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期间,樟树市在传统文化街三皇里举办“2024中秋樟树三皇里中医药文化夜市“,利用传统节日,显现樟树药都文化底色,展示出一大批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精粹;樟树地方独有的药俗、酒艺、閤皂山传说、版画、剪纸等非遗项目在夜市异彩纷呈,让人如游上世。这其中,一项特殊的书法技艺——樟树方书,在这次活动中显得尤其亮眼,这一在樟树医药坊间密传的书写技艺,第一次在樟树文化舞台展现,让人耳目一新,堪称中国药都医药文化的一枝独秀,既体现樟树医药技艺的精湛独到,更见证樟树药帮信息运行的缜密高效,可以说,她是“樟帮”中医药走出赣鄱、传播天下的有力见证。
药都文化 源远流长
樟树的医药文化,与道家文化同根共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士葛玄(公元164—244年)就在清江县境东南的閤皂山东峰(太极峰)之下,结庐炼丹。孙吴嘉禾二年(公元234年),葛玄又在北峰南麓建起卧云庵,筑坛立灶,潜心采药制药,昇练金丹。后世道徒尊之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葛玄的侄孙葛洪继承衣钵,编著道教典籍《抱朴子》,其中就有大量采药行医、炼丹制药的文献。唐高宗敕封閤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更加促进樟树地区的医药活动,山民从事采药施诊,形成专门的行业“药帮”。
药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樟树医药文化的血氧,樟树自汉有药摊,唐设“药圩”、宋为“药市”、明清时期建成“药码头”,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宋末候逢丙(公元1216-1290年),是宋元时期清江镇最著名的制药名家,他把南来北往在樟树的药材,通过切、磨、蒸、煮、炒、烤等方式进行加工炮制,充分发挥了中药材的药性,畅销东南各地。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1600年)前后,皇宫以太监为“中使”专程到樟树采购药材,供御医为皇室使用。明代御医严顺辞请皇宫后,留在樟树行医,所著医书“严氏济生方”收录《四库全书》,后人创建“严万顺”中医药堂号,流传至今。清代初期,樟树镇药业再次进入黄金时代,南北川广药材多汇集樟树炮制转运。康熙翰林院检讨潘耒《樟树镇》诗云:“水市赣江岸,由来药物赊;丛珍来百粤,异广集三巴;鲍靓应频过,韩康成此家;何须乞句漏,即此问丹砂。”樟树药商“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当老板”,在湖南、四川、广东、贵州、云南等产药地区设厂炮制、设店经销,因而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药商外出经营形成高潮,散布各地的药商积久成帮,号称“樟树药帮”,樟帮与京帮、川帮鼎足而立。
樟树药帮的营生,伴生诸多医药习俗,产生各种医药文化生态。即“灵”且“齐”的药源,造就了樟树众多的医家妙手,医生既要呈现自已的医术,又要确保独家秘方,便在书写药方时,极尽书写之能事,独创各种只有医生和药房可以认识的专用语词或书写方式,构成医药之间的密码,形成“医无正字”的文化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樟树医药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紧密相伴的“樟树方书”。
樟树方书 因药而生
“樟树药帮”全盛时期,有药材行、号、店、庄近二百家,产生了许多知名堂号:有严万顺、黄庆仁药栈,有同仁堂、南北药材行,有长春药店、王振兴膏药店等,这些堂号遍布全国各地设店开厂、加工转运药材,堂号大都采取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为了发扬、保护传统中医药技艺和文化,“樟树药帮”在行业交流中,也引用这种药方书写方式,医药师前堂开具药方,后堂抓药、配药,这种药方平常人看不明白,只有训练有素的店员才能看懂,久而久之,这种药方书写模式在“樟树药帮”形成独有的文字交流方式,有的写法在整个医药行业通用,有的只有部分药材行号使用;因其专门用于书写药方,所以,樟树坊间称之为“方书”。
一般说来,方书的书写方式并无定法,各堂各号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但传承下来的不多。樟树市素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报批的樟树市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方书”,只是较为完整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由于这本来就是一种医生与药房之间的秘密约定,目的就是要保密,所以,一直很难得到挖掘整理。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书法技艺,笔者专门走访了樟树文化主管部门和方书传人,初步得知:
