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诗文

熊绍君:人生秘诀(十)

发布时间:2025-08-23 07:49: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人活于世,不能生搬硬套的活着,也不能像变色龙一样活着。要坦诚务实,将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活着,要破除迷思,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没有万能公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秘诀,但人生也有其规律,把握了人生规律,对做人做事大有裨益,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是门大学问,做人是个技术活,我们注意总结梳理好人生的发展规律与脉络,以指导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人们少走弯路,不入歧途,尽快到达人生成功彼岸。为此,要把人做好还是有很多技术与诀窍的。

第四十六章 人生秘字诀与启示

(三十五)“危”字诀 ——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危字诀”强调的是一种危机意识和对“危”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在人生哲学层面,“危字诀”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到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和忧患。正如古人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危机意识,才能在行动之前做好计划,避免因鲁莽行事而遭遇失败。例如,在职场中,人们既要努力进取,又要防范潜在的风险,如竞争对手的挑战、行业变化等。在紫微斗数中,“危字诀”被视为重要的人生箴言。对于一些勇猛的人来说,他们性格中可能更具冒险和进取精神,更需要牢记“危字诀”,在奋勇向前的同时做好防御准备,避免因过于莽撞而头破血流。而对于沉着冷静的人来说,他们可能相对较为温和、安稳,也需要明白危机意识的重要性,避免因缺乏警惕而陷入困境。此外,“危”字在汉语中本身有不安全、损害、高耸、端正等含义。“危字诀”也可以引申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正确认识“危”的不同层面,如危险的处境、潜在的危害、崇高的目标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危有多义,本义是高、高处。引申指危险、危急、不安全。如;危如累卵,居安思危。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危。关于危,我们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是要有危机意识;二是不要害怕危机;三是要学会转危为机。首先,危不是我们所喜欢,更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危的出现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加之现实的复杂性残酷性,决定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其次,不要害怕危机,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海水倾于侧而心不惊慌的胆识气度,面对危机,客观认识,合理适应,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去处理;第三,要积极应对、化解危机,要在危机到来之时,先逐步客观接受危险所带来的风险与损失,而后不断寻求发现危机可能转化出来的机遇,并试着看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讲到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机,“危”和“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危”可以变“机”、“机”可以变“危”。实践中从“机”中看到“危”,这是忧患意识;从“危”中看到“机”,这是进取意识。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危与机也是如此,它们是一个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矛盾统一体,危是一种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以向好转变,机则可以随着危的化解应时而生,我们要科学应变,善于化危为机。但这种演变和转化并非无胫而至,往往要靠外力的推动才能实现。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准确识变,善于危中见机。历史经验表明,在每一次危机背后,往往都蕴藏着机遇。只要认清大势、把握规律,就能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其次我们要主动求变,善于创造机遇。有些危中之机,并非与生俱来和能够自生自长的,而是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勇敢创造。