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诗文

熊绍君: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一)

发布时间:2025-01-21 08:28: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做人必须坚持原则,因为原则是一种规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指导行为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更是个人品德和行为的指南。坚持原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也可以磨练品格、赢得信誉,还能提升我们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做人也一样,要有原则。没有原则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迟早会从空中坠落,最后的结局,注定是悲惨,或说一定不会美好。说到做人的原则,我们应该都看了不少,听了不少,学了不少,不过我觉得,不管你看了多少,听了多少,学了多少,最重要的是领悟于心并切实做到,即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坚守好。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你的原则,不仅可以约束自己,同时也能保护自己,不过,它最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是为了让自己不迷失方向,忠于自己的内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活出自己。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这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立身之本,也是我们为人处世必须懂得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但我觉得,有些原则,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否则,他将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做人,一定要有坚持的原则,只有遵循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社会之所以和谐稳定,是因为有法律的严格执法;公司之所以业务顺利,是因为有行规制度的约束。原则和规矩是我们做人的底线,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我们之所以能够安稳、自在地活着,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些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则。这些原则就像风筝的线,能让我们保持稳定和控制,不被外界所干扰。只有依靠这些原则,我们才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扬帆破浪,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只有坚守做人的原则,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偏离,不被诱惑迷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自我,找到自我归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好路。让我们奋斗,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活出最好的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那一条条错综复杂的人生路,就像一张崭新的网,看不到头。在这错综复杂的网线内,沿途有很多无法预知诱惑,面对诱惑,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意识的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抵制诱惑,守住底线即坚守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不会迷失在十字路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好。《素书》中曰:“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原则,是人们行事的准则和依据,是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基础。没有原则,我们就像是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无法确定前进的方向;原则,就像是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如果没有原则,我们的一生就会处于无序,最终一塌糊涂一败涂地。秋天有果,是因为坚持了春天开花的原则;上天能下雨,是因为坚持了风云变幻的原则;如果不坚持春天开花的原则,就不可能有秋天之硕果;如果不坚持风云变幻的原则,上天就不可能呼风唤雨;同样,人要一生有成,就必须坚持做人有原则,没有原则,人就没有底线没有方向没有指南,人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做人必须坚持原则!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很多,但我觉得以下这些原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遵守,去践行。

一、坚持美好理想远大目标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中的追求,理想是对人生的考验;理想是一种能让人上进,而又让人落泪的东西;理想是黑暗中的火炬,在黑暗中闪放光明,为迷失自我的人生指引道路;理想是天空中的雄鹰,无所畏惧知难而进,为自己的人生树立榜样;理想是高飞的风筝,越飞越高,努力向上。理想是心中的灯,是指路的太阳。人生需要理想,它是一种精神粮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人生的理想有小有大,都能从不同角度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人活着,要有所追求,有所梦想,并不断实现它如愿它,使生活过得开心快乐,这就是理想的人生。上天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来到世间走一遭,我们要珍惜,因为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它将很快的逝去,到头来我们将一事无成。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啊!做人应该有理想。否则,我们就和咸鱼没什么不同了。即使是咸鱼,我们也应该是有抱负的咸鱼。人应该有野心,否则这样的生活多无聊?人之所以更有价值,是因为他的雄心壮志,是因为有志向。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居里夫人说过:“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苏联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说过:“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因为,并不是任何理想都能如愿以偿!我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直走下去,永远走下去。”;美国小说家霍桑说过:“理想是世界的主宰”。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理想、有信仰、有信心。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黑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理想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坚定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理想动力推动人们前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曾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志向,那么他追求的地方无论多远,最终都能到达,没有什么距离是遥不可及的。即使是穷山恶水、浩瀚大海,也无法限制他前进的步伐。一个人如果有了明确的志向和目标,那么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是他不能攻破的,即使是锐利的兵器、坚固的铠甲,也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理想有信仰,应该有信心有情怀,它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恒心架起通天桥,勇气撞开智慧门,理想引入美丽景,奋斗达到彼岸地。人生的路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目标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前进,才不会因走错路而荒废生命,才会有能力让生命铸就辉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向着人生的目标坚定的前行,留给世界一个坚毅而美丽的背影。

