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诗文

熊绍君:人的社会性决定必须了解人类(二)

发布时间:2025-06-13 06:26:3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明史划分为几个等级,一级文明类人猿时代,在距今约7.5万年前,多巴山火山喷发,地球大气层和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只剩下了基因优良的人类。二级文明现代智人时代,在距今约4万年前,地球环境逐渐改善万物开始复苏,智人重新从非洲走向了世界各地。三级文明冰河时代,2万年前天气寒冷干燥,食物变少,人类经常与大型动物发生斗争,为了生存团队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长久的协作能力开始催生出表达的雏形,这就是人类能都走下去的重要转折点。四级文明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亚冰期结束,地球环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们不在四处狩猎,转而开始驯化动物,建造房屋,种植粮食,同时陶器与玉器等手工制品出现,随着社会的演化越来越复杂,以苏美尔为代表的的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了。五级文明,青铜时代,五千年前,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青铜文化开始发展,在这个时期凡是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都成为人类古代文明中心,我们所熟悉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华文明都形成了此时期。六级文明铁器时代,3000年前由于冶炼技术逐渐成熟,更实用的铁器也开始逐渐替代青铜器,但生产里的提高,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争和掠夺,同时各文明的文字也进入了成熟时期,历史和思想也拥有了可被记录的载体。七级文明火器时代,在十五世纪火器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都装备了新式火器,人们不再满足脚下的这片土地,至此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八级文明认知时代,五百多年前欧洲文艺复兴兴潮出现昏暗的中世纪终于结束,科学一词在民众的脑海中激荡,人们开始渴望跟高层次的精神自由。九级文明力量时代,200多年前瓦塔改良了蒸汽机工业的大门就此打开,科学和文化的出现,不断地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十级文明信息时代,8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文明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地发展用不了多久人类便会进入十一级文明智能时代。在人类发展的几十万年中充满着各种偶然与挑战,而纵观整个人类进化史,曾经古老的四大文明,也只有华夏大地的子孙延续了下来,并走到了最后,可能人类在几百年后会走出地球,踏上新的征程,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人类的起点永远是身后这颗蔚蓝色的星球。

人是生而孤独却永在联结中的生灵。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便浸入关系网络——家庭、社群、文化层层包裹着个体。人的社会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刻进我们基因密码、融入呼吸的生存本质。唯有深刻理解“人”本身,我们才能在文明的迷宫中不致迷失。

社会性首先关乎个体存续。婴儿初临人世,若被弃于荒野,纵有健康躯体也难逃夭折命运。这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揭示的冰冷事实:生存依赖群体协作。从原始部落的集体狩猎到现代都市的精细分工,无人是孤岛。正如荀子所言:“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高度依赖他人而生的现实中,若对他人的行为逻辑、需求情感茫然无知,便如同盲人驾舟——不仅自己步履维艰,更可能因误读他人而触礁沉没。进而在群体层面,社会性决定了理解之必要。社会不是零件堆积,而是由无数“不同”的心灵构成的有机体。试看古今冲突:国与国兵戎相见,常源于文化误解;阶层之间高墙耸立,多起于认知鸿沟。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警示:当集体意识消散,社会将陷入“失范”的混乱深渊。要凝聚群体力量,使各异音符汇成交响曲,则必以理解为桥梁——理解不同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排序与情感表达。如《论语》所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古老智慧,其基石正是对人类共性的洞察。

理解人类是文明存续的深层密码。历史长河中,那些能精准把握人性律动、顺应社会心理潮流的变革,方能在惊涛骇浪中稳步前行。商鞅变法洞察了“好利恶害”的人性,以军功爵制激荡秦人热血;而王安石改革之困局,部分源于对复杂人情的疏离。在全球化浪潮中,人类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气候危机、疫病威胁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破解之道,在于跨越地域、文化的隔阂,在“人”的层面达成共识与协作。理解人类,方能在分歧中寻得公约数,在危机中握紧彼此之手。庄子曾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而现实中,人终究无法相忘于江湖。当我们真正凝视他人灵魂的深渊,理解其渴望与恐惧、理性与疯狂,不仅是为个体的安身立命铺路,更是为在历史风暴中守护文明方舟。

