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赣州:八年振兴路 一曲奋进歌!

发布时间:2020-06-29 13:37:52 来源:赣南日报

八年振兴路 一曲奋进歌

——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八周年之际

又是一年6·28!

三个平常数字,一个普通日子,却让赣南人民深铭于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八年前的这一天,《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赣南人民,心怀感激和梦想,以欢庆节日的姿态,迎接这一历史时刻;赣南大地,一场深刻蝶变,由此开启!

八年过去,“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已然从“谋篇布局”变成“现实场景”。赣南人民多少年来念念不释的梦想,如今在红土圣地无处不在的变化中粲然绽放。这种绽放,让八年来的每一个日子,变得生动隽永,充满回响,耐人寻味!

 

 

八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撸袖实干、感恩奋进,围绕《若干意见》赋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五个战略定位,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奋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果斐然,一系列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赣州由此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和获得感幸福感最强的时期。赣南,正与全国一道,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加速奔跑、续写荣光。

 

犹如一棵幸福之树,《若干意见》深植红土、福荫赣南。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头。

今天,幸福盈怀的983万红土儿女,愈加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殷关怀,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愈加彰显,感恩奋进、逐梦向前的步履迈得愈加坚实而铿锵。

今天的赣南,风过田野,稻菽千重。

今天的赣南,心怀暖阳,满目芳菲。
 

八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八年来,赣南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殷关怀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形如双帆、迎风待航。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前,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伟大创举,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次伟大预演,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

赣南,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发源地,一片深深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圣地。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1年再次踏上赣南大地。他深情地说: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辖区人口最多的一块“红色版图”。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赣南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地位特殊。由于战争创伤大、历史透支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原因,这里一直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后发展、欠发达”的市情实际,成了赣南人民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仅靠自身努力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情牵赣南,并亲自谋划和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6月28日,凝聚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爱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实施,赣南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赣南老区走向振兴发展奔向全面小康的梦想之旅,由此开启新的征程!

《若干意见》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量身定制的“国45条”,从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等方方面面给予倾斜,围绕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个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从国家层面系统为赣南苏区绘就了美好蓝图。

从此,红土成“热土”,老区变“特区”,赣南前景,一片开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赣南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万般牵挂、深情厚爱。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总书记深情关注赣南的振兴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当场拿出赣南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写来的信,叮嘱有关部门就信中提出的“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油茶等扶贫产业的支持”进行调研。如今,赣州已成为全国油茶主产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高产油茶面积已达135万亩,赣南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跻身全国百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五周年和中宣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先后三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或批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视察,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赣南苏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大变样。

……

回溯时光,感激弥深。赣南人民不会忘记国家部委的鼎力帮助、倾情支援。

2012年4月,《若干意见》出台前夕,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149人奔赴赣南,兵分十路实地调研。一周时间,他们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足迹遍布赣南城乡,亲眼目睹了这片红色土地基础薄弱、民生艰困、经济滞后的真实状况。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感动于赣南曾有的特殊地位、特殊贡献,牵挂着赣南的特殊困难、未来的振兴发展,调研座谈时,部委同志深情感慨:“我们有责任帮助这里的老百姓尽快地富裕起来”“我们应该把突出问题先解决”“这不仅是赣州同志的责任,是江西同志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各个部委的责任”。

很快,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14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总计190多个。

很快,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至今已召开6次联席会议。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委又联合推出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

为让这些政策措施高效落地,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至今, 42个对口支援部委和有关单位先后派出四批共计16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州各地挂职帮扶,针对赣州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援县促市”,给予特殊扶持,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发展。

挂职干部将赣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大力弘扬新时代苏区干部好作风,心系老区、实干为民,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2018年4月来到赣州高新区挂职的中科院干部卢旺,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中科院优势与赣南苏区发展需要有效对接,促成了赣州高新区不少问题的解决。转眼两年挂职期满,依依挥别时,卢旺万般不舍:“我珍惜在赣州的分分秒秒,我珍藏在赣州的点点滴滴,我将把这份经历作为人生的最美回忆,永远定格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记忆。”

今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明确赣州延续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加快赣州产业发展持续赋能。目前,新一轮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举措也在争取、酝酿中,赣州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呼之欲出。

深深关爱,催人奋进。赣南人民不会忘记省委、省政府的倾力支持、高位推动。

八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和5次工作推进会,协调帮助解决了一大批事关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际问题。32个省直厅(局)陆续出台了支持赣州加快振兴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