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辩证思维和传统智慧。《道德经》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易传》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庄子》载:“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先贤圣哲们关于危与机可以相互转化的论述俯拾皆是。“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历史教训如此,平头百姓亦如此。居家过日,人们都避不开一个“危”字,所以人们常说:明天与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但我们一定要有防患意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在先,近处无危。郭子仪屏退侍女免祸患;范蠡灭吴后激流勇退,富贵终身。这告知人们危是可以防患的,有的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长居久安。“危”字诀的核心要义是:在安逸顺利的时候,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危”字为何重要:1,防患未然。绝大多数危机都有征兆,提前察觉可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成本最低。2,处变不惊。因为早有预料和准备,当危机真正来临时,你能比他人更从容、更冷静。3,持续发展。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个人或组织,很容易在舒适区中被时代淘汰。如何践行“危”字诀:1,成功时多思考还有什么潜在风险。2,定期复盘自己的工作生活,查找漏洞。3,永远准备一个“B计划”,给自己留有余地。

“危字诀”的深刻内涵与本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危机意识。“危字诀”的核心是要有危机意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潜在的危险和忧患。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醒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安逸,而要提前做好准备,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职场中,具备危机意识的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行业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挑战。二是指导行动策略。危机意识并非让人裹足不前,而是要在行动之前做好计划,避免因鲁莽行事而遭遇失败。例如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在拓展业务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避免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破产。此外,“危字诀”还蕴含着一种“退”的智慧,即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让步,以退为进,避免冲突,使局面更加宽广。三是注重内心修养:从“人心惟危”的角度来看,“危字诀”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各种念头,防止不良念头引发危险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要加强内心的修养,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避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四是体现对变化的敏感。“危字诀”强调对变化的敏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不断更新,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契机。

(三十六)“装”字诀——深藏若虚,相机而动。“装”不是虚伪,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情境应对的策略:1,装糊涂避祸。面对敏感问题或他人的试探,适当“装不懂”能避免卷入是非,保护自身安全。2,装低调蓄力。在实力不足时,不张扬炫耀,“装平凡”以隐藏锋芒,默默提升自己,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展现价值。3,需注意“装”要适度,不可背离本心,否则会变成真正的虚伪,反而损害自身。装,百度汉语上有这几个意思:1.包裹;行囊。2.穿着的衣服。3.演员化装时穿戴涂抹的东西。4.修饰;打扮。5.书籍装订。6.假扮;假意做作。7.纳入;贮藏。8.安装。9.包装。当我们说一个人很“装”的时候,大体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人很虚伪、做作,爱装逼;二是这个人深藏不露,很有能力。“装”这个字,形声,从衣。除了指衣饰,也有伪装、装模做样的意思。