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中央苏区革命史、深刻领会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深切感受赣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成就,体会先锋软件集团井冈山数字经济产业园(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井冈山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所充分彰显的先锋文化和先锋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生动实践引导激励师生,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担当意识、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和格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经井冈山先锋旅行社的协助,7月10日至13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思政课教师赴井冈山实验实训基地、于都、瑞金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10号上午,参加实践研修的教师满怀着激动之情抵达实践研修的第一站——井冈山实验实训基地。
下午,在A2-206会议室举行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靳苗苗主持,她介绍了本次实践研修活动的具体安排,强调在实践研修中要用心去听,仔细去看,把实践研修同思政课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玉林就开展暑期实践研修的意义,此次实践研修的主题和内容、要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任务的落实和要求做了布置和说明。开班式严肃认真、内容充实具体、任务落实到人。
在基地,全体教师参观了基地一期建设的成果及二期建设工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昔日的荒山地上就建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化的校园,一栋栋气派亮丽的大楼、一片片美丽温馨的林草地、一条条宽阔的大路、还有那波光闪闪的景观湖和别具一格的各式工作场所相映生辉,面对这样的奇迹,大家深感震撼,深切感受到了先锋文化、先锋速度和先锋创新的魅力,受到了一次鲜活且深刻的创业创新教育。
在基地,先后邀请了原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家桂教授、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匡显桢副教授作了专题讲学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经验介绍。刘教授以“如何让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井冈山大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入手,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思政工作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特征、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教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思政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五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述和经验介绍。匡副教授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为题,围绕理想信念的概念、特征、重要性和加强理想信念的举措作了讲述,并引用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和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
于都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的后方基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也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12号上午,全体教师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和于都长征第一渡渡口参观学习。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大家驻足凝望,认真地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在这里,大家逐字地重新学习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深刻领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随后,大家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和于都长征第一渡渡口。面对高高屹立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贡水旁的长征第一渡渡口,大家不由自主回忆起1934年秋的那些日日夜夜,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长征精神顶天立地的伟力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强烈震撼。
瑞金是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有“红色故都”之称。12号下午至13号上午,全体教师在这里进行参观学习,先后来到了叶坪旧址群、华屋、中华苏维埃纪念园、“二苏大”礼堂会址、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等地。
叶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也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在这里,大家参观了“一苏大”旧址,进行了“一苏大情景”和“八子参军”的现场教学。在叶坪红军广场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大家庄严肃立,为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以默哀和鞠躬的方式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敬仰和感恩之情。在红军烈士纪念塔下,大家还重温了入党誓词,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强决心。
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也是精准扶贫示范村。苏区时期,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全村有很多人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十七棵松”的故事就是华屋人支持革命事业的有力显现。长征前夕,有十七位华屋青年相约参加红军。长征出发前,他们来到家里的后山,栽下了十七棵松树。令人惋惜的是,这十七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因战争的残酷而全部牺牲。大家走进华屋的后山,见到了当年十七位烈士栽下的松树。十七棵松树郁郁葱葱,在每棵松树下都立了一个牌子,上面镌刻着一位烈士的姓名。在烈士栽种的松树下,工作人员为大家上了一堂触动灵魂深处的“十七棵松”现场教学课。“十七棵松”的故事感人肺腑,听着讲述,无不潸然泪下。
随后,大家参观了华屋的村史馆。昔日的华屋,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匮乏、耕地贫瘠等原因,一度很贫困,是省定“十二五”贫困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低下……进入新时代以来,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今日的华屋已展新颜。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通过华屋旧貌和新颜之对比的缩影,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是告慰革命先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中华苏维埃纪念园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中华苏维埃纪念园,一个个场馆、一个个雕塑、一个个字,都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上的“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十个鲜红的大字,鲜明地告诉我们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所在地。纪念园台阶上镌刻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二十八个大字,是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大家在实地参观中,认真学习了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刻领悟了苏区精神的伟大意义。
“二苏大”礼堂会址被称为“苏区时的人民大会堂”,是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身。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内召开。为防止被敌人空中侦察发现,支撑大礼堂的48个支柱就是利用该地生长的48棵大树,以作遮蔽。为便于疏散,大礼堂开了许多的门,在大礼堂北侧10米外,还建有一个回字形的防空洞。这一切都说明当年的环境条件极为艰难不易,置身其中,大家倍加敬畏和感恩革命先烈的强烈情感油然而生。
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沙洲坝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也是毛泽东带领军民为群众开挖的水井——红井的所在地。“红井”的故事便诞生于此。在红井旁的石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几个大字。红井是毛主席心系民众、关心人民疾苦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民众谋幸福、办实事的历史见证。在沙洲坝列宁小学旧址,大家坐在教室里,瑞金市委党校的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堂十分精彩感人的“红井往事”现场教学课。“红井往事”的动人故事,给了大家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冲击,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的党性教育课。
随后,大家还参观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以及毛泽东、徐特立、何叔衡、张闻天等同志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通过参观这一系列的旧址,真情实景让大家见证了苏区时期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之艰辛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工作条件之艰苦,再一次生动具体地感受了伟大的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深刻意识到要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要勤勉工作、接续奋斗。
此次实践研修活动,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教师通过生动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加深刻感悟到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的精神源泉,必须铸牢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铸魂育人,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永续传承。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在新时代,正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突飞猛进,老区人民过上小康乃至富裕的美好生活,这是对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最好体现。此次实践研修活动,全体教师不仅深受教育,而且都带着任务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素材,大家表示将会充分地将这些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中,还将集体制作一个“中央苏区革命史和苏区精神”的课件,并作为一个教学专题纳入“红色文化”课的教学及融入其他思政课的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供稿)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