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诗文

熊绍君:做人要讲究道(六)

发布时间:2024-07-18 06:56:49 来源:中国报道

六、孙子的韬略之道

何谓韬略?韬略原指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叫韬略。人们谈到韬略通常都说兵家韬略,似乎韬略只限于诸子百家中兵家的学术或军事理论学说,属于兵书,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单纯属于军事的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延续,军事服从于政治,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战争除了以武力拼搏外,还有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宣传战等,不仅现代,古已有之。战争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总体战,各种韬略往往在其中同时并用,或交互使用。韬略现在一般是指在思考和行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韬略强调的是通过智慧和计谋的运用,来谋划和实施一系列的行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韬略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谋略或计谋。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在斗争中所采取的策略、计谋、政策、手段等等,都可称之为韬略。简单通俗的来说,韬略是一门领导者的学问。韬是指具备更高的神智,掌握更高的法则;略是指制定更好的计略,控制更多的资源,塑造更长久更良好的秩序,转化出更有利的结果。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诚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我们学习并掌握了韬略之术,对我们为人处世干事创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用来自我治理谋划人生,让自己更快成长成熟;其次可以用来治理家庭,让家族更加兴旺;再次可以用来治理企业,让企业更好向前发展;第四可以用来救国治国兴国,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也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层级,都可以运用韬略之术来指导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并随着实践锻炼,使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一步步的进阶升级。从适用范围的领域来看,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一切领域都可以应用。比如,领导,管理,军事,外交,经济,营销,职场,投资,家庭生活,战略咨询,企业经营,文化建设,心理学,等等领域,都可以应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掌握韬略?从学习修练的层次上来看,是神生智,智生能, 能生功。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养神,神力足了,才能智力足;智力足了,才能能力足;能力足了,才能立事立功。从修习阶段上看,第一是学习阶段;第二是理解阶段;第三是训练阶段;第四是掌握阶段;第五是运用阶段;第六是久而化成阶段,也就是一通百通了。为什么韬略之术,可以在一切层次和一切方面都能适用呢?因为韬略之术是:道散以为术,任术以为用。就像庄子说的那样: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韬略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们怎么来学习呢?即学习韬略之术我们学些什么呢?我想如果大家真的想掌握韬略之术,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可从理论入手,先研读这六本圣贤书:《六韬》《素书》《三略》《鬼谷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孙子兵法》。这几本书的道术源流关系,这里我也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六韬》最早,出自姜太公,姜太公的道术源自早期的三皇五帝;《素书》和《三略》出自黄石公,黄石公的道术,是老子传文子,文子传黄石公;《鬼谷子》和《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出自鬼谷子,鬼谷子的道术,是老子传关尹子,关尹子传鬼谷子;《孙子兵法》,出自孙子,孙子的道术,也是源自老子。老子的道术和姜太公同源,都是出自三皇五帝之学。我们学习韬略之术的目标应为:明道以御世,韬略致功成,努力做到智通圣学,德养万物,以此理身、理家、理业、理国,而后,成为一名贤人君子,立功立德立业!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既要实现个人的成功,更要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学习韬略前要端正态度纯洁动机,要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学。韬略主要有:1,动于九天之上的奇正论:三国时期,韬略家们创造性地运用古兵法中的奇正思想,以小击大,以寡敌众,以弱胜强,以轻取重,从而扭转形势,打破定局,改变命运,赢得胜利。2,变换速度魔方的缓疾论:缓疾韬略旨在通过改变行动速度,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效益之结果,三国韬略中的缓疾理论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被一致认定为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武器;3,营造绝对优势的虚实论:三国韬略中的虚实论主要是营造优势,避实击虚,乘虚蹈隙,无往不胜。社会形势,倏忽变化,窥其内幕,常与决策者运用虚实韬略密切相关;4,寻找捷径的曲直论;5,烧向冰川的天火的分合论;6,地狱之门就在脚下的进退论;7,生存死亡的分水岭的利害论;8,踏雪无痕的深浅论;9,挟雷霆而行的攻守论;10,使敌手无力相搏的劳逸论;11,流水无形而无不形的常变论;12,与潮流俱起伏的顺逆论;13,划向黑暗闪电的明暗论;14,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先后论;15,春风化雨的情理论;16,山外之山天外之天的强弱论;17,藏于九地之下的真伪论;18,突破精神防线的心力论;19,拨云见日的谋决论;20,向虎豹借取胆魄的勇怯论;21,化解千钧之力的刚柔论;22,无敌之敌的内外论;23,成败祸福原点的动静论;24,智囊锁钥的阴阳论;25,前程从此辉煌的有无论。

