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卫

工程认证背景下农业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24-12-16 11:06:38 来源:中国网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速,社会对高校输送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近年来,为满足工程人才的要求,高等学校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越来越重视,工科专业如机械专业等对工程认证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工程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为保证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标准,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过程成为高校机械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因其院校背景特别,与普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工程认证实施又有不同。

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丰富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如何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机械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农业、机械、”新工科“和”新农科“知识背景,具备农业机械设计、装备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扎实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知识、良好工程素质的机械人才,是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建立一个涵盖机械装备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加工制造和性能测试全环节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当前机械专业的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制制造装备、工程材料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农业科学类,选修课总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0%,实践类总学分占总学分的25%,这二个比例与工程认证要求相比显得相对较低。提高实践类课程学时数,丰富人文经管类课程学时数,对于农业院校机械专业满足工程认证要求具有一定意义。

二、有力打造新工科结构,改善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方法

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国农业生产已基本进入机械化的新阶段,农业院校机械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把课本写在大地上,构建“田间课堂”、“工厂课堂”、“基地课堂”等多种实践课堂形式,成为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新举措。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教于乐地传授给学生,转化成生动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得课本知识,值得引起高校教育者的思考。

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慧教室等教学手段应充分融合在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整个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从传统制造技术更新为最新前沿技术,结合院校特色背景,人学生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具备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及跨学科整合的能力,以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

三、科学融入新农科基础,搭建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平台

打造一流师资,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金课,建设一流院校,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趋势。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是我国第一批农业智能装备毕业生,拥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农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为此,如何针对农业院校,融入新农科概念,搭建适宜复合要求的教学平台,成为农业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出涉农高校应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此,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装备工程实验室、智慧农业实践教学平台,让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农业装备工程角度探索发现并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让学生进入一个农工、农理、农文、农医交叉融合的教学空间,对农业领域向数字化、基因化、工程化、营养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有全新的认识,对新农科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深刻的体验。

四、奋进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升级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

2022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荐高等农林教育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涉农高校响应迅速,新农科专业鳞次栉比的出现。部分院校的新农科专业涵盖农业智能装备、生物质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土地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等方向,甚至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三农”服务意识、公共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学、农林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对接新时代社会发展新需求。

如何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打破固有传统学科森严壁垒,推进专业共建,成为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新思路。农业院校应该用工科思维解决农业问题,破除传统工业观念,将工业领域的工程化技术与方案渗透到农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学术科研的全过程,依托学校农业背景,推动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工学院、软件学院、畜牧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单位协作,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科研平台联合培养本科生及研究生,优化课程结构,设立跨门类选修课程,奖励优秀学生代表,理工融合、农工交叉,探索农业院校拔尖机械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江西农业大学 康丽春)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