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私忘我 天下为公
公与私在人类的内心中纠缠了几千年,千百年来,公与私的问题,始终是为人处世和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对于公与私及其价值意义,古代典籍中和文人墨客及仁人志士们都曾作了一系列地深入梳理、分析与探讨,并对“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进行了全面构想与憧憬,特别是孔子在其大同社会的构想中更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他说:“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他在回望历史,认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现实中,形成了他这一社会理想。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弟子子游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因为人们无私心,所以在吏治选拔中能做到“选贤与能”,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能做到“讲信修睦”,最终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孔孟思想的影响和主导下,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并将仁爱思想推而广之,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以天下之利为利,大公无私,仁爱天下。很多有志之士以此为出发点,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激荡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及执着的事业心,使得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发展并繁荣昌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华夏儿女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面前,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情感、一己之利放到一边,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无私无畏,天下为公,挺身担当,勇于奉献,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也正是华夏文明能一直延续五千多年的根本原因。“天下为公”这一伟大思想,在我国很早就被提出来了。《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思想为后世众多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清代康有为认为:“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所能私有之。”也就是说,作为统治者,是公正无私,还是一切“以我为中心”,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民心的向背。所以,圣贤哲人们对“公正无私”精神向来都推崇备至。
无私忘我是指人没有私心杂念,为了国家、集体、人民和他人利益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忘掉自己,有如废寝忘食,形容人公而忘私。无私忘我是一种情操、一种境界。这是一般人做不到、想象不了、也理解不了的作为表现、境界与格局,特别是在当下较为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理解或做到无私忘我,真的好难,也确实很少。所以有人非常武断的说,现在这社会没有、也不可能有无私忘我的人,除非他脑子有问题。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古往今来,都说“天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注脚诠释;放眼现实,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能不这么说、能不这么认为吗?!所以我说,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但不无道理,是因为这话有着深远历史文化影响和人性基本特征及现实背景依据的。但我们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并不能说大部分人或绝大多数人不想、不做的事就没有、就不存在,其实,无私忘我,古今中外一直有,一直存在:古有范仲淹,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印证与写照;今有雷锋,总是想着帮助别人,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快乐;外国有比尔.盖茨,将千亿美元自有财富无偿捐献给社会,做公益慈善;最近我采访的深圳爱心形象大使梁小明,他自己是个残疾人,但26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慈善,他帮扶资助了很多弱势群体和贫困大学生,捐得自己没钱捐了,向亲戚朋友借钱捐,26年来总共捐赠钱物近千万元,自己却依然租住农民公寓等等。每每想到这,我都深受触动与感染,总有一些感触与思索,总想讲点什么与写点什么。我在此讲无私忘我,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这样做或必须这么做,更没有批评指责大家不无私、不忘我、不高尚的意思。世界本来就是万花筒,否则,哪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街上都穿红裙子,世界就没个性了,更何况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每个人怎么为人处世,在不违法律、道德、伦理的情况下,有权自主决定,谁也不能说三道四,更无权干预指责。任何事情的生成、养成都有一个过程,人类公共的伦理道德也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今天的意思是想要大家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理念来理解看待一些事情和问题,也许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无私忘我其实是“大私顾我”,表面看一个人吃亏,其实你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无私忘我,是不是除自己之外,其他人都在想你、帮你、顾你,你看你得到的多还是付出的多,所以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大家都不献出爱,你得到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爱,最多加上家人亲人的爱,而在人人都献出爱的格局下你将得到全社会亿万人的爱,所以中国古代道家所言“无为即有为、最大的为。”是很有道理的。记得我在学生时代任学生领袖时,曾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刚开始大家搞不懂,也接受不了,我跟他们说:我或你一个人时时想着、帮着、关爱着别人和大家,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了,是不是同样有很多人在想着、帮着、关爱着我或你,一个爱变成无数个爱,也获得了无数个爱的回报,试想这是多么美好、多么美妙的事啊!你想不幸福能成吗?!我一讲解大家就都豁然开朗了,并且我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所以大家都说我是大好人,是哲学家、思想家。我们民族一直是讲奉献的,对奉献与索取也讲得非常透彻,老子道德经里就说道:如欲取之,必先予之。“舍得”一词更是透彻表明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
无私忘我首先需要无私。很多时候,“忘我”的付出和回报之间并不平衡,少数人“忘我”所能够改变的现状也非常有限。或许正是由于“少数人无私忘我而绝大多数人不无私忘我”这种随大流的心理,以至于“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日益盛行。为争一己之私而不顾全局、舍弃道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身居要职的党员干部,因为做不到“忘我”,就会成全“小我”,而这种成全,极容易演变为利益至上、私欲膨胀,为“小我”的实现,变得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走向贪赃枉法。工作需要“忘我”精神,这种“忘我”是责任的体现,在其位谋其职,不讲回报,不求索取;做官更需要“忘我”,唯有剥离“小我”,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两个“忘我”可能有所差异,但本质上却大同小异。雷锋、梁晓明做到了工作上的“忘我”,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同时他们的“忘我”精神,也给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启示,“忘我”投入可能需要失去很多,但百姓将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工作而“忘我”,知易行难。因为每个人除了工作,还有生活,除了大家,还有小家,兼顾在情理之中的,“忘我”就变得极为不易。所以需要大家、需要全社会都来“忘我”,形成一个氛围,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彼此给力的整体架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大家就都省心省力、舒心幸福了!
