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漫漫治沙路上永不缺席的民间社会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21 07:29:4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辉煌历程

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2024年是第30个世界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今年国际宣传主题是“为了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联合国于1994年6月17日制定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将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以国际法的形式,促使各国切实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履行防治荒漠化义务,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中国于1994年10月14日签署该公约。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将荒漠化作为生态建设重要任务,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国家主导、地方负责、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采取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依托防沙治沙,沙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域内农民增收、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实现了“绿进沙退”与“绿富同兴”,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的重要行动者、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我国用事实告诉世界:只要付出长期不懈努力,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在生态脆弱的沙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治沙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诞生的前一年, 1993年9月11日,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和时任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先生积极倡导下由民政部批准,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自诞生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及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开拓创新,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科学研究、建言献策、科技推广、科普宣传、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发挥了国家一级学术团体的作用。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非凡的发展历程,由一个新兴社会团体发展为被民政部确定为3A级的社会组织,由初创期的108名个人会员发展为拥有个人会员3500名、会员单位近200家、专业委员会20个、学术顾问14名院士的学科齐全、体系完备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学会党的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得到不断完善。2021年,学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这个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的民间社会组织在荒漠化防治中发挥了诸多作用。

发挥科学研究作用,助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学会紧紧围绕荒漠化防治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为管理部门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为会员单位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助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自成立以来,学会受林业部(局)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委托,完成25个重要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组织了10余次成果鉴定会,发布了10多项团体标准,建立了近130位专家的信息库。积极推广荒漠化防治和沙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产品、新模式50余项。为推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我国荒漠化防治中得到更广泛的实践,认真谋划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集成和推广了一批新产品、新模式。各会员单位和专委会积极探索,在荒漠治理、矿山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和应用成果。为鼓励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人才培养,提出设立钱学森沙漠及沙产业科技奖,并已完成了申报工作。

发挥智囊参谋作用,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会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考察活动,察实情、解民情,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并为荒漠化防治工作建言献策。自成立以来,学会共组织开展了30余次重大问题考察调研,提出了50余条政策建议,上报主管部门,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参考。积极参与国家防沙治沙重要文件的研究、起草和咨询活动,主动融入决策进程。配合国家光伏等新能源发展战略,组织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开展科学考察。向中央领导和主管部门报送了《关于加快沙棘资源培育和产业开发的建议》《关于对林业与国民养生保健关系的报告》《发展光伏产业要处理好与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关系调研报告》《荒漠化光伏电站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科学考察报告》等政策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和部门领导的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有力发挥了决策服务作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心聚力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学会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围绕荒漠化防治领域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开展学术报告、学术征文、专题交流等活动,活跃了学术氛围,推动了学术争鸣,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促进了会员单位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成果交流。自成立以来,学会主办或协办交流活动35次,学会代表受邀参加交流活动20余次。举办两次沙产业博览会,为会员单位和社会企业搭建产业展示和产品推广平台,助力沙产业发展。

发挥科普教育作用,大力宣传普及防治沙漠化知识。形成了大量理论成果,为繁荣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贡献了绵薄之力。学会共出版20余部著作,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15篇论文,通过考察调研形成30余篇调研报告,通过学术研讨会、年会形成6本论文集。参与、主办了《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两份期刊。学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及科普宣传工作,开通了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网站,申请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媒介发布或转载新闻报道、会员署名文章、学会领导访谈等600余篇。

发挥国际交流合作作用,扩大学会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及中阿、中蒙、中国—中亚等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通过组织边会、派遣专家、参与国际培训、助力企业走出去等方式促进国际合作交流。自成立以来,学会共主办或协办7次国际边会,学会代表受邀参加国际活动20余次,接待多个国家的专家来访,先后派员到西班牙、欧盟、澳大利亚、波兰等多个国家考察访问。

发挥专委会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健康发展。自2011年以来,学会将成立分支机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成立20个专业委员会。各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依托挂靠单位专业优势,广泛团结同业会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科教单位牵头组织科学研究,企业单位开展产学研一体化、产业模式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各专委会积极组织参加学术活动,为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与咨询服务。例如,荒漠矿山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与自然资源部有关单位合作,联合共建我国首个“生态修复碳汇示范基地”;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承担国家石漠化防治政策与规划制订工作,组织编写《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23—2030年)》;沙棘产业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调研并发布了《全国沙棘资源本底调查报告》。

去年,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举办了3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刘东生会长在回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时说,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建设发展的三十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阔步前进的三十年,是党政重视不断加强、政策法治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参与日益广泛的三十年,是新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由艰难起步、重点治理进入到快速发展、科学推进的三十年,是逐步实现沙化形势整体好转、加速改善和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三十年,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双缩减”“双减轻”和植被、固碳“双提高”的三十年,是中国荒漠化治理走向世界、树立标杆的三十年。学会发展伴随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辉煌历程,见证了我国防沙治沙的伟大奇迹。

未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将立足于继往开来,着眼于开拓创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会优势,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符超 刘丹一)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