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关于王宠《西苑诗卷》汉字布白艺术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20 19:32:09 推广 来源: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年)。书学虞世南、王献之等,用笔涵蕴,疏朗空灵,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明中期“吴门三家”。王宠书作《西苑诗卷》,取法王献之、虞世南笔意,以拙取巧,秀雅清劲;整篇气息不激不厉,沉静之中暗含张力。

   在书作中,如何运用虚实、黑白等是展现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清蒋骥《续书法论》中言:“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此章法之妙也。”故当“计白当黑”,讲究布白谋篇。《西苑诗卷》布白尤为精妙。

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中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中国人讲究儒家孔孟学说的“中庸之道”,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待同和异都给予包容。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及其奉行的道家老庄学说讲求阴阳辩证。这些都与书法中的丰富性、多样性、矛盾性不谋而合,此和西方的艺术创作思维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的书论中频有体现该类哲理之处。例如“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作书所最忌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其论述了点画有变,应避雷同;欹正相依,似欹反正等观点。而王宠书作《西苑诗卷》中的布白正诠释了大小、连断、黑白、欹正、虚实等书法辩证之道。

《道德经》里老子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思想影响着魏晋玄学,魏晋文人士大夫尚玄学成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感叹人生之造化、宇宙之浩渺。晋人的浩然风度亦渗入了王宠的书作之中,其《西苑诗卷》直取晋人韵,格调清远萧散,布白疏朗阔绰,可谓俊逸空灵、玄妙之至。

二、王宠的人生经历与性格

个人的经历和性格必然会对其作品产生影响,《西苑诗卷》疏朗萧远的布白特征正是王宠人生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王宠的书法有晋人情趣,格调高古,历来有评甚高。然其虽天资聪颖,却屡试未取,又为贫困所扰,为此王宠一度失意。据薛龙春《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所言,王宠既有对山林隐居的追求,又有对钟鸣鼎食的向往,反映其矛盾的心理。命运的不济,迫使王宠做隐士山人,书法求索清高纯洁、疏淡萧远的意境。若将书法视为他逃避不如意现实的途径之一,也许更加契合实际情形。《西苑诗卷》为其末年作品,这种意境探求更甚,故得布白疏朗之韵。

另一方面,王宠生性淡泊,几十年来与太湖、石湖相伴,临湖而读,常怀浩渺阔远之心。又因经常患病,爱仙道之术,与禅佛结缘,内心已然超脱俗尘。王宠《西苑诗卷》高逸简远,正是其脱俗纯净心灵的印证。(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钟云)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