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这梅干菜的香气,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院子里晒菜的日子。”近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瑶田镇清水塘村,江西绿达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梅菜哥”张谊正忙着整理家族三代传承的梅干菜制作技艺资料,全力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这门始于民国时期、以“三蒸三晒”为核心的古法技艺,不仅承载着永丰人的乡愁记忆,更化身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香饽饽”。

百年技艺传三代,古法里藏着“家的味道”
走进张谊的梅干菜加工车间,陶坛中腌制的芥菜飘出淡淡清香,阳光下晾晒的梅干菜色泽金黄、香气醇厚——这是张氏家族三代人坚守古法技艺的珍贵成果。“我爷爷张通广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做梅干菜,那时候没有现代设备,全靠手工选料、自然晾晒,做出来的菜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张谊回忆道,作为第一代传承人,张通广(1916-1989)突破了吉安地区“多原料混用”的局限,摸索出“芥菜适配三蒸三晒”的核心经验,成功解决传统梅干菜口感不一的问题,让这门技艺从“家常做法”升级为具有辨识度的民间特色技艺。
父亲张睦珍(1942-2007)接过传承棒后,进一步优化工艺细节。他结合永丰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的气候特点,将晾晒程度精准控制在“六成干”,蒸制火候则固定为“木甑上汽后再蒸10分钟”,彻底解决了梅干菜品质不稳定的问题,还将操作经验系统梳理,转化为可复制的家族规范,为技艺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自幼年起,张谊便跟着父亲学习选菜、拌盐、蒸制等工序,如今已完整掌握7道核心流程:1.选料(选用生长期100天以上的本地芥菜);2.清洗(逐片洗净杂质);3.晾晒(晒至六成干);4.腌制(按100:2的比例拌盐,用黄土密封坛口腌制不少于15天);5.晒干(开坛后一次性曝晒);6.蒸制(激发食材香气);7.复晒与反复蒸制(遵循“三蒸三晒”原则,最终形成“越蒸越香、越蒸越黑、软而有嚼劲”的成品梅干菜)。“我们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全程无添加,这既是守住老祖宗的技艺,更是守住刻在永丰人记忆里的‘家的味道’。”张谊坚定地说。
从“家庭小菜”到“产业名片”,技艺激活乡村振兴
在永丰,“无梅干菜不成席”的说法广为流传,梅菜扣肉、梅干菜烧猪蹄等特色菜肴,既是百姓日常餐桌的美味,也是节庆待客的“硬菜”。早年在南昌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张谊,2016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决心将家族技艺推向产业化,让这门传统技艺走出“小作坊”,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家乡的农产品品质好,我就是想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张谊介绍,创办江西绿达实业有限公司后,他创新推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定单模式:公司统一提供芥菜种子与种植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开展种植,蔬菜成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负责后续清洗、加工、腌制等环节。瑶田镇阙家村村民阙海元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只种一两百蔸芥菜自己吃,现在跟着张总种了一两亩,村里还有二三十户一起加入,大家都能靠种芥菜多赚钱。”
如今,当地芥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梅干菜产业链的农户越来越多。企业加工车间也吸纳了十多名村民务工,清水塘村村民张金桂笑着说:“在这里做事每天能赚一百块,一个月下来能有三千块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特别方便省心。”目前,企业梅干菜年产量达30余万斤,还延伸开发出富硒葛根薯粉丝、葛根薯粉条、粉皮卷等十余个原生态、无添加的优质食品系列。产品不仅供应全国数十家餐饮酒店,更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客户的认可与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申报非遗不是终点,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永丰梅干菜的好,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实现稻蔬轮种两不误。”张谊补充道,“二季稻收割后已是冬天,种芥菜既能改善土壤,又能为农户增加收入,当地种植户都很认可这种模式。”
非遗申报背后:守传统更要“活”在当下
“这门技艺藏着永丰人利用自然条件保存食材的智慧,‘三蒸三晒’的工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家族传承的模式,更让它成为寄托乡愁的文化符号。”永丰县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梅干菜制作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当地饮食文化、农耕智慧的活态载体,目前已被列为重点非遗申报项目,县里将从技艺保护、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对张谊而言,非遗申报是让技艺“活”起来的新起点。为提升产品品质,公司已邀请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肖小年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未来还将逐渐加大投入,推动梅干菜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目前,企业在“淀粉制品类”已成功研发富硒葛根薯粉丝、葛根薯粉条(丝)、百合葛根薯粉卷等多个优质新产品。谈及发展规划,张谊思路清晰:“计划三到五年内,以瑶田镇为中心扩大梅干菜种植规模,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五到八年间,实现全产业链的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既要用心传承老祖宗的技艺,也要紧跟时代脚步创新发展。只有稳定质量、提升产能、做好创新、优化服务,才能让永丰梅干菜走得更远,带动更多农户增收,真正打响永丰县梅干菜的品牌。”张谊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期许。(文图 张恩民)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