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的修身之道
一说到《大学》,很多人都知道,但人们知道的大多是它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因为中学语文文学常识中有这点,并经常作为考试的知识点。今天,我们的篇名为:《大学》的修身之道。为什么把《大学》和修身联在一起?因为《大学》是一部研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是儒家文化中修身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一个的起点,人不修身,无以为立。修身在古代极为重要,它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那什么是修身呢?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修身是对自我的反省,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去了解一个全新的自己,总结自己的不足,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一个能够坚持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人一定会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艰辛,一个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从中吸取教训,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并且坚持每天如此的人,他会发现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修身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关于个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发展过程不断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果的重要内容。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能成为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学科,看了再多的书,却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帮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学则无非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与内因。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要把修身立德贯穿始终,在新常态下不断完善自我:一要学习修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以勤为本,勤学苦练,结合时代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二要制度修身。借各类制度修身,自觉遵守,不越红线,重视并支持各类建设性制度机制建设。三要环境修身。自觉净化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不该交的人不交,不该干的事不干,管住小节,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四要团结修身。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事,坚持以诚待人,加强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以个人的德行修养赢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修身一定要远避世俗的虚谈,那些好卖弄学问的、巧言乱德的、文过饰非的,还有诸如攀比、争竞、夸耀、淫词、妄语、戏笑的都要远离,这些事物只会让人败坏。“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丰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今人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卖弄学问,于自身的人格修养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厌。为学过程中千万不要退却,要坚持不懈,向圣贤学习,日积月累,生命的善果就会渐渐成熟,不至于华而不实。
《大学》到底是怎么一本书呢?《大学》是儒家的经典,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和修心养性的重要著作,它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了儒家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大学》一共2212个字。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和南宋朱熹的重新编辑修正完善为《大学章句》,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在四书中篇幅最短,却被列为四书之首。朱熹主张:“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朱熹的老师程颐说:“我平生精力都在《大学》这部书上,这部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书”。王阳明一辈子都在修习《大学》,这就足以说明,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
关于《大学》的作者,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版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版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版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我们先来看看《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它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才能保持宁静;保持宁静,然后才能安于处境;安于处境,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祥,然后才能获得“止于至善”的效果。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末节,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其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循序而行,也就接近于“大学之道”了。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到达知识的极点;到达知识极点的途径在于研究认识万事万物。研究认识了万事万物,知识便无所不至;知识无所不至,意念便真诚无妄;意念真诚无妄,心思便会端正;心思端正,自身的品性也就修养好了;品性修养好了,家庭和家族也就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邦国也就治理好了;邦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从天子以至于平民,一律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不修身而乱了根本,却想把属于末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是办不到的;轻视修身这个首要任务,而本末倒置地去做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情,想要做好也是不可能的。该文论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该文作为四书之首,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成为了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名言,是提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至高目标的中庸之道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依靠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改善来引导整个社会实现和谐一致的局面。同时,大学中还对教育提出了具体的理念和要求,即“诚意正心,简毋华,恭信无为,实举亲谋”,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细节,忠诚信用,勤勉务实,追求真正的实用价值。因此,大学一书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大学》这本书,对很多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本书,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撰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其对宋明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这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三大纲领和八大条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这本书的评论。所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怎么从平常的人变成贤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个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国家。下面我们一道来看看《大学》里面的修身之道。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之学。它是关于立身行道,修己治人的学问。我们今天赏析的大学之道,属于经,它是全篇的总纲,开门见山,确立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三纲领不是平列的,而是层层递进的。“明明德”,就是要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发扬光大起来,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新)民”,就是要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虽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但殊途而同归,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一个人,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才能达到三纲领的要求,而八条目就是具体途径和方法。循着三纲八目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不断前行,就可以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要义。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连结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在此显现无遗,它是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民族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的追求,不向善,也不上进,莫衷一是,无所依归,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前进,最终必将走向灭亡。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领悟大学之道,要古为今用,把它领会落实到自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从此可看出,《大学》的修身之道为:坦荡磊落明大德,改过自新日日新;严格要求规范己,尽善尽美人欢喜;格物致知以正心,诚意致远待物勤;道德高尚修与养,探究事物永创新。《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为四书之首。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这些内容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深刻总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的人们所追崇尊奉,现在人们也认可。《大学》的修身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纲领。《大学》开篇便提到,要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身养性的目标,其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做到“明明德”,每个公民都要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大家都要遵守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教化,大家都要以德为荣,都要自觉鄙弃不道德的行为。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个好的方面发扬光大,因为人性本来的是善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亲民”,也即“新民”。因为在周朝时代,“亲”和 新”这两个字是通用的,有着比较相似的涵义,而且这个纲领的评论都是与“新”有联系的,所以“亲民”其实也就是“新民”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谓的“新民”指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变得更好。这个话,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错,第二次犯了错,但是你不会感到无助和失败。所谓“止于至善”,概括的讲就是指在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尽善尽美。所以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要衡量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这个纲领对我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可以调节和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它会让每个家庭成员知道他们的责任所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那么,这样的话就不会发生一些像吵架之类不愉快的事情。
二是八大条目。《大学》提出实现修身正性天下大治的八大条目即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处于中间的一个条件和步骤,是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大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即“修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告诉人们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一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告诉人们如何修身及修身的必然效果。谈到八大条目,我们可把它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关于怎样治理自己,即个人自身的修养;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在八大条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一个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那么他才可以谈论关于家庭和国家的事情。重点在于,一个人首先要尽可能的革除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只有达到格物的境界,一个人才会明白事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按照自身的意图出发,如果一个人想做好“正心”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不稳定的话,比如说:愤怒、恐惧等,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得到“正心”的目的。总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充分达成以上的因素之后,这个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修身”的境界。那么,什么是“齐家”和“治国”呢?其实这两个条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而这个部分对每个人,特别想做领导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齐家”,就是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那么,什么是“治国”?“治国”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后,如果一个人如果做不到“齐家”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达到“治国”的目的和境界。归根结底,《大学》这本书其主要教育人们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过程。它很明确地介绍了这个过程的次序,其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达到一定目的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出发,从而达到更高的目的。书中也谈及到了关于“贤能的人”的道理。 因为“贤能的人”能够抵挡住对物质的诱惑,从而精益求精,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坦诚相待,所以这样一来,随着自己品德的修养和提高,他最终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却缺少这种有贤能品质的人。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尝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是内圣外王。《大学》强调了“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治理国家和世界的目的。《大学》在宋代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它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教育、政治、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尽管《大学》是古代文献,但其核心理念如“三纲领”和“八条目”仍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这些理念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家庭建设、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大学》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提供了对古代社会和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和个人修养的宝贵启示。核心思想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最后《大学》关于人和人生方面,明确提出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1,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2,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3,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大学》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它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同时,指出“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途径。“反躬求诸己”,从个人做起,从正心入手,以修身为本,重要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修己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由有德者教而化之。《大学》关于人的各种行为关系强调,无论是个人,还是为官用人,唯有在人之行为进行笃行,修正,且以史为鉴,则为进。 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人,都要坚持坚守,忠贞不移,不断修正自己行为和身心,并始终做到以史为鉴,才能不断向前进。(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为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