二、坚持善抓时机果断决策

机遇可遇不可求,时机稍纵即逝。机遇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常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捕捉信息,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如果犹豫不决,当机会失去时便懊悔莫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一旦抓住了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拿破仑说过: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而生活的艺术就是选择一个进攻的突破口,然后全力以赴去冲击。如果我们能在纷繁混乱的目标中,当机立断,尽快选择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地奋斗,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人生多磨难,随时可能步入险地。或许现在形势还是一片大好,明天就寸步难行。不早思虑,我们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唯有居安思危,我们才能够自如应对,过险峰而如履平地。但在善抓机遇果断决策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时勇敢地放弃,善抓机遇是强者,果断决策是勇者,轻言放弃的是弱者,不言放弃的是愚者,懂得放弃的才是智者。可见,人在学会抓住同时,也要懂得适时放弃,并不是一昧的去坚持就是明智的。在适当的时机内做出正确的决定,是该放弃的时候就别在那做无谓的坚持,而错过美好的时机;当该坚持时,就别轻言放弃,就该努力的追求。面对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状况时,抓住、放弃与追求又在我们之间徘徊了,我们得分辨其有利与不利,在不利时机面前,我们要毅然选择放弃;但在有利机遇面前我们就要紧紧抓住果断决策。为人处事还是果断些好,果断,一瞬间的意识。果断一些也许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优柔寡断将会是一生的悔恨。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时不我待,果断决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三、坚持控制欲望淡看得失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欲望本无错,关键是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学着去控制它,便会被它控制。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产生,我们都受到欲望的驱使,欲望控制着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想吃好、穿好,希望过得快乐,看起来好像没有不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外表的这种快乐,代表内心不知足,终将永远痛苦。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觉醒,学习独立,不需要别人虚情假意的爱,也不要接受别人可怜的施舍,自己要活得自强自立自在,不要作欲望的奴隶。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人是强者,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是智者。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人生短短几十年,谁不希望自己活得舒服幸福,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和欲望,若我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我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欲望就会把我们支配得如无头苍蝇四处钻营,使我们身心疲惫不堪,更难有所得,有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控制好欲望,就要看淡得失,无欲则刚,淡欲而怡然,我们缺少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怀、万缘放下的境界。淡无味但也不苦,甜到浓时会变苦,苦到浓处心无力。生活如水,欲望如糖,不是糖越多,水就越甜。适当的追求,能使生活甜蜜,欲望太多,甜也会变成苦。一颗心,经得起平淡,能看淡得失,虽无大喜,亦无大悲。淡淡的岁月,淡淡的心,静静地走,优雅地坐,安然地睡。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平淡看得失,冷眼看繁华,用清纯的眼光看世界,金钱并不等于快乐,功名可求不可贪,给自己的欲望上把锁,知足者常乐。调整心态,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累。人生不需要太计较,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以平静之心面对得失,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名利乃身外之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处之泰然。是得是舍,看欲望;释然淡然,看心情;成败得失,看坚持。

四、坚持善良宽容友爱互助

有一种品质叫善良,有一种胸襟叫宽容。善良宽容与友爱互助,是一个人内心最原始、最淳朴的感情精华,真正的善良是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帮助。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撒播善良,既使自己美丽,也让别人温暖。宽容,就是气量宏大,遇事不斤斤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自信的力量,宽容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宽容,不等于纵容,对人对事要做到有原则的宽容。助人,就是帮助、关心别人,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双热情温暖的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困难,助人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的经历。急人所急,帮人之难,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帮助别人,也能快乐自己。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每个人都推崇的美德。善良的人有爱心有同情心,乐助人,得人助,不伤害,不欺骗。做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友爱互助。一个善良的人,就像黑暗中的灯,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互帮互助,利人利已,所有人都应该善良,善良也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你就分享不到他人的快乐,享受不了他人助人为乐的幸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共进,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为快乐之本,关心体贴他人,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友爱互助,让每个人将自己的善意释放出来,凝结成友爱互助的社会潮流。让我们互相关心,相互爱护,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帮助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公民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时候,才是这个国家真正进步的时候。一个民族,只有当她的成员都齐心协力互助向前的时候,才是这个民族真正觉醒的时候。