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变色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颜色。有时候“装”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生活中,到底要不要“装”,我的意见是,你可以“装”,但是不要“装逼“。什么是“装”?很多人说,把欲望的克制称之为“装”,并以自己,从来不“装”而自居。装就是不想或者害怕别人看到你不好(也就是你认为的不好)的方面,所以假装。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装”,装傻,不是真傻,而是难得糊涂,不在意;装傻,不是毛病,而是心胸宽广,不计较。“装”,是要有资本的,与灵魂有关,和修为有染,更与人格境界相辅相成。一个心无大志,行事坍塌的人,无论怎么的乔装打扮,也遮掩不了骨子里的庸俗和虚假。一个做事稳健,心胸开阔的人,无论以怎样的姿容出现,都会叫人心生敬意,恋恋难忘。“装”的内含就是掩饰自己之不足,以博取他人赞誉的假相。如没钱的装大款,富人又装穷;不懂装懂,内心明白却又装糊涂等等。“装”,是一种本能;会“装”,是一种大智慧。装,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不真实的表现,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城府深的表现。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非常不喜欢那些擅长伪装自己的阴险小人,因为他们总是人前一套,人后又一套。也许正是因为对于小人的厌恶,所以我们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装”这个词充满了厌恶感。然而,如果你没有真正以及合理的认识“装”这个字,那么你将会活得非常累。很多人由于不会“装”导致无法处理好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以及和上级的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人还有可能充满各种怨气,认为自己这么真实的一个人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显然,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其实,“装”并非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的词,如果你想要活得通透,想要活得更加轻松和快乐,就必须学会“装”。“装”是一种艺术,越是尽早掌握,你的人生将会愈发顺利。对于那些过于正直的人来讲,可能会非常反感“装”这个字,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字有损他们的自尊。显然,这种理解过于狭隘了,因为“装”就是难得糊涂,相信这样说就没有人会反对了,因为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装”其实也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大气。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同时也有优点。如果你不懂得“装”,就很容易和别人的缺点较劲,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如此不仅会让我们自己不开心,反而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顺利,让自己的家庭更加的幸福,让夫妻的情感更加的和睦,请先学会“装”。爸妈把要孩子”装“,当成家教,隔壁把会“装”的孩子,称之为有教养。人不能,越活越回去呀!否则你爸妈这么多年,白教育你了。我们和会装的人在一起会比较舒服;而和那些不会装的人在一起,虽然简单,但处起来太累。有的“装”,不害人,只不过是克制自己罢了。如山的男人,是可爱的更是可亲的,因为他们是“善于装的男人”。这个“装”字,我的理解是一种定力,是一种情调,更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无论贫富贤愚、高矮胖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装过。或装傻、或装雅、或装格调、或装深沉……装,无处不在。“装”,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想要装得好,没有一点功力也是不行的。“装”,分为贬义和褒义。贬义的装很好理解,例如打肿脸充胖子,装阔。明明功夫不够、实力不足,却千方百计想要往自己脸上贴金,想换来别人的羡慕,结果轻易就被现实啪啪打脸。例如在朋友圈晒自己太无聊,包了专机去法国度假,散心。结果一转眼,就被识破其实躲在家里。褒义的装,是一种大智慧,往往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对人对事的深切领悟与境界。我们对这种装,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很钦佩。例如王健林说一个亿是小目标,刘强东说10亿不算利润,马云说不喜欢钱……换作旁人说,必定会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可从这些大佬嘴里说出来,让人大呼羡慕嫉妒恨。没有料,没有实力的人,谁敢这样“装”呢!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装”,不必给他扣上虚伪的帽子。