樟树方书是一种采取横向反写的书写技艺,因其专用于开具药方,故称“方书”;又因书写的文字需要反向观赏,亦即反面透视,从镜子里观赏影像效果更佳,所以又称为“镜书”。
樟树方书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横向行文。方书的文字是横向书写,从书写者的角度看,字是横“躺”在纸上的;连写文字时,从左至右行进;多行文字连写时,则从下至上。行文章法是,左下角起笔,右上行收文,落款在上方。二是反向运笔。方书的文字,按照字的反面运笔,写的是反字,从书写者的角度看上去,字的左右都是反的,连续运笔时,整个章法显现出来的也是反面效果。三是空间想象。在方书创作时,不管是单个字的书写运笔,还是整篇章法的谋篇布局,都必须想象书写的反面效果,事先形成书写内容的想象画面。四是镜中观赏。由于方书的行文运笔是横向反面书写而成,所以,欣赏方书作品,必须竖起纸张,反面透视,在镜子里欣赏影像更为有效,这也是称为镜书的缘由。
药都瑰宝 应势而传
“樟树方书“起源于清朝中晚期江西省临江府对岸的中洲(今樟树市洲上乡)黄山保(今洲上乡田段村委)双湾曾村,该村有行医研药的传统,村民为保护祖传医术,在研药行医时,形成横向反写方式开具药方的书写模式,经后人数代传承,并与书法艺术相融合,逐渐演变成这种独特的书法技艺。
应当说,樟树方书是曾氏先人在参与樟树医药业态经营中留来的宝贵财富。双湾曾氏祖先于明代初年,自庐陵吉水县沿赣水顺流而下,于临江府对岸的双湾溪流边开居筑屋,安家立业,随着樟树药业的兴盛,其后人纷纷投入药业大流,营生药医,至明末清初,双湾曾氏第15代曾传鑑,药材生意从汉口到金陵,沿长江几乎所有县、镇,均按市场所需设立药材行号店庄,族中子弟非医即药,精心研药究医,开发医药产品,形成诸多医药技艺。在从业过程中,他们既要维护产权,又要彰显特技,所以,在书写记载医药秘方时,费尽心血,经过多种暗文异字摸索,成就出这套模向反写的书写方法,得以代代相传。可寻传承脉络大体如下:
第一代,曾氏医术祖先(清朝中晚期),为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与药店配合,创造“医无正字”的横向反写的药方书写技法,便于药店抓药时使用,开方书技法先河。第二代,曾昭起(1885年-1948年),沿用祖传横向反写药方技法,融入书法艺术,使方书成为一种书法技艺。第三代,曾宪朋(1927年-1990年),民国期间,将横向反写技法发扬光大,传授族人,同时代有曾洪洲、曾香兰、曾宪梁、曾凡伯、曾明贤等一批方书能人,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流传,横向反写技艺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地方民间书法门类——“方书”。第四代,曾永平(1962年-)自幼随族亲学习方书技艺,对方书艺术进行深入研习,形成独特的方书技法与章法,受到社会关注;并对方书的文化历史进挖掘整理,在方书理论及方书与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开发方面进行探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曾永平早年师范类专业学院毕业,长期在教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一直保持方书书法爱好,作为方书书法传承人,专注“樟树方书”的研习和保护。退休后,他应邀成为樟树市素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化创意顾问,积极倡导成立“樟树方书研究会”,个人出资并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兴建“樟树方书馆”,免费传授方书技艺,与市内外文化名人、书法、美术专家共同研讨方书技艺,探求方书技艺的开发前景。
他认为,现在,樟树方书虽然失去了她原有的功效,但作为一种书写技艺,仍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一是活跃书法艺术形式。方书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形式和欣赏角度都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创作难度和观赏角度方面,方书有着更为独到的延展空间。没有常规书法功底,难谈方书创作;没有空间想象能力,难具欣赏方书慧眼。二是伴生书写表演功效。创作方书作品的过程,本身就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其异样的行文和反向的运笔,让人揪心难耐,书毕观赏镜中成品时,让人难免拍案叫绝,有观赏魔术表演一般的功效。三是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樟树之为药都,有其深厚的药文化底蕴,樟树药业先人在经营医药产业时,创下的这一特殊书写技艺,深藏着樟树先民的文化智慧与药业根基。四是开发空间想象和逆向思维能力。正常的书写习惯,容易固化人的想象和思维走势,心理学研究可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方书的横向行文与反向运笔,超过了简单的画圆画方训练,更能拓展想象空间,开辟思维路径。