无私忘我是高尚人生观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鄙弃一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争名逐利的不良意识。无私忘我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忘我、我将无我的灿烂光辉,最感人的是无私忘我、甘愿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林则徐、孙中山、雷锋、丛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之所以耀眼、感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财富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家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忘我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秉公道,弃杂念,去私心,做到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这是每个正义有志之士特别是从政为官者必备的素质。事实也是如此,凡事出以公心,矛盾纠纷就少;凡事出以私心,麻烦问题就多。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对于为官者的做派自有公允的评判,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榆次老县衙有一副对联:“大其牖,无光入;公其心,万善来。”意思是说窗户开得大,阳光就享受得多;凡事秉持公心,各种善念善举就会出来。而私利则能使人丧失原则,丧失立场,“利令智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作风败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甚至到了欲壑难填的地步,根子就是一个“私”字。很显然,私与公势不两立,凡为官行私者必不公。因此,秉公要求“守正”与“去私”。
无私忘我,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无私忘我,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忘我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忘我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教师,就应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默默耕耘;作为工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为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作为军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坚守边疆、保家卫国;作为科学家,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发明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无私忘我的人。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无私忘我是一种爱,是对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对个人而言, 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份事业、当成一项精神追求去热爱和完成,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无私忘我要求不高,也不难做到,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感激感谢所有的人。奉献中的:“奉 ”,即“捧”,意思是“给、奉送”;“献”,原意为“贡献”,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国家和人民”。有位名人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无私忘我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
“天下为公”作为一个政治理想,自从孔子提出以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政治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无私忘我是一种微观的境界目标,那么天下为公则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境界目标。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是孔子在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时明确提出的,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紧接“大同”理想,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小康”社会的看法。“小康”可以说是较次一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但也更加接近现实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目标,虽然是出于对上古三代时期状况充满历史想象力的重构而提出的,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用来审视、评判现实世界的理想社会蓝图与标准,自它们提出之日起,就在历史上不断激发人们改进现状、追求理想的想望、意愿、热忱和行动。在近现代,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与欺侮,更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追求实现国家富强乃至“天下为公”之大同理想的坚定决心与信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天下为公之大同目标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无数的中华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朝着天下为公之大同目标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就是对“天下为公”之“大同”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渴求。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古已有之,孔子整理的《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正”“公生明,偏生暗”“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之类的表述。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影响很大,历史上这样的类似表述不胜枚举。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以及后来“公天下”的主张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涵摄去取、中和位育。孔子时代,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时代是一个“有道”之世,那时,人们以天下为公。所谓“背私为公”,“公”可理解为“共”,指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天下为公,是人们都修为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应休戚与共,协同一致,强调要有明确的“社会性”意识,努力做一个“成人”,做“大人”,做“君子”。所以孔子主张扶危济困,互相关心,人人要天下为公,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害人,弱肉强食。
