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以法为盾 以爱为帆——瑞昌农工党员、政府督学陈新娅的教育情怀践行录

发布时间:2025-06-24 10:32: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赣北大地,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扎根教育四十载,既在三尺讲台上播种希望,又曾担任十多年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是法治进程的推动者。她,就是农工党瑞昌总支党员、瑞昌市教育局政府督学陈新娅。近日,她撰写的《关于明确学校“无过错”责任具体情形的建议》被农工党江西省委会社情民意专报刊用,这份凝聚着教育初心的建言,再次印证了她“为教育发声、为法治尽责”的使命担当。

扎根教育的改革先锋

翻开陈新娅的教育履历,每一页都写满责任与创新。担任瑞昌市教育局幼教股股长期间,她主导推进了“瑞昌市学前教育优质化发展”系列工作,让瑞昌市民办教育教学管理一直成为九江市楷模,努力推动民办学前教育向公办学前教育看齐;作为省人大代表,早在2003年起她陆续提交的《关于规范幼儿园校车接送的建议》《关于希望省政府加大扶持幼儿教育工作力度的建议》《关于在全省统一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证双休的建议》《关于应允许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关于要求中小学高级职称指标应向县区一线老师倾斜的建议》以及《关于加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的建议》等在后来都得到采纳。尤其2011年她以破釜沉舟之魄力,作为幼教股长率先引领整个瑞昌幼教行业自主停止使用不合格校车,使瑞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停止使用不合格校车的县市,展现出一位教育管理者破除行业积弊的非凡胆识。

早在2009年春,时任幼教股股长的陈新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民办幼儿园为争夺生源,早在上世纪末纷纷购置二手面包车充当校车,超载、超速现象触目惊心。“有辆核载7人的面包车塞进19个孩子,司机边开车边接打电话。”回忆起暗访场景,她至今心有余悸。调查了解到,政府各部门当时对黑校车的整治一直是治标不治本,以至于严重超载的黑校车在全国都呈愈演愈烈之势。于是省“两会”期间,她连续两年提交了《关于规范幼儿园校车接送管理的建议》,直指“黑校车”监管盲区。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面对既得利益者的阻挠,陈新娅选择用脚底板做工作:三个月里,她带着交通事故案例剪报、校车安全标准手册,多次召开城区幼教协会专题会议,并逐个走访缺乏大局意识的幼儿园园长。“超载车就是装满孩子的炸弹”,“就近入学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会议室里,她把法规条文掰开揉碎,用数据算清安全账,用案例讲透风险账。2011年6月,当时的瑞昌市教体局以城区幼教协会名义发布《关于停止使用幼儿园不合格接送车的通知》,要求全市幼儿园自7月1日起停用所有不合格校车,向家长宣传省教育厅关于“就近入园”的政策。一个暑假安然无恙,但一开学,陆续一些只顾自身利益者暗潮涌动,依然偷偷用黑车接送,就像按住水里的葫芦瓢,此起彼伏,弄得当时幼教科举报电话接连不断,人人焦头烂额、暗生埋怨。就在她的改革处在举步维艰之时,2011年11月,震惊全国的22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42人受伤(伤者都是4 - 6岁儿童)的“甘肃校车”事故发生,陈新娅的这项改革立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受到《人民日报》之《民生周刊》的记者采访和刊文呼吁,她的改革也得到江西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其他县市纷纷效仿。

法治进程的破冰者

面对校园安全事故中“无限追责”的困局,陈新娅以专业视角切入社会痛点。在调研中发现,某重点中学因学生课间嬉闹受伤,即便校方已尽到安全提示义务,仍被迫承担30%赔偿责任;某小学组织春游时,仅因未配备随队医生就被认定为“管理失职”。这些案例让她深刻意识到:“当学校因惧怕追责而取消运动会、压缩社会实践时,受损的是整个民族的创新基因。”

在《建议》中,她创造性提出“四维解困方案”:以《民法典》修订明确学校免责情形,用“过错比例原则”构建责任阶梯,借校园保险机制分散风险,靠独立调查机制确保公正。这些建议既有法律条文的精准援引,又饱含教育者的温情考量,正如司法界人士评价:“既筑牢法治堤坝,又守护教育温度。”

教育公平的守望者

从鄱阳湖畔到天山脚下,陈新娅用脚步丈量教育公平的维度。2013年末,她主动请缨欲赴新疆克州二中支教。身为教育硕士的她,以渊博的学识、渗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和爱,让班上每一位不爱学习的高中生上她的课都聚精会神,占班上1/4的民族学生都对她格外亲近,下课就教她学维语、跳民族舞、拉家常。在高三那年,她新接手的班级所教科目在每个月的月考中,与实验班的差距逐渐缩小,创造了奇迹。临近离别,全班学生全体起立红着眼圈自发唱起《感恩的心》,她动情地说:“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看见人生的多种可能。”

刚退二线的她,调研中发现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为各校校长的一大心病,于是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创立了“教育妇工委瑞昌佳缘公益平台”、“圣者渡人南昌交友公益群”等,并热心在群里为年轻人牵线搭桥,成就了好几对恋人,在疫情期间成为150余名年轻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解决各校校长和大龄青年父母难题的“解忧站”,大家都说:“陈督学心里永远装着事儿”。疫情期间她还加入了一个心理咨询公益组织,帮助多位沉迷手机的孩子家庭摆脱困境。

法治情怀的教育注脚

此次建议被采纳,在陈新娅看来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她常说,“教育者既要俯身耕耘脚下的土地,更要抬头望见远方的星辰。”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初中师范生到教育硕士,从普通教师到新疆支教教师,从农工党员到省人大代表,从教育管理者到法治建言者,陈新娅始终以“教育情怀”为笔,以“法治精神”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当她的建议化作推动教育法治进程的力量,当她的坚守换来万千学子的笑脸,当她的教育管理结出硕果累累,这位教育老兵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教育者,永远是法治中国的追光者,永远是民族未来的守望人。(万瑜 万梓宁)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