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

非遗傣陶历久弥新,项目传承薪火相传永赓续

发布时间:2024-06-06 09:52:24 来源:中国报道

            ——记和晓琴团队的傣陶之路

 

芒项村坐落于芒市轩岗乡西南的雷三安山脚下,村子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傣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制作陶艺的原貌。

傣陶非遗传承人和晓琴讲述:“我从小深受民族陶艺的熏陶,耳濡目染,在大学期间参与了非遗德宏傣族原始土陶技艺传承实践活动,对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在芒市轩岗乡芒项村仅存两位老人掌握着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我觉得这门手艺不应该消失,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一

切机会学习傣陶文化”。“我的理念是将原始傣陶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新活力,为芒市芒项村振兴助力”。

基于此,和晓琴创建了傣陶新韵创新创业团队。

非遗传承远比想象的难,傣族制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蛮荒世界与文明世界的分水岭,它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是属于云南原始慢轮制陶技艺。从古至今,它深受傣族

人民喜爱,物美价廉,功能实用。随着时代变迁,造价便宜且耐用的金属和塑料器具逐步进入傣族家庭,陶器开始慢慢淡出傣族的日常生活。没有了市场需求,傣族手工制陶逐渐萧条,制陶艺人也逐年减少,原始的傣族制陶术呈现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和晓琴和她的团队深切感受到要让傣陶这项传统技艺要想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的冲击下永葆青春就要改变思路,就是让傣陶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渗透到人们生活每个角落,让传统技艺搭上现代生活的快车。

第一,实地走访,深度思考。和晓琴团队经过一年的实地行走,走访了芒项村等20个村庄,与15位匠人访谈学习,学习制作了《非遗傣族图陶传统技艺制作实录手册》,且在手册中加入一些传承人的经验和故事,让这门技艺更具人文情怀。

第二,通过实

践实验对傣陶进行创新。在原料创新探索上加入草木灰、铁粉、钴粉和铜等原料,既丰富了傣陶的色彩和质感,又赋予了其独特的性能;在傣陶色泽创新探索上通过渗碳技术和刷清漆等使陶器表面具有特殊光泽度;在保留傣陶原生态样式的基础上,对器型进行了大胆创新,以便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

第三,将傣陶的应用场景进行拓展,让应用场景多元化。比如将傣陶成品应用于诧寂风民宿装饰、庭院美学装饰、公共浮雕等。

第四,项目团队以德宏州芒项自然村为试点,通过“政、校、企、村”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办“傣陶慢轮技艺培训班+研学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传承保护,同时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第五,注册公司,创立品牌。和晓琴同学通过签约大师工作室等合作方式,注册了公司,并创立亿禾品牌,设计制作造型高端具有收藏价值的陶艺作品,进一步丰富傣陶系列产品,提升品牌商业价值。在傣陶传承人、学校、政府的多方支持下,不断培养新型傣陶创作人才,助力文化教育。

和晓琴在团队会议上说道:“我们未来要不断强化创新引领,将产品更新迭代,延长产业链,为傣族地区乡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带领傣陶工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傣陶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之一,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传承这些传统和智慧,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祝愿和晓琴的傣陶事业越来越好,更祝愿她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让傣陶这个“非遗”项目薪火相传永赓续。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