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卫

四川南充:《南充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2-09-29 16:52:11 来源:中国报道

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中、省、市整体部署,9月29日,四川省南充市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市政府编制印发了《南充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中轩从《规划》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主要特点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根据国、省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十八大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科学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针”,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强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始终坚持“生态强市”战略,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努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各类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有效运用科技手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提高环境治理效能。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统筹水陆、城乡、江河、湖库,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围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坚持改革牵引和创新驱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综合手段,推进制度的有效整合、衔接协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支撑能力,全面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四是坚持“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境共治体系。

据介绍,从具体内容上看,《规划》共九个篇章,35个章节,分为四大部分。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结合“十三五”生态保护形势,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是指导思想和目标指标。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治理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和生态保护修复”5方面重点内容、提出了20项主要指标。其中,要求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率达100%。

三是明确生态环境保护6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绿色转型、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临江新区、统筹推进绿色宜居城乡建设等五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内容;全面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嘉陵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双创和生态价值转化等四项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内容;开展碳达峰行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四项应对气候变化内容;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深化三水统筹治理保护、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及饮用水源保护等四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内容;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危废及危化品风险防范等四项环境风险防控内容;以及建立政企民多元共治体系、健全环境监管监测体系、健全环境治理经济体系、开展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等四项治理体系建设内容。

四是健全并落实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公众参与、严格评估考核”等4项保障措施,特别是鲜明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首次提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充分体现了南充特色,《规划》主要突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碳达峰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及临江新区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突出了全民行动、构建大环保格局、“一江多廊多点”生态安全屏障等系统观念;突出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等系列底线思维;突出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政策制度、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等改革举措;突出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等南充特色。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美丽中国,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南充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规划》各项任务举措落实落细,做到任务有实招、工作有实效、群众有实感,不断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文/易青海)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