在特定时期,或者特殊环境中,“装”是一种智慧。之所以选择“装”,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巧。相反,是为了更显郑重其事,彰显他独特的腔调。这种用心,值得高看。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马靠鞍装。想要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除了自身要有足够的本事去“装”,更要有能“装”的好礼来增加你的底气。“装”的表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装积极”。有的对上级会议或者领导要求,秒传达、秒表态、秒汇报,仿佛越极端,就越积极。“装学”。有的在理论学习上滥竽充数,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不懂装懂,热衷于在学习上做样子、装门面。“装干”。有的接到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有一份厚厚的报告。有的看见上级督导组或者检查组下来,捧出一大摞表格,有任务、有情况、有进度、有考核,看起来像模像样,其实都是画在纸上、填在表里、念在口中,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装改”。有的抓整改,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只找别人问题不找自己问题,只找下级问题不找自身问题,只找业务上的问题不找思想上的问题,只找表面问题不找深刻问题。“装”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趋利。有的人为了展示个人虚假的鲜亮面,以博得组织和领导的好感,从而捞取个人好处。二是避害。有的人怕得罪领导被“穿小鞋”、得罪同事丢选票,信奉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了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只好选择“装”。三是跟风。有的人自认为别人都在“装”,自己如果不“装”,就会显得另类、不合时宜、不懂事,甚至吃了亏,还说你蠢你笨。四是苟安。有的人不思进取、不在状态,为了保位子、求安稳,以“装”蒙混过关。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真正聪明的人,都很会“装”,恰是糊涂最清醒。一开始都显得很笨,即便自己有了观点,也不会说出来,而是看大家说什么,让别人表现一番,不遮挡别人的光芒,是一种淡然的心态。“装”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会“装”是一种生存技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装”,但是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能为了“装”而“装”,不要因为“装”让自己偏离真实的自己太多,最后得不偿失。适当必要的“装”会让你从中学到更高规格的技能。原本我们都不会“装”,步入社会以后学会伪装却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有些时候会“装”似乎可以和“高情商”划等号。而这种“高情商”就是人们相处时的一把“保护伞”,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会伪装也无非就是害怕自己的缺点、毛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暴露在他人面前,被对方嫌弃、拒绝,甚至还会担心自己的软肋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手段。装是把自己认为坏的缩小,把自己认为好的夸大,两种都是假。装是一种功力,谁的人生中没有走麦城的时刻,恰恰这样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硬撑也好,虚伪也罢,失意者不吐失意语,倒霉者不露倒霉相,即便是强颜欢笑,也比那些遇事抱怨、申诉或者虚弱成一滩烂泥的人多了一层尊严,至少不给好事者嚼舌头的谈资,也不给胜利者太淋漓的快感,让对手也微尝一点挫败感。更重要的是,这种装也是一种暗示,即,我没那么容易被击垮。所以,适当合理的伪装是生存的必备技能。伪装自己,让自己更好相处;伪装自己,让自己遇到更美的自己;伪装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装有时人情可原,但过于装或爱装,总让人感觉帮假,不真诚、不舒服,所以人们都认为爱装是一种不成熟,一种不勇敢,不敢暴露自己的不完美的表现,爱装的人说假话,这样就猥琐了。通常认为越会“装”的人,心里越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说,“装”是内心安全感缺乏的外在表现。著名节目主持人涂磊在节目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说我装,我说我不装,你说不装也是一种装,那我到底是装还是不装。这段话乍一看还有种绕口令的感觉,后经我反复推敲大概理解为:人和人相处时,往往或多或少都会“装”,你认为你始终都是直率的,其实是你内心里在暗示自己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不“装”,这也是一种装。谁都不“装”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能永远生活在孩童时期的嬉戏打闹中,我们总要有所成长。