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谈谈人与社会关系。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是群居动物,正常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只能是通过和外界建立联系、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目的与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道路上的基本关系,只有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使个人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使社会的财富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社会是人创造的,人又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社会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是人与各种社会规则的关系。
一、社会定义
社会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动物或其他生物社会行为也属于社会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生物,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还可以这样来理解:1,社会就是家庭。家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每个人在这个小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都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2,社会就是单位。单位是一个更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中成长,从最初的小角色,慢慢变成中角色,甚至大角色,也有可能一直是中角色,直到退回到家庭。3,社会就是社区。最早的社区其实就是一个家族,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家庭难以完成的工作。计划经济时代,社区与单位基本上分不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成员之间基本上断了联系,但大家还是有共同的利益,比如物业、车位等等。4,社会就是网络。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表达观点,甚至约到线下一起干点啥,空间不再是限制条件。社会一直在发展,社会一直在变化。但是,社会始终伴随我们。
二、社会的形成与分类 社会形成。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直接祖先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与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从客观科学公正的角度看,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的科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水平决定的,也是阶级斗争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制度决定社会生产关系,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制度。假设在社会生产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制度。 社会分类。社会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结合科技、信息交流和经济等几个方面把社会分类为:(1)捕猎社会;(2)低级农业社会;(3)高级农业社会;(4)工业社会。捕猎和采集为主的部落,定居下来成为农耕村镇,而村镇又会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最终成为城邦,或者国家。 卡尔·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以下5种:(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4)资本主义社会;(5)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过渡形态或说初级阶段,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现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以此为权威和指导。3,通用分类法:伦斯基分类与部落人类学家莫顿·H·弗里德和综合理论家埃尔曼·塞维斯的早期分类相似。而后者又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变革和国家制度的地位,创建了人类文明通用的社会分类系统。此分类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捕猎采集者的组合,通常人人平等;(2)部落或种族形式,有一定的地位权力的高、低区别,有首领等权力分级形式;(3)文明社会,拥有不同级别的政府机关和制度,复杂的组织和级别;(4)人性社会,建立在人类本身之上的社会,包括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明朝着更为复杂的组成形式发展。这种文明的发展变革对团体的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国家在实质上是以一方领土为界限的大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体与大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人类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不仅仅是由人组成的,应该还有物质。没有一个可以共享的世界就不具备思维同步和感情契和的条件,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和物质基础及信息技术或近或远、或稠密稀疏、或多或少的一个集成。
四、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使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不是说人只能消极的依附于社会,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改造着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有人的社会,社会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是由人创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制约和影响人的存在。人不是独立存在于世间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正式的活着。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愿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我们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宏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价值追求。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的制度,因而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社会要稳定要繁荣,要全面建设小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至上作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深刻牢记国家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深刻提醒自己手中的一切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深刻认识制度自信的力量蕴藏在人民之中,切实做到坚持人民立场,坚定走群众路线,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身的奋斗目标,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才能使我们社会和谐繁荣并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行为都将继续发生深刻地变化,但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不能改变,为此,在新的奋斗道路上,我们要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自觉地与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能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就一定能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三)宏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为主为重的精神理念,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集体主义指一切言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中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类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大家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其主要衡量标准还是要看个人的行动,看个人到底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所以,个人要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首要的还是要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梁小明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协调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由此可见,协调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问题:一是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自身所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一致。二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2,不新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3,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5,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遵从社会规则,要从他人的角度多考虑,能够同理到他人的感受。(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为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