了解人类,是生存的必需,更是对自身存在最深刻的确认——在读懂他者灵魂的镜像中,我们最终辨认出“人”的全部尊严与可能。

人是群居动物,社会性是其最大属性。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和世界的主宰,就是因为其社会性。人类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即一定时间空间内联合起来组成一定形式的团体和组织,形成一定合力,共同应对其他动物侵害与伤害和自然界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才成为真正的王者。人类就是在联合起来的前提下,通过不断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改造世界,不断变优变强,也不断从野蛮转向文明,从低级迈向高级,一步步向前进步发展。

第十一章 什么是人类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之后,开始集聚结社,距今300多万年的时候,最原始的人——猿人和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形成了,从此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期间大致经历了:一是从猿到人的进化及其现代人种的起源。自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以后,人们开始普遍相信演化论,古人类学家把人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其中四五万年前,是晚期智人,在人类起源说之中,学术上有所谓的地区多元论和单一起源论两种说法。前者认为,不同地方,是分别起源产生出智人。而另一些学者则是认为,所有的智人,都是来自于非洲,然后在10万年前出现了迁徙,最终遍布整个地球。而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后者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佐证,学者通过考察人类的女性的DNA发现,由于我们细胞之中存在线粒体,线粒体有个奇妙的特性,就是他的全部遗传物质都是由母系传递下来,与父亲无关,那么以这个特性上溯上去,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最终的母系祖先,于是学者通过考察发现,全世界所有人类的线粒体基因,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母系祖先。并且由于基因存在着突变频率,他有一定的常量关系,于是通过这个频率,我们还能推测,到底这些母系祖先生活在什么时代?发现他是来自于14万年前。通过这个学说,就基本上否证了多地起源说,但是这个母系祖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可以发现,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上,其中火的出现是极其重要的,他不仅仅让人类学会了熟食,并且火还可以成为驱散动物的工具。而在人类演化中,大脑的突飞猛进,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首先,进化并不是偏向于大脑越大越好,因为大脑所需要的能量极大,因此如果我们的捕食根本无法供应大脑,那么大脑不仅仅是优势,反而是极大的负担。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之中不乏放弃大脑的动物,比如说海绵,海绵原来是有神经细胞,后来他放弃了,只需要适应环境,就是正确的,而非强者优先,这是物种演化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人类要选择大脑呢?因为我们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在人类之前,在低等动物那里,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受到基因控制的。比如说蚊子叮咬人类,蚊子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会被拍死,他只是无目的地不断地来叮咬。基因的控制,他所能面对的特性在于,环境是相对简单的。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出现了R和K策略。R策略指的是,多生,尽可能地生。这些生物单个寿命是很短的,但是只要多生,基因总能延续下去,并且多生会导致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另一种是K策略,他们是精耕细作,比如说人类只是生几个孩子,但是各个都能有竞争力。前者的策略,就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面对复杂的环境,也就是说尽管环境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增大生殖数量来应对,从而把基因传递下去。而后者则是侧重于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竞争力,而人类就是此中之翘楚了。人类拥有庞大的脑袋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人类是直立,如果人类不是直立,庞大的大脑会导致躯干重心不稳,他是不可能发展出巨大的大脑的。在演化中,大脑的出现,促使了后天或社会关系的形成,如果没有大脑,我们的行为就是纯粹本能化的,也就不可能有后天的积累。当然为什么人类有了大脑,而其他生物没有呢?我们只能归于生存竞争中的偶然。二是从采集到农耕:原始生产方式的演进。历史学家会把农业文明之前的时代,称之为采集狩猎文明,那个时候,完全是靠天吃饭。而采集狩猎文明又可以称之为旧石器时代,而农业文明的革命,又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文明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因为人类要生存,那么生存最好就是通过获取现成物来充饥。而农业文明则具有相当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农业的出现,可以说是偶然的,因为越早期的文明,越具有偶然性的要素,可能是早期人类处于某些高产小麦的地域,在那里人们发现他可以充饥,于是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按照采集狩猎文明的规律,如果此块地方资源耗尽,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但是在长久的生存过程中,人类可能突然发现植物的特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培育作物,由于农业文明的培育,需要有固定的住所,所以定居文明开始出现。定居出现,导致了积累的产生,出现了剩余产品。但是上述的图景,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具有着很强的偶然性。比如说某人偶然地发现了作物的规律,有意识的培育,但是此时主流仍然是采集狩猎。但是由于这些人的培育,能够获得稳定的资源,这样一来,其他人就逐步被淘汰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农业生产之中,直到农业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向。所以从生存演化的历史上看,这是偶然的,但是同时是必然的。并且早期农业文明肯定不能是精耕细作,因为他们压根也没想过这些东西会成功,可能是随意撒一把种子,有意无意地培育。而在农业文明转向过程中,伴随着农业,还有畜牧业,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于物种进行驯化,这既包括植物,也有动物,农业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因为农业文明尽管也是依靠自然,但是大大增加了人类自身对于自然的改造,他促使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增长速度加快。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农业社会开始出现,即他内在的社会关系开始调整,以适应于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首先是,对于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气象气候的观察,这在采集狩猎文明时代,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其次是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比如说在驯化技术、耕种技术上的改变。其三、定居与分工的加速演化。在采集狩猎文明时代,分工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不如农业文明分化速度快,而在农业文明时代,畜牧业和农业出现了大分工,并且农业内部,也会出现以作物为特点的分工。并且需要有一种分配和保障的制度来保障由于青黄不接带来的生存危机,于是一个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结构开始隐隐出现。其四、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地狭人稠的局面开始出现,人口的出现,使得原来散沙化的无政府状态开始消失,由于人类的关系,最开始是血亲关系,一旦超过一定的数量规模,这些人要么分化出去,要么需要以更高的机器来控制和管理大量人口。并且人口的逐步增多,促使传统血亲关系的调整和动摇,开始出现了超血缘关系的宗教和神学关系,于是宗教开始出现,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超个体之上的客观精神的力量。三是从氏族到国家:早期人类共同体的演变。早期智人内部开始,就已经禁止兄弟姐妹的婚姻,后来发展到禁止旁系婚姻,最终取而代之出现了族外婚。氏族与氏族通过通婚建立起关系,就形成了部落。而部落再往上发展,就会出现酋邦,指的是出现了中央管理和权威,代表就是酋长,他具有社会再分配的功能,他是介于部落与国家之间的状态。而在氏族社会,内部是以选举出现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国家呢?国家与其他形态不同在于,首先他是超血缘结构的,其次他是具有强制性再分配功能的。毫无疑问的是,国家具有强烈的集权色彩,这种集权色彩,很大程度上与战争、治水等等大规模的活动相关,这就需要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一种共同体形态来调整内在的社会关系。于是战争促进了国家的加速形成,国家的形成,又加速了战争的规模和烈度的增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出现,人类逐步从野蛮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社会,依次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迈向人类共同追求的和乐世界美满社会。

