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即读书和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在于为,在于勤奋,在于刻苦。有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我们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良训,到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的努力,都反复揭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就是:读书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这才是为学成功的秘诀所在。”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我们想要在广博的书山、浩瀚的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关键点。强调学习需依靠勤奋与毅力,既无捷径可走,也需耐得住寂寞与艰辛,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抵达知识的彼岸。这是为学的常识,也是为学的真理。本篇共二章,一是什么是读书学习;二是读书学习应注意的事项。下面将围绕上述两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第四节读书学习要学会取舍与修行修德
前一节我们讲到开卷有益。的确,读书学习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好处,但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做书橱,照单全收,而要学会鉴别、学会取舍、学会扬弃,要懂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还要学以致用,特别要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要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的修为和人格人品高尚起来。
一、读书学习要会取舍
当我们在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又一排各类图书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有一种如入“书城”的感觉呢?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书在等着我们去读呀!可是,要读完所有的书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我们要对读物进行认真必要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读物。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就越多,其视野就会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有选择的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读书学习有选择,我们要学会取舍,爱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盲目读书、不会选择,则又使这一好习惯变成了坏毛病。这是我们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犯的错。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俄国另一位作家屠格涅夫也曾告诉我们:“不要读信手拈来的书,而是要严格加以挑选。”读书要有选择,不仅因为书籍很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书籍中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选择地读书,很可能是读了一大堆“垃圾书”,不但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还使自己思维思想混乱、趣味变得低下。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摒弃自己盲目读书的坏毛病,做到有选择、有目的地读书。这样,我们不但在读书学习中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也不至于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我们读书学习之所以要学会取舍,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书籍和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不懂得取舍,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二是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且鱼龙混杂,不懂得取舍会导致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信息上,影响学习和成长。三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取舍,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避免被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四是避免负面信息的影响。有些书籍或信息可能包含负能量或错误观点,通过取舍可以避免这些负面信息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五是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书的需求和重点不同。懂得取舍,选择适合当前阶段和需求的书籍,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那我们如何在实际读书学习过程中应用取舍原则呢?1,筛选书籍和资料。我们要选择那些经过专家甄别、内容质量高的书籍和资料进行阅读,避免浪费时间在阅读低质量的书籍和资料上。2,设定学习目标。在学习前设定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材料,避免偏离主题。3,定期评估和调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定期评估学习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确保学习效率和质量。
我们读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取舍和选择,“开卷有益”这句古训,虽然流传已久,但真正做到却需要智慧与取舍。读书如同观察人了解人,正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观察人了解人把握人的深层次原理,同样也适用于读书学习。在读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动机、目的,探究书籍的来源与背景,以及把握书中内容的深层次含义,更要结合当今实际,与时俱进,传承弘扬,推陈出新。其实,我们每读一本书,都面临着多个层面的取舍。首先是选择读什么书,这关乎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古人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在选择书籍时,我们应秉持镇定之操、淡泊之守,明确自己的底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我们也不应迷信书本,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第三,阐述角度的差异也是读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韩非子曾言:“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这提醒我们,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因此,在读书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是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科学把握,合理使用。