省委、省政府对赣州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为赣州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重大支持措施,赋予赣州新的重要角色和重要使命。

2017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建设、壮大中心城区、打造区域性中心等四个方面推出21项政策措施,明确支持赣州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力打造江西省南部重要增长板块。

今年6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完善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对标大湾区提升开放水平、打造大湾区产业协作高地、建设大湾区生活休闲旅游共享区、鼓励比照大湾区先行先试等五个方面17条政策措施,赋予赣州更大发展自主权,加大省级资金支持力度,在创新人才政策、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用地供给、加强组织实施方面给予更多倾斜。

……

领袖大爱、国家力量、制度优势、政策扶持……集万千关爱于一身的赣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热土。
 

八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八年来,赣南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有一种变化,叫“用了不到八年时光,彻底告别半世纪沧桑”。

这种变化,就发生在赣南。

站在上犹县水岩乡龙门移民新村梁学武家的两层半小洋楼眺望,500米开外就是上犹江库区。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犹江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梁学武一家和众多库区渔民就一直生活在船上,人称“水上漂”。

《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让“水上漂”离船上岸的安居梦想变成现实。随着库区“水上漂”搬迁上岸工程的实施,上犹县“梦想家园”等8个集中安置点迅速建成,曾经头枕湖水半个多世纪的563户库区渔民走出船篷、告别风雨,过上安稳的岸居生活,并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样曾被水困扰的,还有200公里外的宁都县固厚乡东排村村民。这里过去长年缺水,村中唯一的“水井”,竟是一个就地挖开、半径不足1米的坑,人畜共饮,污染严重,村民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找水源,建水塔,铺管道……如今,东排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不少村民家中还添置了洗衣机。此外,农田也跟着受益,告别了“望天收”,“喝”上了长流水。

点滴凸显变化,枝叶关乎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就是一道道初心考题。

《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棚改户新年新房新希望

振兴发展八年来,赣州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累计达3941亿元,年均增长22.6%。

——新建农村保障房17371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问题基本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住上新房;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3.5万户,兴建城市保障性住房7.95万套,解决了71.41万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了546.7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或长期受“低电压”“电压不稳”困扰的问题。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6万公里,使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上水泥路,群众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6%。

——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712万平方米,其中改造校舍危房230.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增加了一半。

——每千人病床数由2.72张增加到5.6张,比2011年增加一倍。

……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真金白银投向民生,赣南老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天比一天丰满。

↑美丽乡村

宁都县湛田乡新田村,夏日荷塘莲叶田田、莲蓬摇摇,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其间,成为一道景中之景。

岁月并非从来静好。新田曾是“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常住人口486户18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7户411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扶贫工作队进驻新田,用好惠民政策,实施精准帮扶,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脏乱闭塞的穷山沟变身为村容整洁、风景秀美、远近闻名的农家游打卡地;集体经济产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白莲合作社、光伏发电站和菌菇、茶树菇产业基地齐头并进;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0元提升到11000元。

新田的变化,只是赣南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平常一例。今年4月26日,随着于都、宁都、兴国、赣县4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赣南11个贫困县自此宣告全部脱贫摘帽,赣州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和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赣州积极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八年累计减贫192.06万人,11个贫困县和1023个贫困村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6.71%下降至2019年的0.37%。

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的个体的人生嬗变: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年近九旬的廖秀英,依托一手好腌技和“邮乐购”电商扶贫站,带领28户贫困户成立“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入社贫困户实现集体脱贫,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咸鸭蛋”成为村民的“金鸭蛋”,她本人还因此登上全国脱贫攻坚奖领奖台,捧回奋进奖。安远县镇岗乡赖塘村贫困户钟浦清,在当地电商企业的帮扶带动下,走出一条“红薯 电商”的增收之路,甩掉“贫困帽”,人称“红薯哥”。宁都县湛田乡新田村贫困户王忠良,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迅速摆脱贫困,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司令”……

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赣州创新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入产业链,覆盖带动90%以上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过程见证奋斗,成果令人欣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城乡环境整治、从抓实扶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从创新社会治理到解决百姓“三事”……赣南的实践,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视察时,深情寄望“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赣州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八个领域同时发力——清除村庄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推进“厕所革命”、清理乱搭乱建、整治杂乱线缆、整治农户庭院、改善路域环境、整理规划区域。如今,行走赣南,持续整治中的乡村日益变得清爽,房前屋后、室内室外环境洁美,“诗意田园”正成赣南乡村常态。