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类?什么是人类社会?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群居?我们如何来拨开云雾来发现人类存在的三种属性即生物存在的根基、精神存在的光芒和社会存在的本质?这系列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最核心的谜团。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定义,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本质和意义。要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需拨开迷雾,发现其背后交织的三重属性:生物存在的根基、精神存在的光芒、社会存在的本质。

首先,人类是独特的生物存在。我们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拥有发达的大脑、灵巧的双手、直立的姿态与复杂语言能力。这具躯体是感知世界的窗口,也是生存竞争的载体。然而,人类婴儿脆弱而漫长依赖期,远超其他动物,这先天设定决定了单打独斗的不可行——生存的起点,便是合作的起点。

超越生物层面,人类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存在。我们拥有抽象思维、自我意识、丰富情感与道德判断。这精神之光催生了语言符号系统,使我们能累积、传递超越个体生命与直接经验的知识、信仰、艺术、规范与价值。文化成为人类独有的“第二遗传系统”,从钻木取火到量子计算,从原始岩画到交响乐章,文化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定义了我们的意义。精神性与文化性使我们不仅“活着”,更在追问“为何而活”。

正是这种深刻的相互依存性,催生了人类社会——个体间基于共同生存发展需求,通过复杂关系网络和制度结构组成的超有机体。社会并非简单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命系统:1,结构基础:血缘家庭形成最原始的纽带;劳动分工(从采集狩猎到现代职业)使效率倍增;政治组织提供秩序与决策框架。2,运行机制:共享的文化价值(如诚信、互助)是隐形的黏合剂;经济交换驱动资源流动;法律规则明示行为边界;教育系统传递文明薪火。3,动态演进:从微小部落到庞大国家共同体,从地域隔绝到全球互联,社会形态随生产力、技术(如农耕、工业、信息革命)与文化观念而持续演变。全球化浪潮下,人类社会更成为一个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复杂网络。

