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江西省都昌县古祠堂实证文物基因及传承

发布时间:2025-06-27 11:00:4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都昌县作为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文脉流长。该县的古祠堂是赣北宗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从建筑结构、文物特点、家族史证及文化功能等四个维度分析,其不仅见证家族迁徙历史,更承载着家风传承与地方记忆。都昌古祠堂典型代表集中体现在该县土塘镇的刘溉鼓楼、信和祠堂,汪墩乡的石树围屋,阳峰乡的下南洲古祠,苏山乡的彭埠桥村祖厅、鹤舍村古建筑群祠堂。

刘溉鼓楼(土塘镇)

建筑结构:明代建筑,坐东朝西,中有天井两个,青石铺就,素土漫地,砖木结构,青砖风火墙,面阔7.27米,进深59.9米,由鼓楼、戏台、前厅、后厅组成,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前厅、后堂为抬梁式结构,厢房为穿斗式构架,硬山顶,青瓦屋面,前厅及后堂尚保留明代早期月梁体系构架。为明代正德年间刘溉而建,刘溉明正德二年进士,先后任藤县、望江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有政绩,明廷颁旨在原籍建鼓楼予以表彰。

文物特点:该鼓楼至今保留“都台奖励”古匾额。201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鼓楼对了解当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刘溉鼓楼(土塘镇)

信和祠堂(土塘镇)

建筑结构: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中有天井两个,为青石和红石铺就,下厅有戏台,上厅有中门,面阔14.3米,进深41米。

文物特点:戏台后壁留有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戏班题字(如安庆府双福班、景德镇德庆班等),印证了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1991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和祠堂(土塘镇)

石树围屋(汪墩乡)

建筑结构:石树围屋又称“南边圈”,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马头墙,面阔45.7米,进深58.7米,部分建筑为歇山顶,正门门楼有红石刻戏台人物、动物图案等,门额有青石刻“渤海垂荫”四字,由5幢大房子组成,天井多为红石铺就,素土漫地。

文物特点:建筑规模及建筑风格为都昌古建筑的典范,该围屋对研究当地清代建筑风格、居住习惯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4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树围屋(汪墩乡)

下南洲古祠(阳峰乡)

建筑结构:清代建筑,坐东朝西,进深34米,面阔20.8米,为三进式,有天井2个红石铺就,中厅有中门,前厅有前门,用材硕大,屋两侧由红石铺就的排水沟,室内雕刻承明代风格,简朴。

文物特点:该祖厅对了解当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4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南洲古祠(阳峰乡)

彭埠桥村祖厅(苏山乡)

建筑结构: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有天井3个,花岗岩石铺就,大门墙体为木板,室内木架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进深61米,面阔15米,该建筑规模较大,保存一般。

文物特点:明朝仿宋建筑,年代久远。是都昌县唯一保存较好的明朝古祠堂,其建筑结构与江西浮梁县古县衙相似。2023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埠桥村祖厅(苏山乡)

鹤舍村古建筑群祠堂(苏山乡)

建筑结构:祠堂位于古村中心位置,建筑群呈曲尺形,由十八间大屋联合组成,围着前方的溢香池而建,以祖厅为中心,外观整齐划一。祠堂属十字架、硬山顶、砖木石结构,墙体相连,户户道门相通,雨天串门不踏泥泞,所有通道由麻石铺成,古朴悠久,呈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

室内装饰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围的门窗、梁坊、柱托上,装饰手法有浅雕、浮雕、透雕,内容除民间吉祥寓意图案外,还有历史神话传说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物特点:祖厅大门两壁题有 “卧雪家风” 墨迹,体现了袁氏族人以先祖袁安公 “卧雪仁风” 为做人处世之典范,传承着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注重教化等优良家风家训。2004年被都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舍村古建筑群祠堂(苏山乡)

都昌以“古祠堂”闻名,近年来,有的对古祠堂进行修缮,有的重新修建仿古祠堂。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对古祠堂进行修缮或新建仿古祠堂投资超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00余处。都昌古祠堂以砖木为史册,将家族迁徙的轨迹与伦理传承的智慧凝固于建筑之中,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成为鄱阳湖畔“活着的文物基因库”,助推该县文旅深度融合。(傅梓恒  傅鸿剑)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