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到第四点是要诚心诚意地不断完善自己。今天,我们继续接着谈关于处理好与自己关系,从第五点开始,直至这辑全部完备。
第五,要尊重自己。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只有自爱的人,才能被人所爱;只有自尊的人,才能被人尊重。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瞧不起自己,怎么指望别人的尊重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尊意识。一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想到它一定会成功,不要总想着我没有成功的结果。二是不要妄自菲薄,把自己估计过低,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坚信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三是要相信和喜欢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自尊的理由。记得李肇星任外交部长期间,有的外国记者拿着他的长相调侃,李肇星幽默地回答,我母亲认为我的长相是最漂亮的。使外国记者伤他自尊的不良企图化为泡影。
第六,要提升自己。我们可能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断修炼提升自己,尽快让自己成熟起来。在这方面,圣贤先哲们有许多真经秘籍。一是儒家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二是老子的“四不自”:不自见,就是自己不去显示自己;不自是,就是自己不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自己不去夸奖自己;不自矜,就是自己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三是曾子的“四思”:“四思”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君子见到利益就要想到可能由此引起对名声的损害,见到不好的事就要想到可能由此带来的指责,放纵欲望就要想到可能由此产生的耻辱,愤怒就要想到可能由此发生的祸患。君子应终生为遵守好这一条而战战兢兢。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曾教授过孟子的师父子思,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同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自己也要不断进行反思:在闲暇无事之时,就要反思一下有没有闲杂欲念;在诸事忙碌之时,就要反思一下有没有粗浅浮躁的意气;在春风得意、事业成功之时,就要反思一下有没有骄横傲慢的言辞和神色;在人生失意、不得志之时,就要反思一下有没有怨恨、失望的情绪。按照“三省”、“四不自”、“四思”的方法修炼自己,必定获益良多。我们在反思的同时要结合现实和实际工作不断地磨练自我,使自己不断成长成熟提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些,都是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出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愈挫愈奋,不断提升自我。“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该说认为,“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习”的,也就是顺从自然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遵守自己已有的习惯;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仅认识到社会的全,还进而认识到自然之全,因而,做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自然有贡献。“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天地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近代以来,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类被看作是判断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天地境界”尤为重要。人类有责任维护环境生态的完整性,人类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在分享地球有限资源的同时关心其他生物和生命,“天地境界”是说人要有自觉,在地球上只有人类才具有理解世界、超越自我的能力,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境界的试金石,如果人类既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又看到了自然的利益,那就超越了狭隘的人生境界,进入了“天地境界”。
第七,要内心丰富而平静。内心丰富的人,必是有内涵有深度的人。这就需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一本好的书,不仅可以开拓你的眼界,还能提高你对外界、对自我的认知度。赫兹利特曾说,大师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他们记起。刚开始读一本书,两本书。你可能觉得并无变化,甚至很快就想不起来具体内容。但其实不然,书的内容已深入你的内心,不经意间影响你的谈吐、你的一言一行。最后你的思想也会为之改变,即使独处也能捕捉不一样的乐趣。其次,人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兴趣爱好,不是逛街,化妆,去酒吧等空泛的消遣娱乐。而是能陶冶情操、颐养心绪的。比如,绘画、音乐、收藏、练字等等。戴尔卡耐基曾说,人人都应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嗜好,以丰富心灵,为生活添加滋味。同时也许可以借着它,对自己的国家有所贡献。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能让你热爱生活因此找到人生的意义,还能使你的内心坚强独立,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当一个人没有外来干扰,不是被迫选择生活状态,而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模式生活,就要平心静气地好好照顾自己,好好过好当下的生活,好好与自己相处,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1,所有应该做的事情,请用心做好;2,需要承担的责任,当你承担了,它们就会转变成你的能力、积累与福报;3,凡事不仅要看到别人的责任,也要看到自己的欠缺,这样才更容易提高;4,不要抓着别人的错不放,是否改变,是别人的人生选择,应当由他自己来做决定;5,尽量减少对他人人生的直接干涉或者间接干预,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6,只关注自己能做到的,而不去操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7、你知道经营关系很重要,那也请不要吝啬对自己的投资;8,尝试接受自己的缺点、局限性、能力不足;尝试接受生活中的一切;9,用发现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平和磨难。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内心要丰富而平静,这样命运将会回报给我们予幸福的微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它,面对它。如果我们用消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与不幸,它带给我们的必然是痛苦,由此可能会产生消沉和麻木,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绝路;反之,用积极态度面对挫折与不幸,就能让我们经受考验,得到锻炼,使我们拥有豁达乐观的胸怀,去发现美、欣赏美,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无论你对自己抱有何种偏见都要使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但是如果你缺少自信,该方法就尤其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建议,让您学会更好地爱自己,少自我批判,多自我鼓励,停止责备自己,少强迫自己做事,允许自己行动,敢于行动:(1)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当人缺乏自信时,只会看到自己的弱项,如果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很强就会增强自信。(2)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要犹豫,问问您的好朋友们,让他们说说您的优点,会有惊喜的。(3)记下您自己积极的行为,每天在本子上写下您在白天所做的积极行为。(4)每周或每月读一读,为自己积极的行为感到自豪,意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5)勇敢做决定,我们也看到,犹豫不决让人缺乏自信,对增强自信毫无益处。(6)制定可实现的目标。缺少自信的人制定的目标总是太高,难以达到。从短期、容易坚持的小目标开始吧。(7)全面正确地看待失败,不认为有绝对的失败或成功。大多数时候,没有完全的成功和失败。(8)不要拖延,也就是说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推到明天,这能让您更自信。