人类与社会,如灵魂与躯体的交融共生。人类以其独特的生物基础为起点,以璀璨的精神文化为羽翼,最终在社会组织的熔炉中锻造出文明的光华。从原始协作的微弱火种到现代文明的璀璨星河,社会结构支撑着个体的脆弱,个体创造力又不断重塑社会的面貌。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相互塑造,构成了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史诗。

理解人类,就是理解我们如何以生物性为根基、以精神性为指引、最终在社会性中实现超越与共存的伟大历程。在这条路上,每一次对合作边界的拓展,每一次对精神困境的超越,都在为人类文明的故事写下新的篇章——我们既是历史的读者,更是未来的执笔人。

下面让我们一步步来拨开迷雾,探索人类、人类社会以及我们存在的三重属性(生物根基、精神光芒、社会本质):

首先,什么是人类?生物学定义:人类是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的物种。但拥有自己独特的特征:1,高度发达的大脑:(1)复杂思维;(2)抽象推理;(3)语言能力;(4)自我意识;(5)创造创新能力。2,直立行走,能制造和使用工具。3,有灵巧的双手,具备精细操作能力。4,创造使用语言文字,能用复杂的符号化交流系统,传递抽象概念、过去未来、情感经验。5,有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学习和模仿传递知识、技能、信仰、行为模式,并能不断积累和创新。超越生物学的定义:人类不仅仅是生物体,还是有符号的动物,能使用语言、艺术、仪式等符号系统赋予世界意义,构建共享的现实;懂得思考,不断追问“为什么”,寻求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及解释(哲学、宗教、科学)等;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拥有“我”的概;人也是道德的生物,具有内化的价值观、是非观,能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尽管标准各异);人还时间的旅行者见行者,能回忆过去、想象未来,并据此规划和行动。简单说:人类是一种拥有高度发达大脑、复杂语言、自我意识、文化传承能力,并不断寻求意义的独特生物。

其次,什么是人类社会?1,基本定义:人类社会是由个体人类通过各种关系(血缘、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连接起来,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文化的群体。2,核心特征:(1)互动与关系。个体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家庭、朋友、社群、组织、国家);(2)共享文化。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信仰、规范(道德、法律、习俗)、知识体系、技术、艺术形式等。文化是社会凝聚和传承的纽带;(3)合作与分工。个体通过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生产、防御、大型建设),并发展出复杂的社会分工;(4)结构性与制度。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家庭、部落、政府、市场)和制度(婚姻、教育、法律、经济体系)来规范行为、分配资源、维持秩序;(5)动态与变迁。社会不是静态的,它随着技术、环境、思想、冲突等因素不断演变和发展;(6)权力与不平等。资源、地位、影响力的分配通常不均等,形成权力结构和社会分层。简单说: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复杂关系、共享文化、合作分工和制度结构之上的人类群体生活形态。

我们是谁?个体层面,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基因组合、生活经历、思想、情感、记忆、能力和目标。我们是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性(尽管有限)和内在价值的“我”。关系层面,我们是谁,很大程度上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定义。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某个社区的成员、某个国家的公民。我们的身份认同(我是谁)深深嵌入在各种社会角色和群体归属中。物种层面,我们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成员,共享着上述定义中的人类本质特征(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存在层面,我们是宇宙中短暂却拥有自我意识和追问能力的独特存在。我们是在有限生命中不断寻求意义、创造价值、体验悲欢离合的“过客”。简单说:“我们是谁”是“个体独特性”、“社会关系性”、“人类共有本质”以及“存在追问者”这四个层面的交织与融合。

我们为什么如此群居?一是生物生存的根基:1,生存需求。早期人类个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极其脆弱,群居提供了集体防御(抵御猛兽、其他群体)、合作狩猎与采集(提高效率,获取更多样化食物)、分担养育(人类幼儿依赖期极长,需要群体照顾)、共享资源与信息(食物、水源、危险信号)。2,基因传递。群居更有利于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确保基因延续。3,心理与情感需求:(1)归属感与安全感。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认同、支持和情感慰藉,对抗孤独、恐惧和不确定性。(2)认同感。通过群体成员身份确认“我是谁”,获得自我价值和意义感。4,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知识积累与传递,个体的经验和知识有限且易逝。群居(社会)通过语言和文化,使知识、技能、经验得以跨代际积累和传递,实现文明的进步。单个人无法创造和维系复杂的文化系统。5,分工协作的深化。复杂的技术、艺术、制度、思想体系,都需要大规模、多层次的分工协作才能产生和发展,这只能在群居社会中实现。二是精神存在的光芒:1,意义共享与构建。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创作、集体仪式等精神活动,往往需要群体的参与、共享和共鸣才能获得力量和深度。群居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构建提供了土壤。2,语言与思想的碰撞。思想的深化和创新常常源于与他人的交流、辩论和合作。群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熔炉。简单说:群居是刻在人类生物基因里的生存策略,是满足人类深刻心理需求(归属、认同)的必然选择,更是人类独有的文化创造、知识积累和精神追求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

