是同样道理,凡事也都需遵循“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人和”最重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顺势而为,人算不如天算也就是人尽到了自己的最大极限,那最后一步就看“天”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里的“天”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指“天理”。合乎人情及客观事理的,便是顺天意。而“天意”也可理解成“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走遍天下,越不过一个“理”字!“天理”亦是“人理”,有理走遍天下也是这个意思。人有时太过聪明未必是好事,因为人外有人,因为人算千百万种,而天算只有一种!就是道义,就是真理。就像历史上功败垂成的太多活生生例子告诉我们,成败的根源有时并不在事情上,而在“人”身上!谋事虽在人,但成事得看“天”,而“天意”往往也是“人为”造成的。如,唐朝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能胜而赢天下,不光是因他自身实力强,对大唐立下汗马功劳,还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他有一帮谋臣和勇士!他的得天下是先从“得人心”开始着手的。“谋事”和“成事”之间有时总有意外,并不是所有“谋事”最终都可以“成事”,因为每个人的实力,人脉,运气等各不相同,命运自然也不同。若说有玄机,也在“人心”二字,亦可理解成“天理”,一个人做人成功,做事迟早会成功,而一个人做人不成功,哪怕做事成功也只是暂时的。所以才有了那句“做事先做人”,知易行难。让我们都学会“谋事”先“谋人心”,先学会做人,再用心做事。相信老天爷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品好的人。
如何“谋事”才能最大程度上“成事”?诸葛孔明曾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句话通常用来说明我们要正确地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因为结果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复杂。然而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我们如何谋事,以求最大程度成事呢?日本知名教育学家、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岗田昭人教授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把这种成事的能力叫做“战斗力”。前期统筹大局做整体规划,中期执行,后期撤退的眼力劲。“面对竞争时,要思考某种对策并付诸行动,也就是说“战略”和“战术”不可或缺。”磨刀不误砍柴工,统筹规划。日本全球知名多才多艺的学者、作家斋藤孝在《规划力:如何清晰预见成功轨迹》一书中提到,日本匠人有个“八分规划”的说法,意思是任何事情有八成是因规划而决定的。斋藤孝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之所以没办法进入良性循环,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能量以最好的形式释放出来,类似不完全燃烧的感觉”。规划是为了让事情按照一定的流程走,最大程度掌握资源的流向,使整个工作过程流畅起来,使能力完全释放出来。如,组织召开会议是为了讨论研究某个议题,先把议题的相关背景材料发给大家。确保与会人员在共通的前提下围绕议题出点子,提建议。最后在会议结束时,确定一两个有价值的决定。如果会上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讨论,那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另外,如果提反对意见,最好提出替代方案。那么在规划时如何判断规划的可行性呢?依靠判断力。判断力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能力。《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定义的判断力是:“所谓判断力就是充分收集需要的信息,从客观视角出发加以分析,选择前进方向的能力。”充分的信息可以分为:知识和经验。根据经验的判断,当我们遇见一件事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回忆过去是否有过可借鉴的经验。如果有类似经历,回顾过去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可使用过去的方法处理。如果结果是不好的,便总结问题出在哪里,以避免出现同样的结果。尽可能让事情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根据知识的判断。知识不是预见,但是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职场人士运用自己学的管理学知识管理团队。如果我们没有相关经验,我们就无法做好管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并运用别人的管理经验来领导团队。这里要说到知识和能力的差别。知识是记录的文字,而能力是我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就像我们知道“水结冰的临界温度是0°”是知识,我们运用这个知识在什么时节制作什么口味的冰棒卖钱是能力。判断力是运用知识对后面行动做出预判的能力。科学的判断力是将知识与经验、思考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得出解决问题有效办法的能力。要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将经验、知识、体验运用于处理日常问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己犯错,在失败中学会判断。如,人际关系就一定要在实际与人交往中锻炼,光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以下三点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判断力:一是对信息保持敏感,记录和关注信息。保持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需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知识。如,我们要判断是否要辞职或者转行,我们可以到招聘网站上,看看处于我们当前专业和职位的人是如何发展的,他们当前发展得怎样。他们走的路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参考意义?二是定期整理知识和信息。思考和分析记录下来的信息。保持收集信息的习惯后,很快就会积累很多的信息。需要定时对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可按主题归类,把同一个主题的资料放在一个文件袋中。电子笔记也是一样的,同一个主题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最好每条信息编制好关键词,便于检索。记录信息的时候,记录日期,便于追踪自己的思维成长路径,了解自己什么时期对什么主题感兴趣。三是更新信息,勇于舍弃旧是无用信息,适应变化。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对于信息也一样,对于自己花时间收集的信息会有所留恋;对于无用的信息要果断舍弃,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库,才能保持较为准确的判断。做事关键在落实执行,事情谋划好后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要协调各方,这意味着将要面临很多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用民主、集中、说服引导即思想政治工作三种方法或说三种力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首先,我们用民主商议的办法进行有效沟通协调,最后进行民主表决,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定推进。其次,用集中的办法就是通过团队组织的力量,依托管理层,如董事会等高层下达指令执行推进。同时,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赖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协调一致,把各项工作积极有效向前推进。