第四,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提升阅读效果至关重要。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需要将所读书籍、所学内容和客观实际、自身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第五,读书时的态度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本书、每一个字句,避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综上所述,“开卷有益”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和践行。通过观察书中的世界、理解不同的阐述角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提升自我修养。
读书,必须有所取舍。这里所说的“有所取舍”,是指对所读的内容有所取舍。如果所读之书的内容是正能量的、需要采纳的,我们就一定要采纳它;如果是负能量的、必须抛弃的,我们必须批判它抛弃它。读书必须要有所取舍,绝对不能不分对错地兼收并蓄。《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样说:“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尚书·武成》中“血之流杵”的说法是不赞同的。在他看来,像周武王这样特别仁德的人讨伐商纣那样特别不仁德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捣米用的木槌都会飘起来这样惨不忍睹的事情呢?在这里,孟子对《尚书·武成》中的“血之流杵”是非常持疑不相信的。因此,他才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在《尚书·武成》中有这样的话:“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动脑子,决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觉得可以采纳的就要采纳,必须抛弃的就一定要抛弃。这样读书的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读书就应当这样。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可用来进一步印证读书必须有所取舍的道理。鲁迅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为例,说出了这样的话:“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把所读的书就比做这“大宅子”的话,也一定要像这个“穷青年”这样来做。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要正确地吸取采纳;对于糟粕部分,要主动地拒绝抛弃。读书必须有所取舍,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读书学习首先要破除对书的迷信和盲从。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读书切不可被书所迷惑,更不能把书中所说的都看作真理,一味的盲从接受。就算是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条件的发展变化,很多都会改变,都会变得与当下的很多客观实际不相符,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学会扬弃。再说,书不过是前人的一些言论和思想,而这些言论和思想有的并不一定是当时作者真正的意图与想法,因为一切东西当落到纸上的时候都已经是第二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当我们想写出某些东西的时候,总感觉无法具体而真实的表达。其实这不仅是我们的困惑,也是那些大师和泰斗们的困惑。诚如孟子所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书给予我们的也不过是前人知识和思想的“规矩”而已,至于“巧”,则要看我们自己的修行了。
生命是一场修行,不在深山庙宇,而在纷繁社会关系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唯有取舍间见智慧。进退自如方能适应环境剧变,取舍精准才能抓住机遇;于龙蛇之变中韬光养晦,在利弊权衡时坚守本心,修炼灵魂完善自我,终将游刃有余成就人生。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变化,立于不败之地。人生,要知进退,方可生存成长;人懂取舍,才能进步。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懂得取舍,否则会身心俱疲,负重难前行。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的一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几乎可以说人生的过程就是选择的历程。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也没有什么两全其美,唯有于取舍之间,分析后果,尊重内心,着眼长远,作出明智的选择,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成长实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我们要根据方方面面的情况和自身的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爱好,才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比尔盖茨放弃学业选择创业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他已经考入了哈佛大学,这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创业,创办了微软公司。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冒险的,甚至是不理智的。然而,比尔盖茨却坚信自己的选择,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在计算机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最终,他的选择得到了回报,微软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他也成为了世界首富。由此可见,选择对一个人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我们在取舍之间,要保持冷静,切忌冒进胡来,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我们要理性分析,全面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取舍之间,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真正热爱又在行的事业,才能充满激情,持之以恒。人,必须学会权衡利弊,才能明确目标;人,必须摒弃完美,才能有所收获;人,必须懂得取舍,才能迅速成长。选择,很多时候,真的比努力和奋斗都重要,我们要学会取舍,不能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我们只有保持理智,取舍精准,抓住时机,专心前行,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杨绛先生曾说:“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于进退之间,守护自身,成就自我;于取舍之间,正确决策,实现理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知进退,懂取舍,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辉煌的人生!