第五,如何拨开迷雾发现三重属性?要真正理解人类,必须同时透过这三重透镜去观察,看到它们如何紧密交织:一重是生物存在的根基。 1,如何观察:研究人类的生理结构(尤其是大脑)、基因、进化史、基本生存需求(食物、水、安全、繁衍)、本能行为(如亲缘选择、互惠利他)。2,揭示什么:理解我们的行为底线、原始驱动力(生存与繁衍)、对环境的依赖、以及我们作为动物的局限性和优势。例如,看到战争背后的资源争夺,看到家庭背后的亲缘纽带。3,迷雾:仅看生物性会将人简化为基因的载体或刺激-反应的机器,忽略精神和社会层面的复杂性。二是精神存在的光芒。1,如何观察:探索人类的意识、自我反思、情感世界(爱、恨、悲伤、喜悦、共情)、创造力(艺术、科学、技术)、想象力、对意义和目的的永恒追问、道德判断、宗教信仰、哲学思考。揭示什么:理解人类超越纯粹生存的追求——真、善、美、意义、自由、超越。解释我们为何有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探索,以及复杂的情感和价值冲突。例如,看到牺牲行为背后的道德信念或精神追求。3,迷雾:仅看精神性容易陷入唯心主义,忽视生物需求和社会条件对精神的塑造和制约。三是社会存在的本质:1,如何观察:分析社会的结构(家庭、组织、阶级、国家)、文化(语言、习俗、规范、价值观、知识体系)、制度(经济、政治、法律、教育)、互动模式(合作、竞争、冲突、交换)、历史变迁、权力关系。2,揭示什么:理解个体如何被社会塑造(社会化),个体行为如何受社会规范约束和引导,文化如何提供意义框架,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资源和机会分配,人类协作如何创造文明奇迹,以及社会冲突的根源。例如,看到个人成功背后的社会机遇,或偏见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3,迷雾:仅看社会性容易将人视为完全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角色扮演者”,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和生物精神层面的内在动力。四是拨开迷雾的方法。1,拒绝单一视角。永远警惕只用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解释复杂的人类现象。例如,解释犯罪不能只看基因(生物),也不能只看贫困(社会),还要看个体的道德观念和心理状态(精神)。2,寻找交织点。观察任何现象时,主动思考这三重属性如何在其中相互作用。例子1,爱情。生物性(性吸引、荷尔蒙、依恋本能)、精神性(情感深度、审美、精神共鸣、承诺的意义)、社会性(婚姻制度、家庭责任、文化定义的浪漫模式、社会期望)缺一不可。例子2,战争。生物性(资源争夺、领地意识)、精神性(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狂热、英雄主义叙事)、社会性(国家机器运作、经济矛盾、政治动员、群体认同与对立)紧密交织。3,理解动态张力。这三重属性并非总是和谐统一,它们之间常存在张力甚至冲突。例如:生物本能(如自私)与社会规范(如利他)的冲突;精神追求(如自由)与社会约束(如法律)的平衡;社会压力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影响。理解人类,往往就在于理解这些张力如何被个体和社会处理。五是实践反思。将这三重视角用于反思自身:1,我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生理状态/本能影响?(生物根基);2,我的想法、情感、价值观、追求是什么?它们如何塑造我的选择?(精神光芒);3,我身处何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中?它们如何影响我的机会、约束和行为规范?(社会本质)

人类是扎根于生物土壤、绽放精神光芒、并编织在社会网络中的独特存在。我们是生物体,受进化塑造,为生存繁衍而驱动;我们是精神主体,拥有意识、情感、创造力,永不停息地追问意义;我们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中诞生,在关系中定义自我,通过协作与冲突共同塑造着我们的集体命运。

“我们是谁?”的答案,就在这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属性的永恒交响曲中奏响。拨开迷雾,不是要找到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要认识到这三重旋律如何在我们每一个思想、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社会现象中交织、共鸣或冲突,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名为“人”的复杂而奇妙的存在。(本章完结)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