人是群居动物,但是除了独处时你是你自己之外,其他时间你都在扮演着不同的你。只要身处集体之中,你就要说你该说的话,去做你该做的事。涂磊还说:“装还是不装,是一个问题,能装多久,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说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提升的话,那确实是应该装,因为人总得自省,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总得有礼貌,但是如果装得过分,那叫虚伪,一点也不装,那叫肤浅。”若是可能,请尽情的“装”吧。人生总是需要一点演技。就当成是演戏吧,脚心里明明踩进了颗钉子疼得锥心,人却还站在舞台上,大幕未落,灯光尚明,看客们没散,有人还等着要喝倒彩。这时候,好演员会咬紧牙关,唱念做打一样不落,踩好最后一个鼓点,再优雅从容地谢幕。当大幕落下,是一瘸一拐走回后台,还是坐地嚎啕大哭,纯粹是自己的事,犯不上让别人看到。人倒架不倒,该装的时候装,装出了点骨气和大气。“装”可真的是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受利益驱使。如依次充好的商品比比皆是,以假乱真的怪像到处都有,狐假虎威的,外强中干的,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难以判断不好取舍,一不小心掉进坑里,大伤元气。因此我们必须练就孙悟空之火眼金睛 独具慧眼才能分清三界妖魔鬼怪,从而不被伤害。人们一边声讨“装”,一边又无时无刻不在“装”。老实说,我们身边只有不太装的人,却没有从不装的人。说谎是装的必经之路,富人要装穷,穷人要装富,学霸要装成学渣,渣女要装清纯,不说几句违心话是绝对办不到的。撒谎的成本越低,收益也越低,当成本接近于零时,受益也仅剩下意念的短暂快感。对着欣赏不来的事物,硬生生挤出来的“我喜欢”三个字,大概是当代人都撒过的一个谎。当代人爱装,古代人就不爱装吗?当然不是,古人也装,只是远没有今天这么狠。他们装来装去几千年,无非是抱着锄头站在田里,不停安慰自己不当官也挺好的。柳宗元写过一句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做农民最开心,当官才没意思,这也是“虚荣”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不知道是谁被贬官到柳州,难过得死去活来?古人装的顶峰,差不多就是君王降生的时候了:刘邦出世雷电交加,赵匡胤出生红光环绕,顺治皇帝出生芳香满屋等等。虽然自带音效和灯光,但过于刻意,缺乏想象力,和当代人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我们的“装”是群体化、现象级的行为,并且有商业保驾护航。古人没有“归隐田园训练营”,而如今帮助你提升逼格的产品服务遍地都是。关于美、富有、博学、健康的标准越来越浅俗和标签化。装的目的,不外乎两种:要么藏,要么露。但两者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明显。明明想要显山露水,却假装遮遮掩掩;越是一无所有,越要高声喧嚷。小区里老人们碰面,说起孩子总是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别人越是赞美,他们就越是谦虚。朱熹说:“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其实大多时候也没这么夸张,大部分人的装,只是为了收获点小小的安全感、虚荣感和自我认同。在今天,装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装惨、装穷、装丑,各成流派。人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丧文化”,本质不也是一种“装”吗?丧的人,内心还是有一点希望的,嘴上装着颓废,暗地里还怀有一飞冲天的抱负。真正流落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早就没有力气去装了。装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自我保护的意味:缓解怀疑和焦虑,和不够熟悉的人拉开一些距离,保留隐私,挣点面子。如果一天也就小小地吹牛或者自嘲三五次,那么基本可以确信此人还算心理健康。但过度的装,无疑透支着社会信任。越来越多的伪装之后,“狼来了”效应显现,主要表现为看谁都在装蒜,看谁都是虚情假意的嘴脸。真诚倾诉的空间被挤压得前所未有的小,不管和别人说什么,全背着装的嫌疑。装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事,装到一定地步就涉及他人了。家长们匆匆忙忙地把孩子塞进各类补习班,甚至在不久前,还出现了小孩子没有英文名就交不到朋友的怪事。请这些父母扪心自问,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在晒娃的时候,自己装上一把?世界是个大舞台,人生就是一台戏,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演戏除了要有演技外,还得会化装(妆),也就是说你不但要会演,还得会装。有的人爱装,装葱、装蒜、装醉、装睡、装高雅、装无辜、装有趣、装可怜、装孙子等等,总之,什么都可以装,却并不是逮着什么装什么,而是根据形势、场景、环境的需要。有的人喜欢装傻,明明聪明绝顶,却扮成愚不可及,这种人多半是大智若愚,聪明人大多喜欢装傻,能装出境界,能装出智慧,一举手,一投足,掌握着尺度,透着分寸。处事圆融通透,看破不点破,给人留有余地。