那我们如何围绕事来谋事成事呢?围绕事来谋事成事的关键在于用心谋划、选准方向、把握规律、做足准备,并保持专注和久久为功。一是用心谋划。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用心,做事用心与不用心结果完全不一样,做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事先用心谋划的结果。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成事的前提。做事须先有谋划、有准备,才易于获得成功;如果心中无数、不做打算,行动之后再去筹划,就可能会导致失败。二是选准方向。选准方向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要想成功,选准方向至关重要。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谋定而后动,做事才更有成功的把握。三是把握规律。做事遵循原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机析理,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规律、不加思索一味蛮干。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牢牢掌握做事的主动权。四是做足准备。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少不了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充分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不因挫折而放弃,不因困难而动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综合分析,理清思路,全面考量,有针对性地制订应对措施。五是保持专注。人生中最好的态度是专注。专注是指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一个任务或目标上,以便达到最佳的结果。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还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快乐和满意。保持专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失误至关重要。人生最大的觉醒是保持专注,看清自己,不被他人评价左右。专注自己,轻松前行;专注当下,珍惜每一刻;专注一事,深耕细作,才能取得成就。不纠结过去,不忧虑未来,专注过好每一天,成就更好的自己。巴菲特曾说:“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长年累月的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并且坚持终生读书学习,才能享有随之而来的成功、荣誉和财富。”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始终保持执着与专注,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是成功的关键。思想集中,则行动专注;专心致志,则胜过千军万马。所以,要想做大事、做成事、做好事,就要放下各种私心杂念,保持高度的专注,用平和的心态,看淡得失成败,专心做事,用心感受生活,从容面对未知的未来。在当今信息时代,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每天都会有铺天盖地的信息,蜂涌而至,无形中分散着我们的精力,让我们疲于应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唯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方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习专心致志,必定成绩优异;做事专心致志,必定有所成就;做人专心致志,必定收获幸福,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地去奋斗,相信好运和机会,一定能如期而至。六是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这一古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实践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久久为功”,强调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就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铁杵磨针,非一日之寒。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付出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而“善作善为”,强调的则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力求做到最好。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敷衍了事。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将“久久为功”与“善作善为”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毅力,又要具备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做到:1,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3,持之以恒,永不放弃。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4,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久久为功,善作善为”,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让我们牢记这八个字,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很容易就会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然而,真正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正如古人所言:“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逐渐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久久为功”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成败而过于焦虑或自满,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尝试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步走向成功。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是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方法。它教会我们做事成事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要持之以恒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围绕事来谋事成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和努力:1,科学谋事,在切实可行上下功夫。谋事是干事、成事的基础和前提,关键是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于长远,科学地谋事,谋科学发展之事。 围绕中心,谋事要有针对性,紧扣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服务大局,谋事要有时效性,少提工作实际中暂时无法实施的意见,不提有关部门已经办好的过时的建议。围绕可持续发展,谋事要有前瞻性,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的预判和规划。2,实事求是,专注目标。实事求是,围绕自己能做的,并且是容易做到的进行,不要眼高于顶。我们要专注自己,屏蔽他人该死的噪音,预设任何人都是笨蛋,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情。3,提升谋事能力。谋事要有战略眼光,着眼未来,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善于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入手,抓住影响全局、影响长远的战略问题。谋事要有现实眼光,多做调研,掌握和熟悉实际情况,重视调查研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4,选准方向,把握规律,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要用心谋事,选准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不希望的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目标和方向。把握规律是关键,在做事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原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足准备是成事的保证,充分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综合分析,理清思路,全面考量,制定应对措施。