那么,从古至今,何以让中国的仁人志士、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有如此热诚推崇和深沉追求“天下为公”之大同目标的博大情怀和思想境界呢?人类社会历史,本质是公与私、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运动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形态更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由于强烈社会责任感驱使,都想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有些作为,有些贡献,于是天下为公之大同这个远景目标成了大家共同的理想和最崇高的目标。天下为公之天下,乃是包含所有人在内的全国人甚至整个人类。自先秦以来,天下便是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政治思考和关切的对象,治国平天下或重建天下秩序是他们追求实现的终极政治目标。因此,天下的观念实际上寄托了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最崇高而博大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怀和价值信仰。
那么,如何才能治国平天下或重建天下秩序呢?中国先秦儒、墨、道、法等各家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地之道是最博厚广大、公平无私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才要在政治上汲汲于辨析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私的问题,并一致主张,统治者只有遵循、效法天地之道,才能真正引领整个天下走向太平大治,也就是说,唯有天下为公,才能平治天下,反之,“私者,乱天下者也”。《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根本含义即在于此。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最崇高而远大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超越性的理想和愿景。但中国的思想家们从不架空虚设一种高远孤悬的天下主义理想,也不认为可以跨越时代的可能性而一下子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儒家视域中的修齐治平或家国天下问题所期望达到的,乃是一种不断扩展的“同心圆”秩序或循本末终始之序而层层推进的“差序格局”。今天,倡导“天下的当代性”或“新天下主义”,必须首先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引领全人类走向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切勿忘记,追求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社会理想始终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向来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的,历来主张:万国九洲共一家,五湖四海皆兄弟;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说:“中国人总愿意与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天下的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中国人总欣然接受”,而“压服他人,脧削他人,甚而至于消灭他人的思想,中国人是迄今没有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希望能够循序渐进,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反之,中国人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和崇高目标,并不简单地排斥和否定家国、民族、地域、宗教等种种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于世人身份认同和寄托其归属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终极理想的意义上,又总是期望能够化天下为一家、四海为兄弟,而使整个天下成为一个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这样的“天下”,才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才能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那样,真正激起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希望,真正拥有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
也许,你又会问我国历代王朝都是私有的家天下,怎么说一直在追求天下为公之大同目标呢?与史实不符啊!的确,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官僚帝王都是对孔子文化教育思想采取拿来主义,断章取义,指鹿为马,愚昧民众,他们把“天下”视为个人私有,实行专制统治,依然打着“天下为公”的旗号,把朝庭叫天朝或公堂,称皇帝为天子,但完全变味走调了。天下为公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在此,你也许更会疑惑,你讲怎么做人怎么讲到天下为公去了呢?是不是跑偏了?我明确告诉你:没有跑题,在正道上!因为我们人,更多的是社会人,作为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既要有人生情怀,更要有家国情怀;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国家是我们共同的家,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一口号才有巨大的号召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正是要结束这种“天下为私”的不合理状况。民国创立以后,“天下”一度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也都把“天下”视为私有,争权夺利,混战不休。因此,孙中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己任。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
说到此,有必要好好说说孙中山先生:我们知道,自小体会了几千载受尽儒家封建统治者小看的农民之苦,受源自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走的是一条是完全反儒家所谓上等人的和谐之路,他主张的“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权”反的就儒家主张只有上等和谐,实行的是政治权与下民共享,再其中的“民生”中主张民与地主均田,更是违反封建王朝等级,儒家的贵贱有序,而孙中山更对儒家形成儒教宗教式文化的东西批判说:“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形成反儒家之王道思想,直指了儒家要害,也因此,袁世凯要重树孔孟,又要借这帮吹鼓手来帮他重立帝位,孙中山痛恨至极,不得不主张武力讨伐;然而孙中山民国间之均田土地改革,恰恰是因为被儒化了的地主坚持了等级观念,不肯放弃长期占有的土地而失败,也因此使广东一带农民失望,认为孙中山讲空话,“孙大炮”外号由此而来。基于国内各届人士儒教式文化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已经无帝,但封建守护思想的守护者还在,温和改良无法撼动儒化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最后几年,终于要举起坚定彻底的反封建大旗,1922年孙山与要彻底铲除封建剥削的列宁走到了一起,开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融合新的革命思想,要以一种强势抑制儒化了的封建思想,只可惜孙中山先生英年早逝,正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得国人泪满襟。孙中山先生将“天下为公”这一名言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事准则,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他没有犹豫,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他看来只要是国家能够一直的统一团结,让他退下总统的职位,他是毫不犹豫的点头。在近代史的奋斗当中,不乏像孙中山这样的人物,为了能够把国家从泥泞中带出来,不惜放弃总统的位子,担任铁路总长来进行实业救国,即使是这样,他如此善意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和回应,而是被像袁世凯这样的人盗走了国家的权利,甚至是恢复封建帝制这样的行为都接连出现,人民也依旧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孙中山对于国家的这个宏图规划,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也依然被努力的进行着。