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机械类专业人才需求从 “操作型” 向 “创新型” 转变。职业教育通过赛教融通模式,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深度融合,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
一、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时代背景与人才需求变化:当前制造业正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挑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软件操作转向 “设计-工艺- 制造”全流程协同能力,强调工业软件综合应用、问题解决及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存在突出问题: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薄弱,学生缺乏真实生产场景加工验证机会;评价体系单一;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企业项目经验和前沿技术掌握不足。
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 “高教杯”、职业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发挥了驱动作用,竞赛内容对接产业实际,涵盖数字化设计等全流程任务,强调软件应用与工程实践结合,推动了“教学-竞赛-产业”协同发展。
二、机械类专业赛教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的重构:以竞赛标准对接产业需求,赛教融通的核心在于将竞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可基于技能竞赛的考核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在基础层开设《CAD 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核心层融入竞赛项目,如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中的 “零件三维建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等内容转化为《Inventor三维建模与仿真》《数控编程与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单元;在拓展层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汽车零部件、模具设计等典型案例,实现“课程内容-竞赛项目-岗位需求”的三维融合。
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竞赛场景模拟真实生产,可借鉴竞赛的 “全流程任务驱动” 模式,构建 “虚拟仿真 + 真实操作” 的教学场景。具体而言:一是利用Inventor等软件搭建虚拟加工环境,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从设计到加工的全流程模拟,通过竞赛式训练提升软件操作熟练度;二是引入竞赛设备配置标准,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后进行实体加工验证;三是采用 “小组合作 + 限时考核” 的方式,模拟竞赛中的团队协作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竞赛历练提升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与竞赛培训,选派骨干教师担任赛事裁判,深入理解竞赛标准与产业前沿;建立 “校企互聘” 机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竞赛指导,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积累实战经验;开展 “以赛促教” 教研活动,教师围绕竞赛项目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将竞赛中的难点转化为教研课题。
三、结论与展望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赛教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 “学用脱节” 问题,实现了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的良性循环。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增强专业与产业的适配性。
未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赛教融通向深层次发展,需聚焦三方面:一是构建 “赛教云平台”,整合全国竞赛资源与企业案例,实现跨校共享;二是拓展竞赛内容技术边界,纳入智能设计、柔性制造等新兴领域,引导教学改革;三是深化校企协同,推动企业参与竞赛命题与人才评价,让培养的人才更契合产业转型需求。
职业教育是制造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只有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根基。赛教融通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可行办法,它在机械类专业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能助力更多工科领域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樊琦)
责任编辑:红样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