“延安、寻乌、两当等地人民法庭坚持群众说事、民事直说、法官说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乡村振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再次肯定了寻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推动基层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深化和推广“寻乌经验”,如今已成为我市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打造革命老区创新社会治理“赣州样板”的重要着力点。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一个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赣南大地接踵涌现。

民之所求,政之所向。有效解决百姓身边的急难事、麻烦事、烦心事,赣州致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2019年7月以来,全市通过新闻媒体开栏和政府设立热线电话、畅通网络问政渠道等方式,广泛收集百姓“三事”线索,组织专班专人协调处理、督办问效,让“呼声”变成“笑声”、将“难点”做成“亮点”,仅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期间,就办结百姓“三事”714件。2019年12月1日起,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成为解决百姓“三事”的常态化平台。

……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给赣南人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为各项事业发展赢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八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八年来,赣南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孜孜追求

战略决定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高质量解决问题,最终要靠推进高质量发展来实现。

八年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赣州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年均增速分别为9.8%、13.2%、12.4%、10.7%、19.1%、9.4%、10.9%,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均高于全国同期年均水平。

2019年,赣州市生产总值逾3474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百强,列第71位,排名较2011年前移37位。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八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将国家扶持振兴发展的利好政策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源源动力、累累硕果。

夏阳高照,激情似火。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高性能磁钢产品琳琅满目。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公司掌握的晶界渗透技术已可以和国际顶尖企业竞争。去年公司新增国内外发明专利7项,销售收入增幅超过30%。

与金力永磁相距20公里的赣县区赣江之滨,江西省与中科院共同推进建设的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正拔地而起,同步成长壮大的,是稀土产业前沿科研力量。

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是赣州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有效探索和创新实践。

围绕主攻工业,赣州在致力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过程中,不断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业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数年攻坚向前,如今,强势崛起的“两城两谷两带”产业集群,正挺起赣州工业的脊梁: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日新月异,落户整车及零部件项目82个,国机智骏、山东凯马实现量产销售;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去年产值突破1800亿元,正朝着2000亿元大关进发;中国稀金谷建成投产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等7个项目,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青峰药谷集聚大健康关联企业80余家,青峰药业技术中心获批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带产值突破600亿元,为2011年的4倍;纺织服装产业带初具规模,产值突破700亿元。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工业首位产业发展也是异军突起、一路高歌。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固投实现三年翻番,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紧盯新动能新业态,赣州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5G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122”倍增工程,强化科技投入、科技研发和创新运用。为搭上数字经济快车,赣州大力推动5G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截至目前,江西移动5G实验室已落地赣州,5G 赣南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南康5G家具产业智联网等一批5G优秀应用案例纷纷涌现。今年4月,赣州5G产业发展研究院在信丰5G产业园正式成立,该产业园现已引进金信诺、一创新材料、中兴敦信、中保正东、瞬雷电子等5G关键零配件企业14家,投资总额超120亿元。此外,龙南县规划建设占地2700亩的赣州5G智能科技园也将于今年底建成。

↑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

传统农业脱胎换骨,现代农业捷报频传:全南绿色高山蔬菜直供迪拜市场,赣南蔬菜搭乘中欧班列卖到俄罗斯,赣南脐橙通过海铁联运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赣南脐橙、赣南蔬菜、赣南茶油、赣南高山茶……在“智慧农业”理念引领下,赣南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壮大,“赣南”现代农业系列品牌加紧塑造,全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已然形成。其中,蔬菜产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全市近三年来新建规模蔬菜基地867个、25.9万亩,仅2019年就新建规模蔬菜基地8.8万亩。今年疫情期间,一车车带着露珠的蔬菜从赣南田野出发,不仅保障了本地市民需求,还通过爱心捐赠绿色通道,走上湖北人民的餐桌,为“疫”线人员带去了赣南的温暖问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被赣南老表点赞为“关键时刻救了大急”。