五、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自古以来,爱财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都会有对财富追求的欲望,因为每个人要想好好生活下去,财富是他们必须拥有的一个基础,但是对于财富,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着这样一件故事:鲁国国君曾经发布过一道命令,声言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当奴隶时,有人肯于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回国从国库中支取金钱,国家对出钱者补偿。这种规定不但可以保护鲁国人的权益,也对维持国格有利。孔子的弟子大商人子贡果然这样去做了,他从别国赎回一些鲁国人,免得他们当奴隶。子贡办了好事,但回国后却未去从国库中支取金钱。有人称赞子贡不贪财。子贡也因为自己办了好事不贪财而沾沾自喜。孔子却说子贡做错了事。因为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去拿钱赎回鲁国人了。过了不久,鲁国郊外一对夫妇在河边上走,妻子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里的水很深,天又冷,岸边上许多人不敢下水救人,丈夫十分着急,大喊:“救命、救命”。眼看妻子被水淹没,丈夫急着哭喊“我不会水,哪位君子下水救救人啊!救上来我重重地谢谢您”。还是没人下水。这时,孔子的弟子仲由从远处急忙跑来,二话没说,就跳进河中,奋力将那个女子救上来。妻子得救,丈夫高兴万分,抓住仲由的手,道谢不止。问好仲由的住处,第二天牵来一头牛,送给仲由,表示酬谢,仲由收下了。有人问仲由“你是不是为了得到报酬才救人?”仲由说:“不是”。“既然不是得到好处才去救人,人家给你的好处就不应该要”。仲由说“我不想要,那个人执意要给。”一些孔子弟子,有的认为该收下,有的人认为不该收。看法不一,议论纷纷。此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叫仲由收下这头牛以后,对大家说:“仲由收下就对了。这头牛是他该得到的。该得的就得。这样一来,日后救溺水的人就会多了。”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该得到的报酬,应该要,不要就不对。该要的不要,不但对自己不好,还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和影响。这就是《大学》中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是利益、金钱、物质,人人离不开它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年年辛辛苦苦,在市场上熙熙攘攘,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财”即“利”,利就是求利发财,但在发财时应考虑到“道”,“道”即“义”。“义”是对多数人有利的事。如果因为自己得利,却妨碍了别人的利益时,不能干。面对利,首先考虑一下是否合乎“义”,合乎义就是合乎道,合乎道的钱可要,不合乎道的钱不能要。孔子关于“义和利”的看法早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就有体现,大抵也就是说“君子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君子,正是因为他有仁义的心和博爱的胸怀,如果丢了仁爱,那还谈什么君子之道?每个人都想追求利益,想摆脱贫困和低贱的地位,但是如果手段是非正常甚至是伤害到别人利益的,那么还不如不要摆脱现状,因为即使那些人通过拿取不正当的财富而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心早已经不再干净清澈。”对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现代的人们也是极为赞同的,都认为取不义之财的人是违背人性的,甚至是令人生厌的。孟子在面对齐国和薛国的使者来访时,拒绝了齐国的100两赤金而接受了薛国的50两金子,为此,他向表示不理解这种做法的陈臻解释说,拒绝齐国是因为自己从未给他们提供过帮助,这样的财富不可取,而对于薛国,自己曾实实在在的帮助过他们,所以这份馈赠来之有据。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孟子对财富取之有道的态度。所以说,面对金钱诱惑时,自己一定要有所选择,知道什么可以取什么不可以取。谨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才能养成更加正确的财富观。财与道的关系反映着利与义的关系,而利与义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伦理道德命题,影响并决定了人们的经济价值观。中国儒家的思想重社会伦理而非个人发展,因此对义的强调重于对利的强调,并由此形成了贵义贱利、义上利下、义主利从的基本价值判断。西汉的儒生董仲舒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可以看作儒家义利观的代表。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正如这里所倡导的,虽然利对于人也很重要,不过它侧重的是人的外在,是人的身体,而义则侧重人的内心、思想和精神。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在面对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时深思慎取,按照君子之道来约束自己对财与物的欲念,见利思义,以义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中间也存在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念。抱有这种观念的人,实际上是把财富特别是金钱在人生中的地位过分夸大了。如果说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倒是客观的,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把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价值都归结为了获得金钱等物质财富,那么这种观念就有失偏颇了。在流传了千百年、支撑着中国人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念中,追求财富的价值观不能说是错误的,错误的反倒是那些把金钱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神圣化、极端化和片面化的倾向。而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这种倾向并不明显,在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也不占主流。中国人在面对财富时喜欢判定它是否为不义之财,符合道义的财富也就是义中之利,也是君子所贵之物;而不义之财则是不可取的,拿取了不义之财就违背了君子之德。用道义来限定人们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在任何社会系统中,如果人们追求财富特别是物质财富的欲望无限扩大,所带来的结果必将是个体贪欲、私欲的膨胀,这将会带来社会的无限度竞争和人心变坏,造成一种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生态环境。而用是否符合道义来作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物质财富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限制人们的无序、过度竞争,构建出一种良善的经济活动秩序。因为道义,人们之间多了理解、忍让和原谅,社会也就多了美好和进步。人们面对财富的这种态度,将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道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支撑的经济活动,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六、坚持尊老爱幼忠孝仁义

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也是家风传承之首。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尊老爱幼忠孝仁义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视之为传家宝。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德、看操守。有教养的人,往往不以术而以德,往往不以谋而以道,往往不以权而以礼。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超脱自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淡然从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圆做人,圆通做事,宁静致远,自我反思,则事事放心、顺心。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养。

