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天光刚漫过江西宜春:袁州区湖田中学的楼角,廊道里便响起一串略显滞重却极有节奏的足音。龙玉红老师的身影准时出现,保温杯口飘着淡淡药香——这是她扎根班主任岗位的第22个春秋。
48岁的龙老师,孩子早已在深圳工作,本可申请卸下重担。但看着越来越多学生被心理困扰笼罩,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的教师选择继续留守:“班主任的岗位,是守护少年心灵的第一道哨所。”从晨光熹微到华灯璀璨,从课堂上的知识点拨到走廊里的轻声谈心,她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把时间熬成了一张细密的守护网。
“老师记得我们每个人爱吃的早餐,连谁最近皱了眉头都清清楚楚。”班长张同学说起龙老师时眼里带笑,“她总说‘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好好看见’。”这份“看见”,藏在早读时递来的热包子里,落在作业本上画着笑脸的批注里,更融在无数个课间的驻足倾听中。
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龙老师“以心换心”的温柔力量。曾有个学生因家庭变故成绩暴跌,把自己锁进沉默的壳里。龙老师没有当众劝说,而是每天课间在他桌上留一张小纸条:“今天的云像棉花糖,要不要一起看看?”“你画的素描本,老师偷偷夸了三遍”……周末的校园里,她又轻轻邀他散步:“这条小路的梧桐叶,秋天会铺成金色的毯子呢。”当少年终于在期末作文里写下“老师的手温暖又坚定,拽着我走出了迷雾山谷”时,龙老师看着字迹发颤的稿纸,眼里泛起泪光。
“龙老师办公室的灯,常亮到校园只剩虫鸣。”教务主任何老师说起她时满是敬佩,“她走路慢了些,但眼里的光比从前更亮——那是信仰撑起来的‘精神海拔’。”当年轻教师感慨班主任工作“太难扛”,龙老师用二十二年未改的热忱给出答案: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在渡人的路上,自己也成了光。
如今,湖田中学的廊道里,那串带着药香的足音依然准时响起。龙玉红的保温杯换了又换,但杯底沉淀的,始终是不变的初心:守好少年的心灵哨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的温暖里,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撰稿: 易坚
审稿:杨海峰
责任编辑:红样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