韬略思想用得好成人兴国,用得不好毁人误国。所以人们常说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角,目的是开阔思路,解决战略战术问题。孙子的韬略之道为:文韬武略远流长,双刃古剑轻用芒;临机取决是利器,得其精髓赢战去。孙子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之所以享有盛誉,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指挥的具体战役,而在于他为后世奉献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兵经《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韬略,至今颠扑不破,仍有其价值意义,其思想理念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似天地,不竭如江河”;让人深刻感受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法则;《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兵家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论述了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的文韬武略影响极为深刻,其地位无以取代。

人们常常把谋略和韬略混为一谈,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区别的。谋略是计谋策略;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韬略是文韬武略,是用兵的计谋。谋略与韬略,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都含有“用兵计谋”的意思。谋略是指挥员用兵打仗的计谋和策略;韬略是指挥员用兵的计谋。两者不同的是:“谋略”着重于“谋”,指计策、办法有两种基本样式:隐蔽自己和迷惑敌人。隐蔽自己包括保密、警惕、伪装等方法和措施;迷惑敌人则包含虚拟情报、佯动和模拟等内容。如,谋略伪装和欺骗行动增多,交战双方不仅加强了作战企图的保密措施,而且利用各种媒介传播假信息,散布假情报,以欺骗对方;“韬略”着重于“韬”,指计谋、战略,它包括六韬、三十六计、孙膑兵法、孙子十三篇、黄公石三略等兵法。韬略本指《六韬》《三略》,均为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谋略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宏观上看谋略目的,是指谋略者在运用谋略过程中和解决矛盾中,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或最终目标。韬略和谋略都是指战略计划的方法和技巧,但它们在运用的范围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韬略强调以战略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制定;韬略强调提前预判、顾全大局和远期利益,在制定策略时注重整体性、长远性和稳定性;韬略重视对外部环境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韬略注重总体规划、资源协调和组织安排。而谋略则更侧重于战斗或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谋略注重在战场上的灵活应变和迅速反应,通过善于运用战术手段来击败敌人;谋略重视战斗力和执行力,在实际行动中更加注重策略的操作性和变通性。谋略注重局部的事务安排和应对措施。因此,韬略更强调整体规划和决策层面,着重战略思维和长远目标的制定;而谋略更偏向实际行动和应战过程,侧重于战斗技巧和应对战局的灵活性。韬略和谋略都是与战争、策略有关,但它们在含义和应用上还是有一些区别:韬略强调的是隐藏和保守的策略,它侧重于隐藏实力、隐瞒意图,以迷惑敌人并保护自己。韬略更注重战略的长远性和整体性,强调对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判断,以及对敌情、我情、地情的综合考量。韬略在军事、政治和商业等领域都有应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优势、减少损失,并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说到战略韬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孙子和《孙子兵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孙子及其韬略之道。

孙子真名孙武,生卒年限约公元前545年至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后人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又尊称为“兵圣”和“百世兵家之师”,中国历代学者尊他为“兵家至圣”,西方军事统帅称他为“东方兵学鼻祖”。有巨著《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它的军事思想、军事体系、文学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军事言论和思想影响着历代的名将和战争。《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在近代已风靡全世界。《孙子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各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这场现代化的战争,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场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著迷人的光彩。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他不仅战功卓著,还留下了《孙子兵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关于《孙子兵法》也有很多传说,主要是这部著作者到底是谁?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与前五世纪之间,出生在齐国,祖辈是周武王时期为王室供应陶器的陶正官,家族曾经迎娶过周武王的公主,所以孙武的家族在齐国是贵族。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从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才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像。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也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接着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即《孙子兵法》。孙武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年轻时阅读大量兵书,约公元前517年南下吴国,帮夫差治国练兵、大败勾践。晚年退隐江湖,修补完善《孙子兵法》传世。据传孙武是齐国贵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妨姓。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已官为“上大夫”。田无宇生五子: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田书、子亶。其中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田书)便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生凭,凭生孙武。孙武军旅生涯从公元前512年开始,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就已初步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于是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阖闾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飘然高隐,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孙武的故里历史上颇有争议,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广饶说,孙武,齐国乐安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以弘扬孙子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每年在孙子故里广饶县举办。惠民说,1987年,为编纂《惠民县志·人物志》,惠民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孙子故里的考证工作并成立了专门孙子研究筹备小组。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县人民政府召开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与会,并且惠民县定期举行海峡两岸孙子兵法辩论赛,受到了两岸人民的关注。乐安说,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临淄说,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孙武的死因,也有很多传说,孙武终老说的最早依据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所记载的:“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其后《曲品校录·能品》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而且,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越绝书·记吴·地传》明确记载: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了。