思想决定行动,读什么样的书又决定了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读书让我们保持思想活力,让我们得到智慧启发,让我们滋养浩然之气。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就要选好用好书籍。书海浩渺,鱼龙混杂,这就要求我们要挑好书。好书为思想提供养料,增强精神能量。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书籍数不胜数,挑选哪些书来阅读也需要好好斟酌。前辈圣贤们提倡多读经典,要我们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经典书籍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它们突破历史局限性,给予每一代人启迪。经典书籍里面有真理,有信仰,有力量,我们必须认真研读原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学而不思则罔,囫囵吞枣则殆,这就要求我们要会读书。学而不思、囫囵吞枣的读书方式是不可取的,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一是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要懂得取舍,抓住文章的“纲”与“目”;二是要用“脑力”,注重思考,将书中观点和实际联系起来,指导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我们要选好书、读新书,跟上时代。新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短,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形式多样,读书若是固步自封,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增强本领,在服务基层群众中就会缺少创新,降低为民服务的水平。网络阅读因具有即时性、便捷性,成为当今普遍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阅读,取精去粕,多读精品,及时主动更新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在时代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二、读书学习要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读书不悟,不如不读。我们读书学习一定要与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起来。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明理、觉悟因果规律、明心见性、提升修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照见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反思自己的行动。读书不是泛泛而读,做表面文章。刻苦读书、谦卑做人、懂得深耕自己,最终才能阅己、越己、悦己。我们要通过读好书,来提高自己读人、读事、读物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人生在世,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要依规依矩依律而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自己一定要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群处守嘴,独处守心,唯有如此,方能万事大吉。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人生的真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读书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丰富我们的思想,对我们做人做事,特别是写作大有裨益。读书学习可积累大量的素材让我们写作时洋洋洒洒有如神助,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的人谈吐和普通人都大不一样,出口成章,谈古论今,满腹诗书,满口经纶,让听者佩服赞叹。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是相辅相承互为依托密切关联的。读书学习与修身养性、学礼修德两者密不可分。书籍,是精神食粮的宝库,是智慧的源泉,通过读书学习可以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读书学习也可汲取精神养料,挖掘知识宝藏,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知识技能,从而让人更稳固更高大更光彩的立身于世间,在风云变幻中岿然屹立,在苦难挫折中傲然崛起,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贵在坚持,都体现在一个“恒”字。读书是件苦事,孤独寂寞,枯燥乏味;读书又是一件难事,会碰到许多“拦路虎”、“绊脚石”。正因为这苦与难,朝学暮停者有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有之;半途而废者也有之。究其原因,缺乏恒心也。荀子说:“学不可以巳。”强调的就是读书学习不能停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没有止境,终身都要学习。只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才能学有所获,才能苦中有甜。同理,修炼道德,也没有止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贯彻于人生整个过程。读书与修德修行重在潜心与积累,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字。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读书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重视积累。要经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积土才能成山,积水才能成渊。同样,修行修德也要从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好事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是个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要始终保持一个“省”字。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意志毅力、学习效果时常进行反省,分析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修行修德的过程也是如此。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的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人的一生也一定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人们时常剖析自我,吸取教训,警示自己。惟有自省,才能清醒。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提升提高,核心要落在一个“效”字上。凡事总要讲结果效果,读书学习修行修德也是如此。读书学习如果满足于为读书而读书,肯定是没有多大成效的。读书贵在运用,贵在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用互动、学用相长,推动人们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样,读书才有真正的效果。而修德的效果如何,则要看人们能否做到学、知、用、行的统一。既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又能教育、帮助、指导他人践行道德,促进他人修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注重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讲究知书达礼,克己复礼,人们崇尚的就是美德。曾经有人问孔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可以说君子无论位尊位卑都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未敢忘忧国。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影响他的人生观,而读书学习形成他的价值观,而读书修行决定他的世界观。一个人生活在讲道德风尚的环境中,必然影响他讲道德风尚的人生观,而学校的整体道德风尚教育的观念理念形成他的素质与价值观,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和修行修德相结合才促成一个人稳定而成熟的世界观即形成他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和修性养德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而素质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座右铭指导自己、激励自己,顽强拼搏,不断完善自己,成就事业,辉煌世界,造福人民,为世人做出了崇高而光辉的典范。
读书与修养一定要结合起来,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我们环顾现实,把受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几类人进行比较,无论是知识学识,还是文化素养及个人修养,其差异是极其明显的。我们大都喜欢观看文化娱乐节目,如果我们把受过专业训练的艺人和草根出身的艺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舞台风格、语言表述和表演方式方面有着明显区别,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相对而言,受过专业训练的艺人在表演艺术和表演风格上会更加成熟更加严密更加稳重自然。我们仔细观察可发现,作为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一般人在气质上也会有明显区别。举止言谈、生活习惯、工作态度、待人处事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式也都存在着明显不同。诚然,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特点对个人的文化素养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最初的基础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更为巨大,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个人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来愈明显。所谓个人气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的外在反映。人生应该具有的历史知识、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正确思维,大都是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的。