现代思维、现代技术、现代理念,让赣南农业向大有可为的现代农业华丽转身。

现代服务业从“配角”变成“主演”。振兴发展带来的“洼地效应”,使赣州这个内陆城市变成金融新宠,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已由2011年的73家增加至193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11年的2.9倍、4.7倍,总余额突破万亿元。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全市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刚刚在赣州召开的全省旅发大会为契机,我市文旅产业正开启新一轮“井喷模式”。随着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获批,赣州成为全国物流枢纽已无悬念。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透视其中的变化。2011年,赣州三产结构比例为17.4∶47.2∶35.4。2019年,已变成10.8∶39.4∶49.8。数据变化的背后,是赣州现代服务业的日渐崛起。

持之以恒主攻基础设施建设,使赣州日益接近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

2019年12月26日,昌赣高铁开通营运,赣州从此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对于赣州而言,高铁开通,无论赋予怎样的意义都不为过。这条绵延416公里的长龙,不仅有钢铁的硬度,更有幸福的温度。它在为赣南人民带来诗和远方的同时,也为赣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加速度”。

↑赣州高铁西站

大道通衢,大城崛起。如今,放眼全国交通版图,赣州的陆空地位已是今非昔比。

国道、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全市升级改造国省道1500余公里,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1495公里,约占江西省的四分之一。昌赣高铁、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赣韶铁路建成运营,赣深高铁和兴泉铁路加快建设,瑞梅铁路、长赣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继昌赣高铁之后,赣深高铁不久将横空出世。随着投入逾百亿元的“三横五纵”城市高架快速路网加速建设,赣州成为全省建成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目前已建成通车快速路6条、总长50公里,高架交通体验堪比沿海发达城市。

↑随着投入逾百亿元的“三横五纵”城市高架快速路网加速成型并陆续建成通车,赣州已成为全省建成通车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

2019年,赣州黄金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航空口岸获批开放,飞往泰国的国际航线正式通航,赣州迈入国际航空时代,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唯一同时拥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和航空口岸的城市。这一年,赣州黄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是2011年的4倍。

……

大交通带来大开放。作为内陆地区的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成功获批为全国内陆第八个临时对外开放口岸和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从全国唯一的进口木材直通口岸,快速成长为全国功能最齐全的内陆口岸之一,成为赣州乃至江西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南康家具产业因此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依托赣州国际陆港,赣州扩大开放的步履越来越快、视野越来越广。2019年,赣州国际陆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行,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全年开行中欧(亚)班列37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1103列,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

《若干意见》赋予赣南“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战略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成为我市纵深推进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八年来,赣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抓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2019年,PM2.5、PM10浓度均值降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质综合指数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昔日“光头山”,今朝“花果山”。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稀土废弃矿点,通过矿山环境整治、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和小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实现了“沙漠”变成“绿洲”。三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沟壑纵横,现在目之所及,都是绿水青山、怡人景观。

据统计,八年来,我市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面积91.27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欠账”得以偿还。其中,投入10亿元,建成5个稀土尾水处理站,部分河流氨氮超标的历史性难题得以破解。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的“赣南模式”在全国推广。

全市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成效显著。投入130.87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52个,试点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第一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入粤港。实施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到目前完成改造近300万亩。

红色赣州,绿色发展,由理念变成实践,实践成果有目共睹。
 

八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八年来,赣南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抒写着红土儿女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不变情怀

时光舒卷,岁月漫漶,不变的是赣南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深深情怀。

沐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关怀,赣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这样的巨变,让赣南人民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正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大爱,幸福的生活才降临家门,美好的梦想才日渐成真。

得益于《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今日赣南大地,一幢幢农民新居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兴国县埠头乡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原本是一片荒地。2013年,一座新村在这里建成,周边5个村庄的100多户村民搬离原来的危旧土坯房到此安居,村民们给村子取名为“铭恩新村”。

一栋房子、几代情怀。还是在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一栋斑驳的土坯房格外显眼。86年前,长冈乡贫农马荣海家不慎失火,时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带领苏区干部出工捐钱,帮助盖起了新房。此后漫长岁月里,马家几代两度建房,始终没舍得拆除那栋闲置多年的土房子。在马家人看来,这栋房子已经超越其实体意义,有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如今,当年盖房场景被浓缩成一座“苏区干部帮助贫农马荣海盖房子”实景,定格在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这间土坯房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初心不变的生动映照,也是赣南老区人民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深情表白。”陈列馆讲解员钟慧动情地说。