七、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颜渊篇》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给别人增添麻烦。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为人处世,那么,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端,就会更加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所言应该是指:人应当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要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只是,换位思考对于这句话,仅仅只是一个方法论。因为换位思考只是一种能力,无关道德。有的人觉得自己会换位思考,结果只会是一句话:“我是为了你好”。的确巧妙地换位了,但却是自己的思考。还有人觉得换位思考就是为对方考虑,包容忍让。其实,换位思考就是从对方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目的可以是为对方考虑,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自己的目标考虑,并不一定包容忍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绝对真理,但却是道德准则,人生态度,是人生价值所在。它与同样出自《论语》的“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相呼应。从深层次的个人角度考虑道德、价值和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定义了道德、善恶价值及社会关系。道德是“终极智慧”,他的本来面目不可描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虽然不可描述,但它体现出来的现象例如准则是可以描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其一。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涵义。同时也记住:真理并不一定属于正确的逻辑。说话做事,尽可能让尽量多的人心悦、幸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并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在房屋的拆迁过程中,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违法拆迁;在法官和当事人之间,法官和当事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出现枉法裁判;在上访者和截访者之间,上访者和截访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出现推诿扯皮;在警察和犯罪嫌疑人之间,警察和犯罪嫌疑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出现刑讯逼供;在行骗者和受骗者之间,行骗者和受骗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出现骗子和被骗;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医生和患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出现医患纠纷;在欠款者和讨债者之间,欠款者和讨债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债务纠纷。等等,还有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只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可以凌驾于约束之上,那么你就会给自己树立敌人,你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窄。和优秀的人交往,你应该学得优秀,而不是相反;和宽宏大量的人在一起,你应该学得宽宏大量,而不是斤斤计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言,之所以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是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在社会交往中也是这样的,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承担的,我们就努力不把它施加到别人的身上。在《吕氏春秋》当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叫做“孙叔敖打蛇”。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小的时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有一次他在野外碰到了两头蛇,这种蛇有两个头,长相凶恶,而且据说还会叫别人的名字。传说要是遇到这种蛇了,当事人就会死。所以孙叔敖回到家里以后,看着老妈妈心生悲痛,坐那就哭。孙叔敖的妈妈就问他:孩子出了什么事,你为什么无端地就在痛哭呢?孙叔敖说:我遇到了两头蛇,听人说遇到这种蛇会死的。我非常舍不得您,所以忍不住痛哭。老妈妈就问他说,蛇在哪里?孙叔敖说,这种蛇是害人精,谁遇到谁就会死。为了不要让别人再遇到这种蛇,我就把它打死埋了。这样虽然灾难在我身上发生了,但是别人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孙叔敖的妈妈非常贤德,有智慧。她拍拍孙叔敖的肩膀说:你不要哭了,灾难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能有这样的善良之心,替别人思考,将来你一定会兴旺发达的。果然后来孙叔敖就做到了楚国的令尹。在《史记》的《循吏列传》当中,孙叔敖排名第一。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名垂青史,成就了一番事业。在这段故事当中我们发现,孙叔敖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有一个优秀的闪光的品质,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这种事千万就不要在别人身上发生了。这样的想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一看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一个人有了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以后,他不光会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还能开启事业进步的大门。在换位思考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注意事项:一就是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首先弄清楚对方的需求和对方的主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笑话说,小白兔去钓鱼,连着钓了七天也没有钓到,第八天他又来了。结果鱼愤怒地从水里跳出来说,你再拿胡萝卜来钓鱼,我就跳到岸上去揍你。你看这小白兔,它自己爱吃胡萝卜,它就觉得这鱼可能也爱吃,这个就属于被自己的需求和观点挡住了眼睛,看不到别人。第二点,我们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前提就是符合真善美的原则,而且双方都没有违规,都没有过错。有人抬杠就说了,我不爱吃辣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所有人都不许吃辣椒。我不喜欢红颜色,所以我就要求所有人都不许穿红颜色,这种想法就违反了善良的原则,也违反了前面我们说的需求原则。正确的想法应该是我不喜欢吃不可口的食物,所以我要让每个人都吃到可口的美食。我不喜欢穿不合体的衣服,所以我要努力让每个人都穿上舒适得体的衣服,你看这个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了。有人又说了,我开车上路就不愿意被罚分、罚款,所以我也不让别人被罚款、被罚分。这确实是一个善良的想法,但是如果对方闯红灯了,要该罚就得罚,该处理就得处理,因为他违规了,因为他有过错。在现实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做人的重要原则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三个前提,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善良前提、需求前提和规范前提。在这三个前提之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老原则,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事业变得更顺畅、更美好。(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