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微成著,积善才能成德。人的学识和修行需要日积月累,点滴积聚,想只看几本书就博学多识是不可能的。同样,修德也要从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既要“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而成大德,又要“勿以恶小而为之”,舍小错而免大恶,决不能积错成罪,造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日积月累的道德修养,才能逐渐增强改善自己的修为。毛泽东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作坏事。同样,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读一篇两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书。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深入思考,荀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问和难题,需要反复思考,进行析疑解难。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意志毅力、学习效果都要有自我约束力。修德的过程,也是如此。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的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人的一生也一定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除了法律、纪律、道德的约束,别人的帮助外,自身的自我修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一辈子慎初、慎微、慎独、慎老、慎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修养到终,高风亮节,做一个具有高尚情操、优秀品德的人。
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必须树立远大志向。一个人只有具备崇高理想坚定信仰,心理装着祖国和人民,才会有读书和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才会选读好书、做好人。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锤炼高远纯洁的志向。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今天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读书修德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心理装着远大理想与崇高境界,私心少了,读书才能静心,才能读得进去,才能真正修德修行。读书学习与修行关键是要落实到践行。凡事总要讲效果,读书修德也是如此。读书学习如果满足于掌握知识,而不学以致用,肯定是没有多大成效的。读书贵在运用,贵在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用互动、学用相长,推进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样,读书才有真正的效果。而修德的效果如何,则要看人们能否做到学、知、用、行的统一。也就是说,对于党纪国法,道德规范不仅要能学、能通、能用、能说,更重要的是要能行。这个“行”包含两个方面,既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又能教育、帮助、指导、影响他人遵守法纪,践行道德,促进他人修德。
人需要知识和学问,也需要思想品德与境界,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仅靠知识是不够的,知识能够解决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问题,而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行为修为,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不能做到,还是白搭。做人要知行合一,就需要人生境界,人生没有境界便会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不能自律,难有作为。读书重在修身,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谁不想自己活得幸福和快乐呢?而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取决于自己的作为,通常来说离不开这样两点:一是知识即学识;二是修养即境界。人的知识学识和修养境界,在人的身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和哲学观,做人只要抓住了知识学识和修养境界这两个关键点,人就活得轻松自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靠的就是知识和科学及修养与境界;人生的成功靠的也是知识学识和修养境界,两者缺一不可。一个有知识,没有境界的人,最终会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能笑到最后。人有善心没有知识,也会吃亏上当,成为新东郭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人有知识有学问,但没有思想境界,这样的人能够获得一点小成就,但最终还是行不稳走不远,被自己的骄傲、自私所打败。做人要有知识,也要有境界,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修的能力,人有了境界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一个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一个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做人要想获得知识学问,就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知识和学问,提升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做人要提升境界就要修行,修德之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能够管住自己行为的人。天道酬勤,人道酬善,人生就是如此,做人只要守住了宁静,能够不怕寂寞,在宁静中读书学习,既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正因为如此,古人才说,世上最美好的事,还是读书;人间最美好的事,还是行善,人生哲理就在其中。《论语》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他所忧虑的是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与此同时,孔子在2500多年前,还注意到了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问题。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目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学问;现在学习的人,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子谈到的“今之学者为人”这一不良学习风气,也许只存在于那个时代部分读书人身上,但这种不良读书风气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今天的读书人一定要引以为戒,去掉不良习气,树立良好学风,养成高尚的品德。
总之,读书可以使人养性。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性格本来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从知识中汲取营养来润化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心性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不断读书和学习,我们逐渐远离原始、野蛮型发展,我们会自然而然过滤掉人性中大部分的污浊之气,从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这种气质便会由内而外自然散发。读书学习有助于提升我们个人的内在修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的个人品味也会在读书中厚积薄发。读书学习与修行修德互为关系,互为作用。读书学习使人明理明德、知荣知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读书学习是修德律己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读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修德是读书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读书学习的一种动力,为读书学习指引正确的方向,指导、推动读书学习,践行读书效果。读书学习是思想的感悟与升华。读书可以立德、修身、养性、改过。我们要努力多读书、读好书,去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与智慧、去造福自己和家人,造福国家和人民,造福世界和人类。(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