药都文化 源远流长
樟树的医药文化,与道家文化同根共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士葛玄(公元164—244年)就在清江县境东南的閤皂山东峰(太极峰)之下,结庐炼丹。孙吴嘉禾二年(公元234年),葛玄又在北峰南麓建起卧云庵,筑坛立灶,潜心采药制药,昇练金丹。后世道徒尊之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葛玄的侄孙葛洪继承衣钵,编著道教典籍《抱朴子》,其中就有大量采药行医、炼丹制药的文献。唐高宗敕封閤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更加促进樟树地区的医药活动,山民从事采药施诊,形成专门的行业“药帮”。
药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樟树医药文化的血氧,樟树自汉有药摊,唐设“药圩”、宋为“药市”、明清时期建成“药码头”,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宋末候逢丙(公元1216-1290年),是宋元时期清江镇最著名的制药名家,他把南来北往在樟树的药材,通过切、磨、蒸、煮、炒、烤等方式进行加工炮制,充分发挥了中药材的药性,畅销东南各地。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1600年)前后,皇宫以太监为“中使”专程到樟树采购药材,供御医为皇室使用。明代御医严顺辞请皇宫后,留在樟树行医,所著医书“严氏济生方”收录《四库全书》,后人创建“严万顺”中医药堂号,流传至今。清代初期,樟树镇药业再次进入黄金时代,南北川广药材多汇集樟树炮制转运。康熙翰林院检讨潘耒《樟树镇》诗云:“水市赣江岸,由来药物赊;丛珍来百粤,异广集三巴;鲍靓应频过,韩康成此家;何须乞句漏,即此问丹砂。”樟树药商“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当老板”,在湖南、四川、广东、贵州、云南等产药地区设厂炮制、设店经销,因而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药商外出经营形成高潮,散布各地的药商积久成帮,号称“樟树药帮”,樟帮与京帮、川帮鼎足而立。
樟树药帮的营生,伴生诸多医药习俗,产生各种医药文化生态。即“灵”且“齐”的药源,造就了樟树众多的医家妙手,医生既要呈现自已的医术,又要确保独家秘方,便在书写药方时,极尽书写之能事,独创各种只有医生和药房可以认识的专用语词或书写方式,构成医药之间的密码,形成“医无正字”的文化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樟树医药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紧密相伴的“樟树方书”。
樟树方书 因药而生
“樟树药帮”全盛时期,有药材行、号、店、庄近二百家,产生了许多知名堂号:有严万顺、黄庆仁药栈,有同仁堂、南北药材行,有长春药店、王振兴膏药店等,这些堂号遍布全国各地设店开厂、加工转运药材,堂号大都采取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为了发扬、保护传统中医药技艺和文化,“樟树药帮”在行业交流中,也引用这种药方书写方式,医药师前堂开具药方,后堂抓药、配药,这种药方平常人看不明白,只有训练有素的店员才能看懂,久而久之,这种药方书写模式在“樟树药帮”形成独有的文字交流方式,有的写法在整个医药行业通用,有的只有部分药材行号使用;因其专门用于书写药方,所以,樟树坊间称之为“方书”。
一般说来,方书的书写方式并无定法,各堂各号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但传承下来的不多。樟树市素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报批的樟树市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方书”,只是较为完整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由于这本来就是一种医生与药房之间的秘密约定,目的就是要保密,所以,一直很难得到挖掘整理。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书法技艺,笔者专门走访了樟树文化主管部门和方书传人,初步得知:
樟树方书是一种采取横向反写的书写技艺,因其专用于开具药方,故称“方书”;又因书写的文字需要反向观赏,亦即反面透视,从镜子里观赏影像效果更佳,所以又称为“镜书”。
