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酒业,建立差异化、科学化的表达体系尤为重要。不论是从产区角度表达白酒的独特性,还是从酿造技艺角度表达白酒的科学性,都是在向着构建独具特色的科学表达体系而发力。
在建立科学表达体系之前,需要企业深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系统总结。对于四特酒来说,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多个角度科学地审视企业自身。
文|云酒团队
“四特酒好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也了解四特酒好。”10月29日-31日,2023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第二季)深入赣鄱大地,走进四特酒,作为专家顾问团成员,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白酒学院副院长赵金松基于品牌的角度,对四特酒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在为期3天的考察中,专家顾问团走进了四特酒祚延园酿造101车间、四特老酒库、大曲车间、技术中心,直接了解四特酒独特的12353酿造工艺。同时走访阁皂山、樟树市博物馆、望津楼等地,从生态、气候、历史、文化等角度,全方位挖掘四特酒的“特香密码”。考察过后,专家一致认为:四特酒具有显著的风格典型性、技艺独特性和地域代表性,是中国稻米酿酒流派的标杆、香型创新的典范和中国特色好酒的重要样本。
历史文化之“特”
原始聚落、方国都邑、千年古县、四朝故郡。
四特酒所位于的江西省樟树市,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正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四特酒。
“樟树自古就有酒乡之誉,数千年前的吴城、筑卫城等地,始酿出四特酒的第一缕香醇。”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爱华表示,四特酒与江西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刘爱华
四特酒以单一大米为酿酒原料,据考古发现,樟树稻米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晚期。在筑卫城遗址中发现的陶杯、陶碗等酒器,亦可佐证当时便已有了酿酒业的雏形。吴城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斝等酒具,则说明当时樟树的酿酒业已十分发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江西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加之水运兴起,樟树因地理优势,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张建仕
江西樟树博物馆副馆长张建仕认为,正是因为樟树是一个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重要的商贸之所,才成就了樟树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四特酒的深厚底蕴,源自于江西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体现在丰富的文化遗产、艺术表现和社会习俗中。这个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四特酒拥有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不断挖掘四特酒与江西文化的关联,从中提炼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四特酒的文化IP,或将带领四特酒文化表达迈向新的台阶。
地理环境之“特”
地理学者、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乃昂表示,四特酒的诞生实际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互成就的结果。
除了经济发达、粮食富足、交通便利为江西酿酒业发展带来的助力外,江西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酿酒提供了天然保障。
王乃昂
处于北纬28度“黄金酿酒带”,是四特酒与名优酒企的地理环境共性,除此之外,樟树身处赣鄱平原,气候温润,土沃物繁。王乃昂认为,樟树“江南春雨”与“江淮梅雨”气候特点并存,雨热同季且充足,为农业生产、酿酒制造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陈建生
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生则在多年研究中发现一个趣味现象:深循环地下水与酿酒可能存在一定关联。经过地下深循环后露出的水中,拥有丰富的与酿酒相关的微量元素,而往往出好酒的地方,水中的微量元素都十分丰富。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是在岩土的空隙中进行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岩浆流,而后引发火山。火山停息后,岩浆流冷却形成了岩浆岩,在这个过程中岩浆岩内会形成冷却收缩缝,陈建生与其研究团队便是在这里发现了水。
樟树便处在两个地块拼接处的缝合带上,地下水从这里流出,湖泊便形成了。周边的火山群也印证着——大量的深循环地方水从这里经过。
综合来看,四特酒所处的酿酒大环境,是水质、土壤、气候、气温、微生物的完美结合。
四特酒处于天然的特香型白酒产区,如果能建立起自身的产区表达体系,那么在未来的酒业差异化表达、产区化竞争的赛道上,四特酒将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酿造工艺之“特”
“天赐的特殊的地理历史,自然提供的特有的酿酒原料,四特人特创的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制出了有特色感官品质的四特好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北忠用四个“特”对四特酒进行了总结。
韩北忠
四特独有的“12353”酿造工艺,是传承古法之上的创新。韩北忠认为,只用最简单的大米,酿造出这种风味特色、滋味丰富的酒,正是源于四特特别的生产工艺,原粮与大曲,形成了“米、面、麸、糟”这四项的有机结合,共生共存,造就了发酵过程,也成就了一瓶四特好酒。
韩兴林
在考察过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白酒中心主任韩兴林认为四特酒技术中心的配置已经走在了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的前面,而四特人的专业、品质自信,同样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兴林认为,品质是品牌的基础,但品牌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略,因此,四特酒需要从品质自信进一步走向品牌自信。
赵金松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白酒学院副院长赵金松的认同,赵金松认为,四特酒总结出的“12353”工艺密码极具代表性,需要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出来,让四特的工艺故事真正地触达消费者。基于此,赵金松从工艺密码、技艺传承、技艺传播、技艺表达四个具体方面,给出了他的建议。
整体来看,四特酒作为特香型白酒开创者,呈现出一种蓄势待发之姿。相信通过表达体系的不断完善,四特酒的品牌影响力定会持续提升。
“中国特色好酒的重要样本”
在对四特酒进行为期3天的科学考察调研后,专家顾问团队经过讨论,形成了初步考察意见,全文如下:
樟树市处赣鄱大地中部、清江盆地之心,物华天宝,人文昌盛,稻作历史久远,素为赣中粮仓,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赣江、袁河在此交汇,水陆纵贯、八省通衢,孕育药都、酒都相得益彰,为赣江流域稻米酿酒核心产区和长江名酒带的重要组成。
四特酒以特香立派,承袭稻作文明,采用整粒大米为粮、面麸酒糟制曲、红褚条石垒窖,独创12353酿造工艺,酒色清亮、柔和醇甘、舒适爽净,成就“清、香、醇、纯”之特香品格,具有显著的风格典型性、技艺独特性和地域代表性,是中国稻米酿酒流派的标杆、香型创新的典范和中国特色好酒的重要样本。
你怎么看四特酒的好酒基因?文末留言等你分享!(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