5,谋局与布局。谋局就是把握全局,洞察先机,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和趋势分析,了解大局,识别机会,预见风险。布局就是搭建一个集成资源的系统,通过给他人带来利益和价值来获得他们的合作,明确路径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资源准备就绪。6,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办事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因事而变,才能把事情办好。因时而变,选择恰当的时机,因时而为,确保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7,建立信任与激励。在团队合作中,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基础,通过真诚的沟通和透明的决策来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激励与授权,善用人力资源是实现目标的关键。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围绕事来谋事成事,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围绕事来谋事成事,还必须搞清弄懂谋事与成事的关系。谋事与成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谋事与成事的区别在于:首先是谋事在人。谋事在人是指事情的谋划和计划是由人来做出的。强调人要有积极谋事的热情和踏实做事的行动。积极谋事的关键在于所谋是否符合“天意”,顺应自然规律,若顺则成事的概率会大很多。其次是成事在天。成事在天则是指事情的最终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天意、时机、环境等不可控因素。这里的“天”并不是指虚无缥缈的命运,而是指“天理”或“民心”,即顺应人情事理和得民心者得天下。谋事与成事的关系体现在:一是两者相辅相成。谋事与成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谋事是过程,成事是结果。通过积极谋划,可以提高成事的概率,但最终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多种不可控因素。二是顺势而为。谋事与成事的关系也体现在顺势而为上。人算不如天算,即使人尽到了自己的最大极限,最后一步还得看“天”。 三是意外因素。在谋事与成事之间,有时会有意外发生,并不是所有谋事最终都能成功,因为每个人的实力、人脉、运气等各不相同,命运自然也不同。所以,我们面对事、事情与事业要积极谋划,在做事时,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谋划,制定合理的计划。二要顺应自然。在谋划过程中,要顺应自然规律和“天意”,把握时机,创造有利的环境。三要客观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成事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从上述论述,我们可将谋事与成事的关系理解为:谋事是成事的前提和保证,而成事是谋事的结果和目标。具体来说,谋事是指对未来事务的规划和准备,而成事则是将这些规划和准备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谋事的重要性:一是在于方向选择,选准方向是谋事的前提。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二是把握规律。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地谋划,才能事半功倍;三是充分准备。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综合分析,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成事的关键因素:一是执行力。成事的基础是干事。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和措施都将成为空谈;二是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干事的动力源泉,努力做到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三是学习与能力。我们平时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历史上关于谋事成事有许多的典故与名人名言,《说苑》中的“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意思是谋划好了再去行动,就能繁荣昌盛;行动之后再去谋划,就会灭亡。它告诉人们做事须先有谋划、有准备,才易于获得成功;如果心中无数、不做打算,行动之后再去筹划,就可能会导致失败。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是成事的前提。做事的成功、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事先用心谋事的结果。强调事先谋划的重要性。用心谋事,把握规律是关键。《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为何“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关键就在掌握了牛的肌理,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所以才能“游刃有余”。我们做事要遵循原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谋事当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探机析理,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不加思索一味蛮干。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牢牢掌握做事的主动权。“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清代纪昀即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中曾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其意思是: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工艺必定是精湛的;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一职业的时候,他的职业一定是成功的。这句话强调了专注和执着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技艺或职业中,潜心研究谋划,不断努力钻研、精益求精,就能够在该领域取得出色的成就。告诉人们专注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谋事与成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努力和智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可控因素也不容忽视。
用心谋事做足准备是成事保证与关键。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少不了要面对荆棘坎坷,我们要充分做好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准备,不因困难挫折而放弃,不因挑战危机而动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回避困难挑战,勇于直面曲折坎坷,让自己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获得成长。我们还要在做事之前,做好谋划策划,综合分析,理清思路,全面考量,把困难与问题找准找透,有针对性地制订应对举措,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做到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我们要在用心谋事基础上,竭尽全力把事情干成做好,还须保持专注,久久为功。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都是坚守坚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林俊德隐姓埋名50多年,潜心铸造大国重器,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反观有些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就在于他们总是精力分散,做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专注精神,做事浅尝辄止。用心干事,就要做到一门心思、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专心致志,才能成就伟业铸就辉煌。(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