樟树方书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横向行文。方书的文字是横向书写,从书写者的角度看,字是横“躺”在纸上的;连写文字时,从左至右行进;多行文字连写时,则从下至上。行文章法是,左下角起笔,右上行收文,落款在上方。二是反向运笔。方书的文字,按照字的反面运笔,写的是反字,从书写者的角度看上去,字的左右都是反的,连续运笔时,整个章法显现出来的也是反面效果。三是空间想象。在方书创作时,不管是单个字的书写运笔,还是整篇章法的谋篇布局,都必须想象书写的反面效果,事先形成书写内容的想象画面。四是镜中观赏。由于方书的行文运笔是横向反面书写而成,所以,欣赏方书作品,必须竖起纸张,反面透视,在镜子里欣赏影像更为有效,这也是称为镜书的缘由。
药都瑰宝 应势而传
“樟树方书“起源于清朝中晚期江西省临江府对岸的中洲(今樟树市洲上乡)黄山保(今洲上乡田段村委)双湾曾村,该村有行医研药的传统,村民为保护祖传医术,在研药行医时,形成横向反写方式开具药方的书写模式,经后人数代传承,并与书法艺术相融合,逐渐演变成这种独特的书法技艺。
应当说,樟树方书是曾氏先人在参与樟树医药业态经营中留来的宝贵财富。双湾曾氏祖先于明代初年,自庐陵吉水县沿赣水顺流而下,于临江府对岸的双湾溪流边开居筑屋,安家立业,随着樟树药业的兴盛,其后人纷纷投入药业大流,营生药医,至明末清初,双湾曾氏第15代曾传鑑,药材生意从汉口到金陵,沿长江几乎所有县、镇,均按市场所需设立药材行号店庄,族中子弟非医即药,精心研药究医,开发医药产品,形成诸多医药技艺。在从业过程中,他们既要维护产权,又要彰显特技,所以,在书写记载医药秘方时,费尽心血,经过多种暗文异字摸索,成就出这套模向反写的书写方法,得以代代相传。可寻传承脉络大体如下:
第一代,曾氏医术祖先(清朝中晚期),为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与药店配合,创造“医无正字”的横向反写的药方书写技法,便于药店抓药时使用,开方书技法先河。第二代,曾昭起(1885年-1948年),沿用祖传横向反写药方技法,融入书法艺术,使方书成为一种书法技艺。第三代,曾宪朋(1927年-1990年),民国期间,将横向反写技法发扬光大,传授族人,同时代有曾洪洲、曾香兰、曾宪梁、曾凡伯、曾明贤等一批方书能人,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流传,横向反写技艺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地方民间书法门类——“方书”。第四代,曾永平(1962年-)自幼随族亲学习方书技艺,对方书艺术进行深入研习,形成独特的方书技法与章法,受到社会关注;并对方书的文化历史进挖掘整理,在方书理论及方书与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开发方面进行探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曾永平早年师范类专业学院毕业,长期在教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一直保持方书书法爱好,作为方书书法传承人,专注“樟树方书”的研习和保护。退休后,他应邀成为樟树市素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化创意顾问,积极倡导成立“樟树方书研究会”,个人出资并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兴建“樟树方书馆”,免费传授方书技艺,与市内外文化名人、书法、美术专家共同研讨方书技艺,探求方书技艺的开发前景。
他认为,现在,樟树方书虽然失去了她原有的功效,但作为一种书写技艺,仍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一是活跃书法艺术形式。方书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形式和欣赏角度都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创作难度和观赏角度方面,方书有着更为独到的延展空间。没有常规书法功底,难谈方书创作;没有空间想象能力,难具欣赏方书慧眼。二是伴生书写表演功效。创作方书作品的过程,本身就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其异样的行文和反向的运笔,让人揪心难耐,书毕观赏镜中成品时,让人难免拍案叫绝,有观赏魔术表演一般的功效。三是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樟树之为药都,有其深厚的药文化底蕴,樟树药业先人在经营医药产业时,创下的这一特殊书写技艺,深藏着樟树先民的文化智慧与药业根基。四是开发空间想象和逆向思维能力。正常的书写习惯,容易固化人的想象和思维走势,心理学研究可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方书的横向行文与反向运笔,超过了简单的画圆画方训练,更能拓展想象空间,开辟思维路径。( 傅凌云)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