有人喜欢装天真,装可爱,装纯情,明明都是奔五奔六的年纪了,满脸的褶子,一张嘴却像一个天真少女,像一个无知少男,满口都是:真的吗?是真的哎!好开心呀!有的人看了,觉得恶心,吐得胆汁都出来了;有的人看了,觉得无聊,不如闲着挠挠痒痒;有的人看了,觉得很可笑,看得津津有味。人是情感复杂的动物,生活中,很少有人本色出演,大多数人都是戏精,人人都能装,个个都能演。装,似乎真的是这个世界的主题,每一天都有那么多的人在装,装专业,装学问,装修养,装名气,装有钱,装有权,装有势,装漂亮,装善良,装年轻,装穷,装疯,装惨……什么都可以装,唯独不想成为真正的自己。装得好不好,演得像不像,要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要看你的初衷是否善良。所以,人们常说,就看你会不会演,就看你会不会装。充英雄容易,扮弱者难。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当你还不具备实力时,请把你过剩的才华藏起来,故意示弱有好处,用“拟态”和“保护色”保全自己;成功有时需要诈死与佯败。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装”在中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因为太多的人认为,“太装了,”不值得交往。“装”,何以这样让人们讨厌,却又要人亦步亦趋的跟着走入。因为不装,你更是寸步难行,有谁愿意听真实的话,做实在的事。只有装,装得高大上,装得懂,装得明白,装得糊涂,装得……才能混迹江湖,才能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装模做样的装下去。看来,装也不容易,虽然每个人都恨装,却又不得不装下去,让人更恨。唉,一声长叹,装吧!现在人不但装,还开始对自己进行包装,包装材料不再是物的专属名词,因为人也需要包装。可以包装成贫穷的代言人,于是你就成了各种品牌的代言人,可以是橘子,也可以是地瓜,甚至是羊、牛……只要需要,我们都是这些物品的主人,眼泪一抹,就成了装穷的代表。装有学问的代表,本来你是有一定的学问,却因为一个机缘巧合,你就成了学问大家的代表,在任何的场合,说着有学问,有研究的话,你就是专家,说着说着,你就成了大家心中的“砖家”,有时候装出漏洞的时候,那就太难为自己了。什么情况下装什么,有讲究,有学问,有说道,有技术含量。那些精于此道的人,装着装着就当成真的了,一不小心裝到大雅之堂上,装出成就,装出造诣,太可怕了。没啥事儿最好别装,坦坦荡荡地活着,简简单单地活着,本真,不累。前段时间在诗词天地看了一篇颇精辟短文,就一个字:《装》。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故事一: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1986年的时候,参加了一次作家笔会,在会上,他被另一位作家问道:你有没有看过俄罗斯某某作家的书?他摇摇头,对方大惊:你连他的书都没读过,你怎么写作?当轮到郑渊洁发言的时候,他侃侃而谈,并且不时的发出问题,与与会者进行着良好的互动,他说道: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特别受启发,诸位有看过吗?看完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在座的大多数人都点头表示确定,正要进一步讨论内容的时候,郑渊洁突然说:其实这个名字是我瞎编的,根本就没有库斯卡娅这个人。与会的人一个个面面相觑,一脸的尴尬……郑渊洁说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作家笔会!但是他依旧成为了孩子心目中的童话大王。故事二:末代皇帝溥仪,恢复自由身后,去了自己的家——故宫,还是买票进去的。在熟悉的家里——故宫到处转转看看,在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时,说道:“这不是光绪帝,是醇亲王。”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是你懂还是我们懂?真是在这里胡说八道!”溥仪不满的嘟囔道: “我是不懂历史,可我亲爹我还是认识的!”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说第一个故事装学问,装面子;第二个故事装明白,装专业。这是两个典型的会“装”的案例,不禁让人深思。文章的最后也是固定的模式,来了一段作者的总结,作者是这样写的:看来“装”不是土老帽的专利,也不是近几十年经济发展带来的,而是有悠久历史传承而来的,越是某些专业领域装的越厉害!“装”文化流传已久,以前只知他是假冒、虚名的代名词,而如今,它好像又有了新的说法。有人在门口稍稍谦让一下,看见的人讥笑说:装绅士,虚伪!有人在举箸之前相互客气几句,事后别人会说:该吃就吃,别那么虚伪!有人讲了点礼节,周围也有人说:干吗那么虚伪,我就喜欢直来直去!甚至还有人搬出以前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孔融明明想吃大的却偏偏去拿小的,这不就是典型的虚伪吗?正所谓:“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越是谦逊低调,唯有浅薄无知的人才会处处显摆自己。杜甫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活世上,名利金钱再多,最后连身衣服都带不走;与人交往,装的再高深,千年之后还不是身埋泉下泥销骨,只能留待后人评说。刘禹锡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座山,不在于它有多高大多巍峨,有了神仙就会出名;一潭水,不在于它有多幽深多清澈,有了龙就显得有灵气。