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革命以及三民主义努力的奋斗着,贡献着自己所有的精力,这一切都体现着其天下为公的行为准则和伟大高尚的人格品德。或许也正因为孙中山的正直善良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也正因为如此,其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更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毫无疑问孙中山是一位伟大且成功的革命家,这一切或许都因为其早年便接受了西式的教育,对于西方的世界认知比较深刻,促使其回国进行革命,也因此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革命家。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孙中山先生,生前留下的这句不朽的名言“天下为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珍藏、学习、践行。天下,小至国家,大至宇宙,都在天所覆、地所载之下运作。国家为全民所有,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宇宙也为全众生所有。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大海有国际公海,经济有国际贸易,甚至有国际法庭、国际公关等,大家在联合国主导下,和平共处,这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念。所以“公”者办事,叫做办公室;讲话,要服从公论;政治要公道,法律要公正,做人要公平,凡事要有公理。所以,国家的园林叫“公园”,道路叫“公路”,政治人物叫“公仆”,慈善事业叫“公益事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担当。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也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心存私心私情私利私名,用公权为自己办私事,想问题办事情就一定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甚至为自己打小算盘、安排退路,而这样的干部是不可能有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亮剑、在是非面前明辨对错坚守立场、在困难面前一往无前决不退缩。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如果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利益看得比天还要高,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就会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就会充满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就能大有作为。在这方面,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毛泽东讲,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外,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他从不考虑自己的私利,他考虑的是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幸福与强盛。邓小平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敢于做出果断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业。愿天下为公之大同理想目标早日实现。
无私忘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从孔子到孙中山到毛泽东,中华民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贯之,由此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铺染铸就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以天下论,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也。”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要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孙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相通而契合。100年多年前的1921年3月,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颂十月革命:“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将天下为公的理想真正变成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新局面中处处得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我国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融,紧密团结,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
无私忘我、天下为公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境界与格局,是一种纯洁而高尚的境界与大格局,我不期望,其实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可实现、可达到的境界目标,但也不是不可能或说无法实现的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此人此事此例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其次,孙中山等无数革命前辈,仁人志士的努力奋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打下了基础;第三,仓廪实则民知礼节。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水准将不断提升,理念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到时无私忘我、天下为公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然而然的行为与追求;第四,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我们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一个人也只有常怀天下为公之心,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弃私心杂念,把欲望关进自律的笼子,才能无畏、从容,才能大胆改革,才能不出事、干成事;第五,“天下为公”追求文明与文明之间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伴随着世界几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已成为全球发展体系的一部分,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相处之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日益改变与改善,普世价值及博爱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与行动在全人类心中已经和正在确立,随着地球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便标志着无私忘我、天下为公已成现实!第六,无私忘我,天下为公。它承载着中华文明核心智慧的理念,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历久弥新,不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而且为人类前途命运贡献出中国方案,我们相信,秉持“天下为公”理念的新时代中国,也一定会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速器”和全球安全的“稳压阀”,以崭新的文明形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虔诚祈祷她早日到来!(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 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