行走赣南大地,这样的真情流露俯拾皆是。

赣县区沙地镇蟠岩村,75岁的陈贻福把家里的白墙写成一本“感恩账本”,上面清晰记录着:2014—2015整改楼房;2016年粉刷装修楼房;2017年竣工搬迁;2018年饮用水到厨房;2019年收到农行生活用品……在这份“感恩账本”顶端,写着“感恩习近平主席!”“新时代好!”“谢党谢国谢政府!”。老陈说,这是他的肺腑之语。

白墙黛瓦,绿荫蓝莓。夏日的于都县罗江乡前村村庙子岗,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村中的“感恩广场”。早晚时分,孩子嬉戏,老人健身,妇女则随着《最炫民族风》节奏翩翩起舞。村党支部书记林晓明告诉记者,以前庙子岗流传一段顺口溜:“天晴晒死虫,落雨变成塘,有女莫嫁庙子岗。”《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庙子岗面貌焕然一新,大家住上了新房,晴天暖洋洋,雨天亮堂堂。修建感恩广场,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

铭恩新村、感恩广场、感恩亭、感恩墙……赣南人民将内心深深的感激,具化为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寄托他们知党恩、铭党恩、立志报党恩的质朴情怀。

↑埠头乡铭恩新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种独特的“赣南表达”,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极为朴素的道理: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把谁举过头顶。

瑞金市在赣南率先脱贫摘帽后,该市云石山乡顺应群众意愿,开展了“村村一台戏,感恩总书记”群众演出活动,表达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拥戴感恩之情。村民们演身边事,说心里话,感恩之情发自肺腑、至深至诚。

去年11月21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江西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瑞金市黄柏乡龙湖村村民邓大庆受邀来到南昌,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自己种植脐橙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故事。这位来自中国最基层的普通农民,以真实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在这个政党的眼里和心中,总是有像他这样的普罗大众的一席之地!

5月8日,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跋涉在昔日红军走过的长征小道。这是赣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的“重走长征路”现场教学暨军事日活动。回望革命烽火岁月,更加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思想的指引。

赣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着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地方。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推进党委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创新“3 X”集中学习模式,建立每月学习日制度,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融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是《若干意见》赋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也是赣州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等红色教育,凝聚振兴发展磅礴力量的重要抓手。

八年来,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长征精神理论研讨会、“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理论研讨会等陆续在我市举办。2019年,我市高质量完成中宣部重大委托课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瑞金溯源:为人民打天下,为人民治国家——中国共产党苏维埃红色政权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现实启示》,深刻揭示了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中的重要地位。

八年来,赣州争取上级文保资金3.36亿元,353处革命遗址得到维护和修缮。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仅用4个多月便建成开馆,“革命理想高于天”赣南籍革命烈士纪念雕塑在广西桂林烈士纪念碑园落成。2019年,全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新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处;红色旅游收入达564.8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的40.1%。

八年来,全市红色文化项目扎实推进:首个红色实景演艺项目《浴血瑞京》试运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红都瑞金、方特东方欲晓乐园等重大文化项目落地建设;电影《八子》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征组歌》全国巡演,《苏区干部好作风》《十七棵松》《寻路》等精品力作相继面世。

在遍布赣南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扶德扶志感恩奋进”等主题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平台载体,全市上下广泛深入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诵读《红色家书》、脱贫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让这片土地更富神采。信仰的火炬高高擎起,担当实干便成为红土地上的主旋律。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最重要的,是要铭于心、践于行,让振兴发展的好政策真正得到好落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干部群众无穷的内生动力,全市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作风革新”,广大党员干部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中努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

围绕着力推进振兴发展试点示范和重大平台建设,全市干部群众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先行先试,争创一等工作。通过前瞻谋划项目、主动对接争取,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优势,八年来赣州累计获批试点示范事项155个,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挂牌成立,为近十年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唯一直属研究机构。龙南、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沙河工业园、信丰工业园更名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保税物流中心、尚佑公用型保税仓等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继建成运行。

政策、项目的落地,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我市坚持将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连续四年荣获江西省改革考评第一名。其中,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最多跑一次”事项超过90%;在全省率先启动“一链办理”改革,上线运行综合政务服务APP“赣州通”,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等商业大咖接踵而至,抢滩赣州,洽谈合作。

蝶变鼓舞人心,信念烛照征途。新长征,再出发。云石山上,长征渡口,红霞满天,一如泽润红土的初心使命,赤诚如初,从未更改!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