只要自己德行高尚,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哪怕身处陋室,也没有什么破败可言。而与人交往,真诚往往就是最重要的敲门砖,不怕别人不真诚相待,只怕自己也以虚伪回应。初心易得,本心难守,做任何事还是要有自己的底线,哪怕外圆内方,人总得有一个信仰,心才有栖息的地方。若长期受困于自我伪装的面具中,装得了一时风光,却装不了一世荣华,装来装去,丢了面子,毁了人生。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装”,势必有人“不装”,没必要揭穿他,让彼此难堪,实在看不惯,远离就行了。只希望自己与最真的朋友之间是纯净如水的,就如《孟子·尽心上》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中,能真诚待人,坚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争不妒不计较,就已是十分难得了。俗话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人这一辈子,活好活差都是给自己看的,心中无挂碍,夜深入梦时才能睡的香,心中有假意,名和利双收也不能安宁。愿我们往后都能做一个真实的人,愿世间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韩寒是个纯个体户作家,出名后,中国作家协会请他加入,他不但不领情,还说:“如果请我当作协主席还可以,我当上作协主席,第一件事就是解散作协!”因此韩寒遭到一些体制内的老作家们群起而攻之。其中有一个省的作协主席骂得最狠,他在电视采访中说:“我要是他爹,我就掐死他!”对此韩寒的回应是:“我没有官方给我的任何收入,我每年的版税都是几百万,而且是税后。可你们体制内的人全靠纳税人养活着。从赡养的道理来说,我才是你们的爹!”从此作协再也不敢招惹韩寒。这就是不装的震憾力。人,还是真实真诚本色为最好,但有时工作需要,特别是外交和礼仪及文明场合的需要,适当装扮打扮是必须的,也是允许的。装,要看动机,看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是为了坑蒙拐骗和欺诈,我们就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并揭露其行径。若无邪恶和罪恶目的,那就无可厚非。根据我的调研了解,大多数人的“装”,说到底就是一个掩盖自己弱项或劣势的一面,展示或夸大自己强项或优越的一面,以让自己能活得更好,更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我认为这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不对国家、社会和人民产生危害,不对他人产生伤害,更或说能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的话,我认为适当的装,装真装好,只要别太过份或装露馅还是可以的!若能装得与自己的实际相近相合从而展示个人或团队或一个地方或国家的形象、魅力和风采就更好!“装”字诀的核心要义是:善于伪装和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达到保护自己或实现目标的目的。这是“愚”字诀的进阶版。“装”字诀为何重要:1,自我保护。在复杂或危险的环境中,装傻、装弱、装无知是最好的护身符。2,迷惑对手。通过伪装,可以向对手传递错误信息,使其做出误判。3,达成目标。有时需要扮演成对方喜欢或信任的样子,才能接近目标,获取关键信息。如何践行“装”字诀:1,注意。“装”的运用需要极高的智慧和道德约束,切忌用于损人利己的邪道。2,在需要团结众人时,装得“接地气”。3,在强者面前,偶尔装傻充愣,避免被当做主要竞争对手。4,内心要有清晰的剧本,知道自己在“装”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装”。

“装字诀”的深刻内涵与本质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在人际关系中,“装字诀”可以是一种体贴与智慧的体现。比如在与伴侣相处时,适当“装傻”能避免直接回答的尴尬,给对方空间和温暖。当对方心情不好发火时,装作不知,用拥抱和理解来回应,比理论更能传递情感,维护关系的和谐。二是职场生存与发展策略。在职场中,“装字诀”有多种应用方式。“装忙”能展现积极态度,减少他人打扰,提升存在感;“装聋”可让自己远离流言蜚语和是非纷争,专注工作;“装无知”是一种谦逊和自我保护,能学到知识并避免卷入敏感信息;“包装自己”则有助于提升个人职场形象,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三是自我保护的盾牌。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或强大的对手时,“装字诀”可以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如司马懿通过装病骗过政敌,最终夺取大权,他的“装功”使自己避免了过早成为众矢之的,为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提供了可能。四是教育子女的智慧。在教育孩子方面,“装字诀”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父母通过“装傻”让孩子当小老师,“装弱”唤醒孩子的责任心,“装愣”化解作业焦虑,“装憨”为孩子的错误松绑,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装三分痴呆防死,留七分正经谋生”,“装字诀”并非是要人们虚伪做作,而是一种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一种对世事的洞察和豁达的心态,在适当的时候选择“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理解他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总之,六诀合一,方成不败。