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特征。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才能把握它。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说什么是人的本质?关于这个问题,社会学界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完整确定性的答案。
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是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本性特征,是人区别于其他人和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决定的,受利益和需求影响;人的自然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的先天动物性;人的社会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的后天造化性。人的本质主要是社会性,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自然是人和动物的自然,而社会则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密不可分,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必然都具有社会属性生。
所以,我认为:1,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是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由自然属性生和社会属性构成的,是两者的统一,但,人的自然属性仅是人的生物性,是人生存、延续的自然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人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需求和利益决定的。人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创造性生产劳动;人又为了自身利益采取纵联分合等手段进行斗争甚至战争。人的友好合作多由生存需求主导决定的,人的凶狠残酷性则多由争权夺利即利益引发铸就的;3,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人的本质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这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属性,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他动力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是由人的自然性决定。
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的本质深化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本质的形成、深化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史过程和无限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人首先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产生的高级生物。人的生物性是在它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到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人的长期形成的生物性即自然性,就以其本能的形式保留在人的遗传基因里,代代相继,生生不息。人类由生物发展为人,是他自身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孟子也认为人性有“大体”和“小体”两种。所谓的“大体”就是指人的社会性,即仁义礼智信,“小体”就是指人的生物性,即耳目口腹之欲。他认为人性其“大体”、“小体”不同,其道德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孟子主张人性善论,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论。佛、道则主张人性本清净,无善无恶,还有世硕等人则主张人性有善也有恶。总之,无论怎样,人性是经过社会改造不断的进化和完善,而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才是人不断的进化和完善即人性由低级向高级质变的主要条件。因此,劳动既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又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
劳动的本义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即人改造自然以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既要与自然发生关系,为着战胜自然,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联系,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决定人的本质的不断深化发展。所以,人的本质发展深化的历史,其实也就是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反映。为此,我认为人的本质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人是自然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各种基本需要;其次,人是社会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里的人,人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了工具,同时人脑的特殊机能,使得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也就是说人有精神即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高于一般动物。成就人类成为自然界最强物种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这种本质叫做精神,也叫灵魂。人类的本质是精神(灵魂),物质(身体)是附属物;其他物种本质是物质,精神是附属物(其他物种的精神建立在本能之上,依附于物质身体);人类的精神是超脱于物质身体的,人死之后,精神仍旧万古长存。所以,我们在人死后称永垂不朽,就是指其精神永存。例如几千年前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其肉体早已灰飞烟灭,而今天提到其名却几乎人尽皆知,就是因为仍旧活着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
我们谈论人的本质问题不能脱离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来泛泛而谈,关于人的本质很难表述准确,我们主要把握好以下两点:1、人的本质分为类本质和个人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根本性质。个人本质则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2、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都必然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至于人的个人本质,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他的本质是单纯善良的,随着逐步长大,由于受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人的本性会发生好的或坏的、善的或恶的变化。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及特性,人的心灵有时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犯错,所以环境氛围很重要,一般来说,社会越进步、越文明,人们的思想境界就越高,品德修养就越好,人性熏陶就越佳,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提升,社会就越需要真善美。
研究人本身,是一项非常深邃复杂的工作,因为人性就是复杂的。我们说与生俱来有野性,但是与生俱来我们也有魔性,有种种的我执法执,有种种的劣根性,贪瞋痴慢疑具足。但是我们却有圣人之性,所以这里面善法恶法就错综复杂地绞合在一起。从我们作为人的生命来看,它本质上是“人者,仁也”,人有时候又解释为“仁”。“仁义礼智信”通常称“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之一。“仁”,从语义上来说,是果实的核心,果仁。所以谈人实际上还是谈“心”的问题。《孟子》谈到“四心”,把它作为人的本质内涵的界定:“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是说人要有四心。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心;羞恶之心,就是正义的心,这个事情做得合适不合适;辞让之心,就是恭敬礼仪的心;是非之心,就是智慧的心,你要知道邪正是非。所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它们就是我们本性当中具足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仁义礼智”这四个德能,是人本性具有的,不是由外面所获得的,即“我固有之”,是我们没有“反身而诚”,没有去思考这桩事情。所以孟子谈修心单刀直入。由于我们作为人“仁义礼智”就是固有的,人们“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我们只要去求,马上就能得到,但我们遗忘了这个事情,忘记求或不去求就失去了,人,失去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失去了“仁义礼智”这四个德能,那么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就不是人了。
人类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本质是精神,动物的本质是物质,人不是动物。没有精神的人是不是人?虽为人形,无精神则无人的本质,只能归类为动物。人无精神沦为动物,而动物却无法做到精神超脱肉体,所以无法成人。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主宰者,就是因为人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精神思想智慧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勤劳勇敢、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的崇高奋斗进取精神,在于科学民主、竞争斗争、发展进步的先进理念,在于公平公正、匡护正义、互助平等的公道思想。胡适先生曾说:除了思想,什么是我?首先成人,方能谈人之事;如无思想,仅有动物本能思维,即使看到外界之事,谈论的仍旧只是动物界之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一种活动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性是社会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还是受动性与能动性、客观制约性与自我创造性的统一,更是个体需求和公共利益的统一。为此,我认为关于人的本质这样表述相对较为准确:人的本质是人为了生存发展享受所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性的积淀与统摄,是人性具体而又抽象的体现,是集自然性、社会性、文明性、受动性与能动性、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创造性、个体需求和公共利益相统一为一体的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级动物。至于人每个个体的本质千差万别五花八门难以表述无以穷尽,到时拟专题研究探讨论述。(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