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说: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英国牛津和剑桥提出:“设立大学是为了给教会和政府培育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为此,大学教育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作为大学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以人为本”开展教学。
一、高职在校学生的观念现状
一群刚刚离开相对封闭的未成年时期,离开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怀抱,来到大学体会到世界之广阔、自由之可贵的年轻人,往往可能在突然到来的无限世界和无限自由里大喜过望、无所适从,很轻率就做出一些重要抉择。而矫枉过正、有失理性的抉择一旦做出,影响的将会是很长远的未来。事实屡屡证明,各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会陷入一些偏激狭隘负面的思维观念当中,当今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也并不能避免——他们追逐时尚潮流,把自己装扮得光鲜耀眼、独一无二,在流行文化的裹挟下失于轻浮。他们沉湎虚拟世界,把自己表现得沉默自闭、与世隔绝,在光怪陆离的维度中困于虚无。他们推重利己主义,把自己塑造得高端前沿、精致无比,在利益至上的观念下陷于专独。他们崇拜成功哲学,把人生当做一丝不苟的图纸画作,在利禄功名的求索中流于世俗。他们迷信唯科学论,把生活当做非此即彼的原始丛林,在进化理论的思维下渐于冷酷。他们认可极端价值,把否定当做改变世界的重要形式,在意识形态的混沌中趋于歧途。
这些思维观念的发端,通常正是日常校园生活中我们并未重视到的一些细节,却足以使一个个健康的灵魂逐渐被侵蚀,走向腐坏和空虚的境地。很多社会新闻版块里让人扼腕叹息的事,其深层原因也往往都是源自当事人思想上最细小的变化,源自一念之间。因此,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之为“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而在高校众多学科中,思政课教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一边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再强调要狠抓学生的思政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一边是学生认为“思政课”比不上专业课,学不学无所谓。以至于在“思政课”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教师压力大,学生不像话。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强调:“要成才,先成人”,学生在下面千姿百态,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干其他的事,有的睡觉,有的干脆逃课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即使老师很有水平,对教学内容很熟悉,也会给人一种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感,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是不是这种现象就无法改变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笔者本着求实态度和探讨精神,围绕这个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
三、开展“以人为本”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的理念。而这里的“人”特指高职大学生。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
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一)以教育部教学指南为依据,开展专题教学
我们所有的思政课是以专题开展教学的,专题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的专题教学指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教育部的教学指南中有24个专题,共54个学时。我们在研读《教学指南》的前提下,把握概论课教学规律,遵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维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12个专题,模块分别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专题具体如下:
(二)以各专业学情为依据,开展分类教学
思政课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源类别、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以及专业特性,进行分类教学。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按照“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精准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建党百年为契机,采用党史播报、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调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运用学习通、中国红色旅游网等教学资源,在深化学生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了解的同时,推动小我融入大我,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去思考和践行中国梦。
因此,结合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但是理论基础不一,部分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农村实践调研经验。因而,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设置小组互助学习(兼顾学习基础、综合素养),并且设置“明星旅游村”实践调研、党史播报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三)实施“三环三步”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性。
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播报”“党史播报”和“讲红色故事”,推行“三环三步”教学模式,实施课前“任务驱动”、课中“催化引导”、课后“以知促行”,让学生课前有准备、课上有参与、课后有收获。比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唱红歌,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唱。很多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课堂唱过红歌后,胆子变得大起来,也更愿意表现自己了,对党和国家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依据课程核心素养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案例和讨论。同时结合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教学问题链。推进“精准供给”,切实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运用“超星学习通”,打造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并实施全过程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周倩兰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