“愚、忍、退、圆、危、装”六诀,核心是构建一套“先防风险、再谋稳健”的处世成事体系,本质是以“愚”(大智若愚,藏锋避拙)立心、以“忍”(耐受蛰伏,克制冲动)蓄力、以“退”(适时退让,留有余地)避锋、以“圆”(灵活包容,化解矛盾)通阻、以“危”(危机预判,防患未然)守底、以“装”(策略适配,因境调整)护己,六者互补形成无明显漏洞的闭环,最终实现“不陷绝境、长久立足”的“不败”状态。其内在逻辑可拆解为三点:1,“危”是底线根基:“危”(危机意识)贯穿始终,提前预判风险,让“忍”(忍的不是妥协,是避风险的等待)、“退”(退的不是认输,是绕开危机的策略)有了明确指向,避免盲目行动。2,“愚、圆、装”是对外适配:“愚”藏住锋芒不引祸,“圆”化解冲突不树敌,“装”(如装低调、装包容)适配场景保护自己,三者共同为“忍、退、危”搭建安全的外部环境。3,“六诀合一”是“不败”的关键:单一诀难抵复杂局面(如只“忍”不“危”易陷入被动,只“危”不“为”易错失机会),唯有六者联动——用“危”辨风险,用“忍”等时机,用“退”避锋芒,用“愚、圆、装”护自身,才能先确保“不犯错、不跌倒”,再在稳健中寻找突破,最终达成“不败”。这六个字诀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系统:用“愚”和“装”来保护自己、隐藏意图。用“忍”和“退”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用“圆”来与人相处、通达事理。用“危”来时刻警醒、规划未来。真正的高手,懂得在什么时候该用哪一字诀,灵活切换,从容应对。这并非奸猾,而是在深刻理解人性与世界复杂性之后,一种为了成就更大事业、保护自身和家人而修炼出的生存与发展智慧。掌握这六诀,虽不敢保证百分百“不败”,但一定能让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更辉煌。

“人生三十六字诀”,到今天就全部结束了,我们从“谦、淡、俭”的修身根基,到“志、时、勤、实”的成事内核,再到“锐、谋、通”的处世智慧,最后以“愚、领、退、圆、危、装”的策略闭环收尾,形成了一套覆盖“修身、做事、处世、避险”的完整人生方法论,核心就是“以扎实修养为底,以灵活智慧为用,三十六字诀互为支撑”。这套诀的价值,正在于“整体性”和“实用性”:前半部分的“谦、淡、俭、礼、正”等,是立身处世的“定盘星”,帮人守住本心、夯实根基,避免因浮躁或失德走歪路;中间的“志、时、勤、专、谋”等,是干事创业的“发动机”,明确方向、强调行动,让人在追求目标时既有定力又有方法;后半部分的“愚、退、危、装”等,是应对复杂局面的“防护盾”,教人藏锋、避险、灵活适配,减少前行中的磕碰。我们要把这三十六字诀当成一个互为联结互依互托的整体去领会、去践行,不仅能让我们为人处事更周全、干事创业少走弯路,更能在每一步选择中靠近“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终一步步积累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这正是这套字诀最珍贵的现实意义。

人生三十六字诀,核心不是死记口诀,而是把“愚、忍、退、圆、危、装”这类处世智慧,真正内化成对人生的清醒认知——知道何时藏锋(愚)、何时蓄力(忍)、何时避险(危)、何时发力(为)。只有认准并领会这些底层逻辑,在选择时不盲目、在困境中不慌乱,才能把每一步走得稳当。而这份“稳”,正是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根基:不栽没必要的跟头,不错过关键的机遇,最终才能一步步铸就属于自己的更大辉煌,让人生既有厚度,又有高度。

人生三十六字诀对人生最大、最现实的意义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人生行动指南”——它既帮人“守好底”(不踩坑、不失德),又教人“走好路”(有方向、有方法),最终让“过好人生、做成事”从抽象愿望变成可拆解的具体实践。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人们避开“人生大坑”:像“谦”防傲慢招祸、“俭”防奢靡败身、“慎”防冲动犯错、“危”防隐患突袭,这些口诀本质是提前划好“安全红线”,让人在利益、情绪、选择面前不跑偏,少走大概率会后悔的弯路,这是“保底”的现实意义。二是让人握稳“成事抓手”:想干事时,“志”给方向、“勤”给行动力、“专”给深度、“谋”给策略;处人际时,“礼”拉近距离、“合”化解矛盾、“帮”积累人情;遇困境时,“忍”给耐心、“退”留余地、“圆”通阻滞——每一句诀都是对应场景的“解决方案”,让人遇到问题不慌,知道该往哪用力,这是“成事”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它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务实中肯地告诉人们把“如何过好一生”拆成了36个具体的行为准则与行动纲领,照着做,既能少栽跟头,又能更稳地实现目标,这就是它既贴近生活、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最大、最现实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本章完结)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