(9)对自己好一点儿,比如打理自己的形象、衣着、妆容或发型,保养自己的身体。(10)放松,留点时间给自己,体验积极的情绪。10,在他人面前勇敢表达您的需求和愿望,同时尊重他人的需求。用建设性的方式,平静地告诉对方哪些地方困扰了您。敢于说“不”并协商,避免每次都说“是”。平静地应对批评,不反击,但也不要任人贬低。不要任由自己被骚扰,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特别是和爱你的人在一起时,不要犹豫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弱点,大胆说出自己的弱点会让你更强大。11,缺少自信并非无法改变,但要记住的几个原则:(1)自信是自我平衡的基础。每个人都能通过行动增强自信,这是一种日常的训练。(2)人要善于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给自己定好位。(3)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从学习中不断求取新的发现,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找出自己的差距。(4)要勇于用智慧反思自己的过失,勇于作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修正错误,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不断完善自我。(5)经常保持一个阳光心态,困难面前不气馁,成绩面前不骄傲。(6)做到自我和谐。同时,学会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笑口常开,学会把快乐留给自己与带给他人。12,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人生首先是为自己,自己应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有条件善待他人和社会。只有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十分重要的人,才能有条件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只有保持自我和谐的人,才能有条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13,我们探索万物,但探索自己是最难的。我们了解完善自己,一方面是向外求,另一方面是向内省。人都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常常迷失了自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想这个意义是自己来设定的。每个人活着是自己来定义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如何坚持下去?我想是强烈的动机,每天抽固定的时间来做,容易形成习惯,一点点向目标靠近。还有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形成氛围,督促着自己这样做。或者参与打卡群等,大家互相监督一起做。另外想谈的是学习、吸收和表达。学习是一个过程,如何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到的是表达、分享、或者做笔记,哪怕只有一句话,积少成多。收到一个输入,有一个输出渠道,并付诸实践,会有更深的感受。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所学分享出来,那么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第八,正确对待名利得失。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在对待得失名利上我认为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一是进退有节,仰俯皆宽。苏轼在一首词中写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转引自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典型例子。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旷精神”。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同时,儒家也讲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正是表现出了这种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把慎独和放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其影响始终不衰。二是淡泊名利,放下为上。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这其中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当然,“食色,性也”,儒、释、道三家开出的药方,虽有“悬壶”之功,却乏“济世”之力,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名利,该忙碌的依然要忙碌,该追求的依然要追求。不过,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当下,劝人把名利看得淡一点,“空”一点,淡泊处世,清心守静,在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享受乐趣,使人经常调剂到一种怡乐自在的最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三家之说,不无裨益。严子陵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尽管当时的皇帝三番五次地请他作官,但严子陵淡泊名利,依旧在家乡富春山种地、在旁边的富春江钓鱼,“在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享受乐趣”。三是安心为本,豁达为上。修身之本在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禅宗二祖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即断臂求师。《祖堂集》中记载,慧可问达摩祖师: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愣住了,良久,方说:找了半天心,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慧可向达摩求法,其实就是为了“安心”,见师傅把自己截了回来,便把问题的实质托了出来。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禅宗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分追求、过分祈盼、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来,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在任何环境中,人生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约100万人自杀未遂,约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预防抑郁症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及时调整心理上的不平衡,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具体就是要能够知足常乐、达观超脱、宣泄疏导、排遣自娱。有专家指出,19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疾病,这种说法值得深思。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精髓,实现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总之,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无论就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就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抑或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类在21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光大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我们理当拿出自信来,从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中寻找瑰宝,寻找生命力,为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世的方法、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发挥其价值。
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思想管理好:要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你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反之,让狭隘当宰相,让懦弱当将军,让懒惰当大臣,让昏庸当君王,那就完蛋。我总说,更多的人才不是被社会摧残的,而是被自我埋没的。把周围的人看成天使,天天活在天堂;把周围的人看成魔鬼,天天煎熬在地狱。(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为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