关于孙武的结局,也有的史书说他是被杀戮而死的。《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诛戮"的人名云:"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阴经·善师篇》亦承袭其说,谓"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孙不传于嗣"。此说把孙武与吴起、商鞅、韩非、白起并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景况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杀以后,孙武可能受到牵连。他或者因与伍子胥同样诤谏,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为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诛杀伍子胥后迁怒于他。不过,孙武被"诛戮"之说始见于《汉书·刑法志》。《史记》本传既没有记载,《汉书》也未言其原委和出处,故这个说法还可存疑。

孙武主要撰写了《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 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他除了有丰富军事理论知识外,还将自己的理论用于指挥实战,取得了大捷,有一系列非常充实典型的成功战例,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灭亡楚国。他既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又有让人信服的实战经验,是个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韬略家,孙子的韬略之道主要包含了孙子在战争策略和军事指挥方面的一些重要原则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强调在战争中,对自己和敌人的了解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特别是双方的实力、敌人的策略和弱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彻底打败敌人。他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他告诉人们,在军事战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百胜,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每战必败。

二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敌人的疏忽和漏洞,制定出出其不意的策略,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出其不意,就是在别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攻其不备,就是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时候进攻,是一种绝佳的战略战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突袭,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举将其打败。

三是以正合,以奇胜。孙子主张在战争中,要用正兵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用奇兵来突破敌人的防线,取得胜利。军队的预备部队在双方交战进入胶着状态时,敌我双方指挥官都会根据战况变化投入预备部队,考验的是指挥官的临阵排兵布局的应变能力,预备战力就是奇兵,出奇兵战胜敌人,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四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孙子强调在战争中,要保持冷静和耐心,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然后采取主动,迅速出击,以逸待劳。两军对垒时总是逸者胜,劳者败,从中可以掌握克敌制胜的法宝,那就是创造条件使己逸,使敌劳。以逸待劳之计主要强调,要想使敌方处于困境,不一定要一味进攻,关键是掌握主动权,积极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让敌人疲于应付,而后敌疲我打,进攻取胜。

五是料敌制胜。孙子曰“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一个高明的将领,必然是能够正确判断敌情,细致考察地形险易,精准计算道路远近的人。懂得这些道理而去指挥作战的,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就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导致失败。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人的意图和行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战略和战术,取得胜利。

六是分合为变。孙子曰:“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孙子主张在战争中,要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兵力部署,从而实现战争胜利。集中与分散是对立统一的,集中自已的兵力,又必须善于分人之兵,同时也要根据兵力对比适当地分兵以牵制敌人。分合为变的精髓就是要在主力直接作战的关键时间、地点能以自己的集中对敌人之分散,以自己集中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分散兵力。

七是攻守兼备。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既要善于进攻,也要善于防守。只有攻守兼备,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攻守兼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指在进攻和防守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最大的收益。在现代战争中,攻守兼备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指挥者要在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都要具备出色的能力,在攻守兼备的策略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你要进攻,那么你的目标应该是打败敌人;如果你想防守,那么你的目标应该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制定计划和策略。 攻守兼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只有在攻守兼备之间寻求平衡,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运用攻守兼备的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八是兵无常势。排兵布阵讲究灵活多样多变,战争中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九是声东击西。通过制造假象和误导敌人,使其分散注意力和资源,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十是上兵伐谋。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之道,最高境界是在战斗发生前就瓦解敌人的计谋;其次是在外交层面上挫败敌人,使其孤立;再其次是在战场上直接击败敌军;而最下策则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一种极端且损失巨大的行为,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导致重大伤亡而收效甚微。

孙子韬略之道的内涵还有很多,我们难以穷尽。总之,战争首先在争谋,打仗首先在打将,现代战争也不例外。孙子的谋略思想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孙子“兵者诡道”的韬略体系,为我们打赢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智慧灵感。它的“以谋制胜”的指导思想、“知彼知己”的信息观念、“九天”、“九地”的空间意识、“伐谋”、“伐交”的智胜手段,乃至“出其不意”、“因敌制胜”、“夺心夺气”、“上智为间”等等大量奇妙生动、永远不朽的谋略思想,是我们指挥人民军队、打赢现代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孙子兵法》谋略篇对战争策略和军事指挥的探讨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孙子韬略之道,不仅为我们打赢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未完待续)

(作者:熊绍君 为本栏目主编)

责任编辑:红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